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碼這篇的時候,正是美國的獨立日 (我寫的慢),算算時差,兒子應該在國會山音樂會。都知道兒行千里母擔心,可是當兒子的卻很不以為然。從年初接到要去美國的消息,就開始期盼了。手機漫遊費,時差,音樂會和其它活動,和兒子的聯繫就是每天一兩條短信了,還說好了“no news is good news”, 不讓我們擔心。
兒子第一次離家,是4歲那年,因為簽證問題,不能和我們一起出來,只好把他送到爺爺奶奶那裡。 三個月後,兒子剛剛能聽懂一些當地的方言,便就登上來Y國的飛機。至今,兒子提起那三個月還會說,那是最漫長的三個月。離開熟悉的城市,老師,小朋友,到一個完全陌生,連語言都不同的地方生活,對兒子來說真是挑戰(當然,對不熟悉他的爺爺奶奶來說也是)。這麼多年了,還記得當年在機艙門口接到兒子時,兒子那個興奮,雀躍着,“媽咪,我以後再也不要離開你了。”,我當時眼淚就下來了,差一點忘了和機組人員道謝。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很快兒子開始喜歡去不同的地方。每次有外出活動,都很興奮。 每到夏天,節假日,兒子的樂隊(兒子第一次和樂隊出去演出時才5歲)會到一些公園,購物中心,教堂義演,許多地方如果不是因為兒子,我們根本就不會知道。
兒子的第一次住宿的school trip是在7歲時,在離家100英里外的營地里住5天,按規定不能帶手機,只能給孩子準備5塊零花錢,交給老師,老師一天發一塊給孩子。活動包括參觀博物館,農場,觀察鳥類,還有一些遊樂體育活動。孩子們輪流洗碗,清潔寢室等等。兒子不在家,一下安靜下來,很不習慣呢,每天都想着兒子現在會在做什麼,晚上踢被子嗎,好不容易挨過5天,去學校接兒子,兒子的第一句話是,“媽咪,有沒有帶吃的,我很餓!”原來他們每天吃的都是統一分配的,每個孩子一樣多,比方一塊漢堡,或者兩根香腸,一塊麵包,一勺豆子,兒子食量大,總也吃不飽,每天一塊錢就買水和薯片了,最後兩天,想着給我們買禮物,連薯片都沒買,換成了明信片。問他,最有趣的是什麼,呵呵,是每晚的‘pillow fight’,再問以後還去嗎,“當然!”再問,在外面想媽媽爸爸嗎,兒子看着我,給了我真實的回答。
呵呵,賣個關子,各位媽媽爸爸猜猜,我兒子是怎麼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