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裡面有一句話「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我們學習這些藝術、這些藝能是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時時處處依於仁,用一個仁慈之心與人相處,然後行事(做人處事)都以德行為規矩,慢慢的就能夠契入倫常大道,我們就能夠去經營圓滿。我們來看這個藝,六藝。當一個人時時處處非常有禮貌,他也是處處替人着想,有仁厚之心。我們學習音樂,音樂感人至深,所以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常常我們聽到一些旋律非常優美的歌曲,本來心情很不好,突然會平和下來。所以學習音樂不只陶冶自己,藝術的創作也是希望能夠利益他人,所以也是依於一個仁心(仁慈的心),然後根據德行來創作音樂,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做一個道德之人。所以古代制禮作樂,因為音樂感人至深。
那我們現在來看看「游於藝」,游於音樂的這一些創作者現在是什麼存心?有沒有依於仁,有沒有?現在依於什麼?依於錢、依於名、依於利。所以本來可以產生最大教化力量的音樂,現在卻成為讓社會風氣墮落最快的一把劊子手。你看古代人學藝術的動機是要成就社會風氣,是要成就他人的德行,現在目標不對了,所以結果就會截然不同。我們看看很多歌曲裡面的這些言詞還有旋律,都會讓人心非常浮動。所以現在人說我,假如有親戚或者我的小孩去當演藝人員,我就很光榮,其實這都有待商榷。我們要看到的是做了這些事對往後的影響是什麼?這才是做人應該去思惟的重點。
現在的音樂大部分是搖滾,大部分是西方的音樂,所以不是西方的東西你都照單全收,要理智!我們聽聽中國這些古箏、中國的這些古樂,心很容易靜下來,因為是依於仁,據於德,還要志於道。因為中國的音樂是五音,宮、商、角、征、羽,而西方是七音,Do Re Mi Fa So La Si。很多人說,你看人家七個音,我們才五個,人家比我們好,是不是這樣比?所以人沒有判斷力,你真的是非不分,好壞你也不會分。因為中國的五音——宮商角征羽,它的五音跟你的五臟相應,肝、心、脾、肺、腎,又跟天地之間組成物質的金、木、水、火、土又相應,又跟做人最重要的五常仁、義、禮、智、信相呼應。
所以我們以前不懂中國文化,只是常常聽說博大精深,但是也感受不到它博大精深在哪,後來慢慢深入經典,你不得不佩服。因為宮、商、角、征、羽都是全音,所以音符非常平穩,會讓人心靜下來。而七音裡面有fa、si,這叫半音,所以歌曲裡面的fa跟si愈多,你聽完之後情緒波濤洶湧。當人心時時波濤洶湧就很容易感情用事,所以現在的年輕人感情用事的太多了,因為他每天都是聽這些情愛的音樂。一個人的理智已經很難確立了,我們還從小用這些會讓他心緒非常躁動的音樂來給他聽,那怎麼可能會理智?我們常看一些小孩在表演唱情歌,然後模仿那些歌星,才七、八歲就裝得好象很痛苦的樣子,所以說人的理智要形成已經很不容易了,還有這麼多的東西讓你不能形成理智。康熙皇帝非常有智能,他的子孫二十歲以前不讓他讀詩詞歌賦,為什麼?很多詩詞歌賦都是這些文人的情感。理智要建立起來,才能夠去擅用情感,理智都不建立起來,感情就很豐富,就很容易感情用事。音樂也是一樣,一定要能陶冶性情的這種音樂才值得去創作、值得去學習。所以弘揚中國的音樂也不是只為中國人弘揚,還要造福全世界的人。音樂如此,也是要依於仁、據於德、至於道。所以,學所有藝能還是要立志向修道,成就自己的倫常大道。
接下來射,射箭。射箭最重要的在訓練定力。定力太重要了,一個人心性都不定能不能辦大事?不可能。他時時很躁動,時時會出狀況。所以中國所有的藝能當中還有訓練一個定性,訓練他的耐性。定得住,耐得住,就能夠看出很多藝術的原理原則在哪裡,他就可以洞察得出來,他就可以掌握很多天地萬物的原理原則。所以射箭,因為他要專心至志才能射得准,這是訓練最重要的定。定能開智能,心躁動是絕對不可能跟智能相應的。
第四個御,駕車。古代人學駕車可以磨鍊他什麼態度?他駕着車要很專注不然會危險,所以這也是在訓練他專注。再來訓練他處處可以服務他人,你總不能在服務他人的時候駕得東倒西歪,人家坐在後面心臟都快麻痹了。所以你要處處能體諒到坐車人的感受,那也是同時訓練他的仁心(仁慈心),然後他體諒別人的心。再延伸出來就是當一個人愈有才能的時候,就愈能夠服務他人,不然我們都沒有能力也幫不上忙。我們書法家李老師他因為寫了一手好字,處處走到哪裡都能為人服務。愈是服務他人,就愈提升他仁慈的心、仁德的心,所以御也是一樣,是在提升他的道德學問。
最後書法。書法練我們的定性,而且學書法確確實實要一門深入,跟求學問是一樣的。現在為什麼這麼多中國的藝術技能都快斷了?因為現在找不到肯專心至志一門深入的學生。楊老師學書法,學一個字體學了十多年,當這個定、當這個耐性出來之後,她再學其它的,很短的時間就學會了。楊老師寫到現在已經四十多年了,從五歲就開始學,所以她深刻感覺到紮根的重要性。紮根一定要一門深入,所以楊老師教書法,「永字八法」,一個點就要求學生要畫幾千點,心能夠真正定下來了,才能真正把這一門藝術學好。結果現在很多書法界的人是怎麼教?來,三個月之後保證你能夠出去比賽。所以現在人學東西的動機,錯!一錯就錯到底。
定了之後才能真正把這一門藝能愈扎愈深入。我們書法界很知名的書法家啟功老先生,他都已經是書法界公認的泰斗,但是他現在還在練什麼?練摹,臨摹的摹。摹就是字帖擺在底下,然後放一個玻璃繼續在上面照着字帖描。因為他自己寫得這麼好的書法,但是寫完之後再跟字帖一對,他覺得還是差很多,還是覺得自己的功夫不夠,繼續摹這個定性!而在這摹的過程就是要把「我」放下,現在人就是定不下來,常常都想着我要有自己的創作,他就很難真正契入整個字帖的精髓裡面。而所有能夠留了幾千年的字帖,都是已經掌控整個書法的藝術精髓,書法的規矩架構,所以我們不能放下自己而融入臨摹,就很難掌控這些綱領。因為沒有掌控綱領,心又已經浮動,又開始學雜,這邊臨一下,那邊也臨一下。所以整個求學問也好,學藝術技能也好,這個方法確確實實你沒有照着做,或者沒有人教你,你很難能夠有所成就。
所以「經師易得,人師難求」,而當我們真正有機會跟到好老師的時候,一定要記住要依教奉行,跟着做你就會得到很大的好處。所以我也是都跟着同一個老師學習了三、五年的時間,慢慢的也感受到能夠去掌握整個聖賢的教誨。在我們處事待人當中,時時遇到境界都能提得起來,就不容易被境轉。所以老實的人有福氣,我們不管求學問也好,或者引導孩子學習世間這些藝術技能,都一定要掌握學習的這些關鍵,聽好老師的話,然後加上不斷要把學的東西落實在生活當中,然後學習的次第次序不能亂。所以我們學中國聖賢學問,第一本《弟子規》,好好耐性把它紮好、扎深,心不要太浮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