zt三春時節話愛鳥
昨天早上,我正要起床的時候,忽然聽到了布穀鳥的叫聲,那聲音由遠而近,越來越清晰,我頓時睡意全無——自從十多前來到這個城市,我幾乎從未再聽到過布穀鳥的叫聲!這幾聲布穀的鳴啼讓我倍感親切。說起來,鳥類也是人類的朋友,我國自古就有愛鳥護鳥的傳統。
先民的心目中,鳥的地位相當崇高,遠古時代很多部落都將鳥作為自己的祖先,把鳥作為“圖騰”來崇拜。因此,人們對鳥敬仰有加。《史記》中就記載着這樣一個故事:一次,商湯到野外巡視,見正在張網捕鳥,湯立即走上前制止,命令那人將網撤了,並親自祈禱:“鳥兒快快飛走吧,願向左的向左,願向右的向右,不願飛走的就留在網裡頭。”湯的這一做法很快傳到其它諸侯那裡,他們佩服地說:“湯的美德太崇高了,連禽獸都能受其恩澤。”因而,許多諸侯都臣服湯,他也得以建立商朝。到了周代,制定了專門保護鳥類的條律,並設立了“虞人”官職,專伺管理山林川澤,嚴禁人們採集鳥蛋、捕殺幼鳥。
古時歷代統治者都很重視對鳥類的保護。據《列子》記載:春秋時候,有一年正月初一,邯鄲老百姓向當時執政的大臣趙簡子進獻了許多斑鳩。趙簡子非常高興,重重地賞賜了他們。並對門下說:“我把這些鳥在大年初一放生,表示我對生靈有慈愛之心。”並下令禁止老百姓捕鳥。以後愛鳥的傳統一直延續到秦、漢、唐、宋各代,這對鳥類的繁衍生息,保持生態平衡,起了重要作用。
古人護鳥、愛鳥,表現在行動上,也表現在詩詞中,許多詩詞都說明這一點。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就寫過許多愛鳥詩。他在一首詩中深情地寫道:“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你看,可愛的鳥寶寶正在窩中嗷嗷待哺,勤勞的鳥媽媽這時在田間忙忙碌碌地捕捉害蟲,捉到後再飛回巢中哺育幼兒。你把它一彈子打死了,就害了它們全家……作者從兒女親情角度告誡人們不要打枝頭的鳥兒,其情殷殷,其意深深,讓每個有良知的人都為之心動。
清代著名書畫鄭板橋,在愛鳥方面則另有高見。他在一封寫給其弟的信中,反對人們在籠中養鳥,主張多種樹,“使繞屋數百株,扶疏茂密,為鳥國鳥家”,給鳥建一個廣闊而快樂的家園,使人從鳥的快樂中感受到更大的快樂。他的這一主張,在今天也是切實可行的。至於別的涉及的鳥的詩則更是數不勝數。北宋范成大寫過一首意境很美的詩: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韋應物在《腳導暮雨送李胄》寫道“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通過對船帆、鳥羽、天際、大樹的描繪來烘托濛濛細雨,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和表達力。
如今,面對着日益嚴重的生態失衡和環境惡化,鳥類的生活環境大不如從前,許多鳥類都已絕跡,人類也不斷受到報復。為了保衛我們的家園,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必要發揚古人愛鳥的優良傳統,以實際行動愛鳥護鳥。
這樣做,為了鳥,更為了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