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看媽媽, 媽媽行動不便多時, 只是, 是我第一次見不停歇的媽媽如此, 心裡很難過, 或許就不該離開媽媽這麼遠. 媽媽讀出我的心思說, 你以為你守在我身邊, 我才開心? 走的時候, 覺得是那麼無奈, 媽媽的病,正是我和同事的研究項目,可是幾百萬的研究投入,對媽媽來說又能有幾多幫助? 一種真正感到自己學而無用的無奈. 臨行, 媽媽掙扎着起床, 而我, 只能給她一個擁抱, 還她一個吻...
回來後, 一直想着媽媽, 斷斷續續寫了下面的一些.
媽媽
媽媽來自一個偏遠而富饒的山區, 外祖父家境殷實, 媽媽小時候不曾受過一絲苦, 因為舅舅們出生得晚(小媽媽20多歲), 媽媽得以成為那時十里八鄉唯一的女學生, 後來又去上海培訓, 到省城工作, 雖沒有什麼學位, 卻也算是山裡的鳳凰了. 大山給了媽媽最寶貴的財富, 那就是善良. 小時候, 最喜歡聽媽媽的同學們說媽媽如何把乾飯和同學換紅薯, 又把紅薯送給學校門口的阿婆.
媽媽的艱辛是在嫁給父親之後. 父親來自鄉下的一個大家庭, 爸爸那時已經是家中的長子, 大伯去世, 留下2男3女; 二伯生死不明(和家裡斷絕關係革命去了, 文革後聯繫上了); 爸爸下面還有三個弟弟, 一個讀大學, 一個在讀高中, 一個才初小. 這婚事, 外祖父堅決不同意, 怎奈媽媽心意以決, 帶着外婆的祝福, 嫁給了爸爸.
從不曾下地的媽媽, 學會了農忙時和爸爸一起回家幫忙, 極少做家務的母親學會了挑水, 到井邊洗一大家子的衣服, 媽媽說最難的是做飯, 二十幾個人的飯用一口大鍋熬, 稠的給男孩, 耐餓, 稀的給女孩. 媽媽學會了織毛衣, 改衣服, 做簡單的衣服.
記事起, 媽媽就是一家人的主心骨, 爺爺很固執, 但特別聽媽媽勸, 奶奶更是喜歡媽媽, 什麼事都問媽媽拿主意. 媽媽一回來, 大人孩子都圍着她, 出嫁的姑姑和大姐,二姐也會帶着孩子回來, 好熱鬧. 媽媽總是這個寶貝, 那個寶貝親不過. ---- 這是媽媽帶給爺爺家的溫情, 鄉下應該不興這種稱呼, 因為我沒聽別人家叫過. 媽媽從小就在外婆和曾外婆的寶貝聲中長大, 也把這帶到了爺爺家. 我到上小學,才離開鄉下, 和媽媽一起生活. 媽媽把大哥帶出來, 學手藝, 二哥出來讀高中. 大嬸去世後, 我們家有多了個寶貝, 就是剛上中學的三哥. 81年, 二伯把大弟送回來, 加上後來的堂(表)弟妹, 我們家總是人來人往, 大院的人笑着說找我們家最容易了, 那門口鞋最多的就是.
從沒見過媽媽和爺爺奶奶爭吵, 記憶最深的是, 奶奶病時, 媽媽帶我們上山里採藥, 一大袋一大袋的曬乾, 分好, 送回去給奶奶. 爺爺病重時, 不肯吃喝, 是媽媽和爸爸一起鬨着他, 一口一口餵的.
現在兄弟姐妹們都有了自己的家, 天南地北的, 可是媽媽那裡仍然是最溫馨的家, 不同的是媽媽有了更多的孫輩, 重孫輩的寶貝們.
我從沒聽過媽媽抱怨過什麼, 倒是外祖父依然常常埋怨媽媽不該自找苦吃. 每到這時候媽媽總是笑笑. 小時候, 媽媽的朋友們常說你媽媽很不容易, 真正體會到, 卻是自己結婚生子, 有公公婆婆,以及婆家的哥哥妹妹們要相處時. 好在媽媽用她的慈愛和智慧, 象當年外婆支持她那樣,支持我. 比方說, 過年過節, 媽媽總是讓我回婆婆家去過, 每次回過媽媽也一定讓我先去看望公公婆婆, 如果帶着孩子, 一定讓孩子在爺爺奶奶家多呆幾天,總是和我提婆婆的優點和不易, 時不時的還和公公婆婆通個電話, 捎些吃的, 藥啊什麼的給他們. 別說是公公婆婆了, 就連老公的哥嫂妹妹妹夫對我媽媽都尊重有加. 媽媽對媳婦女婿更沒得說.
一直想寫寫媽媽, 卻總覺得詞不達意,結構雜亂 我如何才能寫出一個為我們遮風擋雨一輩子的媽媽呢? 嗯, 媽媽是那個每天笑呵呵, 對家人和朋友的; 我的媽媽是那個走到哪都能找到朋友的, 不論貧富的; 我的媽媽是那個一直寵着我們, 寶貝着我們的; 我的媽媽是那個起不了床, 卻依然半倚着的, 為了多給我帶些愛吃的橄欖, 細心地把核一粒一粒剝去 --- 這是我今年回家第一眼看到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