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在我生活的地區居住着很多華裔,雖然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區(比如香港、台灣或大陸),但華裔家長培養孩子的殷切與熱望卻是同樣的炙熱---下課催着孩子練習鋼琴;周末送孩子去中文學校;並努力在學區較好的地段買房子……這些固然無可非議,只是建議年輕的家長們還應注意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
我不敢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只是在現實生活中,我曾親眼目睹一些喜歡閱讀的孩子是如何成長起來的。
說來也巧,我有三位親朋好友的女兒都是出生在上海,都是在小學一、二年級左右來到美國,現在也都挺有能耐。女孩A讀本科時獲得了本州一所著名州立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完成本科學業之後,又獲得全獎完成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學位,現在耶魯大學當教授;女孩B大學本科考入著名的賓州大學,從沃頓商學院畢業之後在華爾街工作了幾年,現已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商學碩士;女孩C大學本科考入康奈爾大學,畢業之後也在華爾街工作……這三個女孩子有着很多非常相似的地方。比如都喜歡音樂和體育運動;性格都很開朗、樂觀、活潑;都是學校與社會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且都是自童年開始就非常喜歡閱讀。
記得她們的父母親曾經告訴我,這些女孩子早先的閱讀內容也就是一些女孩子通常喜歡的通俗讀物而已,但隨着閱讀面的不斷拓寬,隨着閱讀量的不斷增長,她們的閱讀內容在不斷地提升與更新,詞彙量也在不斷擴充,其中有兩位女孩SAT的英語都考了滿分。
除了被常青藤名校錄取、在華爾街就職這些絢麗表面之外,更重要的恐怕還不是那種看的見、摸得着的東西--閱讀對於孩子心靈與素質的塑造有着潛移默化的作用。她們通過閱讀了解社會與外部世界,通過閱讀擴大知識面,也是通過閱讀提高了思辨能力。所以這三位女孩子都是主意比較大、比較獨立、又比較勇於實踐與開拓。比如,女孩B和女孩C雖然都在華爾街工作,收入不菲,但是她們都意識到那裡不是女孩子的久留之地。B依靠自己在華爾街賺獲的積蓄,自費就讀麻省理工學院;C則轉往澳大利亞的金融業,原因是那裡的工作壓力遠遠地小於華爾街……
在“萬維網”上有一位署名“西岸”的作者,曾經寫過好多文章,也涉及到他們家女兒的成長與教育。其中寫到:“那小東西看書極多,他媽給她買了個KINDLE,就是電子書閱讀器,大概算是她全A的獎勵之類的玩意。那東西就一本書大,大概能裝幾百本電子版書籍,上飛機方便。最牛的是選擇下載書籍就是直接在機器上按鈕,通過無線直接從AMAZON傳過來,連LAPTOP都不用接。那小丫頭一般只用兩個小時就讀完一本書,完了就下載新的,反正賬單都是直接進了她媽的信用卡。一日小老大拿到賬單大吃一驚,你個小姑奶奶上個月幾乎每天下載一本書,你想讓你媽破產啊?後來又一想,一本書就是10刀,總比買什麼沒用的玩具強。所以小東西對什麼事物觀點特多,還愛議論插嘴……”(http://bbs.creaders.net/life/bbsviewer.php?trd_id=301154)
至於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我相信一定有多種辦法與途徑。首先,家長要作出榜樣,家長喜歡閱讀的習慣一定會影響與感染孩子。其次,我從網上看到一則經驗之談---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就要經常給孩子讀書、講故事。注意要捧着書本講,讓孩子意識到這些美好的故事來自書本。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被書本里的魅力所吸引。在講故事的時候,家長還可以 “賣關子”,故意不是一次講完,故意留點兒懸念。一旦有了閱讀能力,孩子就會自己通過書本去尋找答案。一開始,孩子們或許只是閱讀一些閒書或小人書,但隨着閱讀量的增加與詞彙量的擴充,他們會自動否定過去的愛好,去尋找更有趣味、更能吸引他們的書籍。
蘇聯作家柯切托夫在小說《你到底要什麼》一書裡曾經有過這樣的描寫,大致意思是說:當一項新的知識進入不同人的腦袋裡之後,產生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假如是進入一個知識貧乏的腦袋,新的知識就像一顆紐扣掉進了鐵罐,滾來滾去地沒有着落。假如進入一個有知識的腦袋,新的知識馬上就會與原有的記憶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這大概就是知識的力量與閱讀的魅力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