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教授蔡媽媽最近在華爾街日報發表 '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 一文,可直譯為‘為什麼中國媽媽更優質’引起轟動。仔細閱讀後,感覺蔡媽媽是成功達到了她當前的目標;但,她是否是優質媽媽卻是令人質疑的,因為她女兒們將來的人生是否有發自內心的幸福感才是唯一重要的,並不是她女兒是否更有本領,比別人在某個方面的特技更長。更何況人生成功與否不在於某個特定方面和來自他人的評價;人生成功與否說近點在於內心對自己生命是否認可,說遠點在於其生命是否有永恆的祝福。
技高一籌的名人們,如:亞里士多德,王國維、老舍、梵谷、傑克‧倫敦、海明威、吳爾芙、高爾基、有島武郎、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太宰治、阮玲玉、艾霞、林黛、樂蒂、 張國榮、翁美玲、戴季陶、越飛、三毛等等。他們的人生會被大眾普遍認作幸福嗎?他們的媽媽們如果在他們自殺時還活着,會因為他們的名聲或成功而自豪嗎?如果他們事業的成功是他們的媽媽們強行管教出來的,那些媽媽們是優質媽媽嗎?我有兩位家庭地位高的大學同學就是因為其優秀才能一時無處發揮而自殺。鼓吹優質人種就是某些方面技能優秀、如top20%、就等於在鼓吹要多數人死讓少數人活。難怪全世界過去50年自殺死亡增加了60%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statements/2007/s16/en/)。假如所有媽媽都向蔡媽媽學習,不許子女不是某些科目的第一名,那麼全世界能有多少兒童可以長大成人。教育孩子決不能強調與其他同學進行所學到的多少,而是要幫助孩子在所受教育時間裡盡力而為地接受知識或訓練技能。如果強行要求子女的學習結果比其他孩童強,甚至因為不如意而懲罰兒童,就不僅使孩童形成畏懼落後,強化凡事都和別人競爭心理,而且會在其達不到最優時產生厭世心理。結果只能是害了子女害自己。
我們也知道華人優秀與父母的管教當然有關,但我們也應當每個人的能力是不一樣的。無論子女是偏才還是全才都要盡力給與子女選擇的機會;無論子女是天才、人才還是蠢才,哪怕是先天殘廢,做父母的都要全心關愛。二十多年前,一個轉業解放軍軍官曾一度惡待殘疾嚴重的親生兒子,溺愛從部隊戰友抱養的養女;被善言告知不能公平對待這兩個孩子就是他赤裸裸自私的告白,並且一定會自食惡果;他就接受了忠告就盡力公義地善待兩個孩子;如今一對子女都能自食其力併力所能及地孝順;這位軍官難道不是優質的爸爸嗎。
很多少年兒童期曾處在反"白專"年代的人,其父母也沒有多少文化,也沒有特別要求子女學習要多好,平時成績也很不好;但在老師的幫助下在錄取率4%的條件下,都能從農村考上大學。但上大學只是一種生活的道路,只有在競爭過度激烈而缺少對鄰居關愛,因為分工不同使得貧富和地位的差距太大,在上名校成為提高身份的唯一途徑的國度和時代裡,學業競爭就必然非常險惡。但在教育非常普及的國度和時代裡,只有兒童自己願意學才能學好,單靠父母的強迫,很可能就適得其反。作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小孩能夠在內心明白真正的幸福。幸福絕不在於要比別人更有本事,而是在於滿足於力所能及。
檢驗母親是不是真正的優質媽媽,不是看她的孩子是否俊美可人、學業優異、乖巧伶俐、成人後是否是官至幾品,或百萬富翁,或名人明星,而是看她能否教育孩子熱愛生命,最優秀的媽媽應該是教育孩子能做到即使被所有世人所拋棄或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也能熱愛他人的生命如同愛自己的生命一樣;即使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也要頑強生活,活出喜樂。
耶穌基督比喻天國是:主人對給予五千賺五千和給予兩千賺兩千的兩個僕人同樣說"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我們做父母愛子女難道不應當使子女在家裡生活就像在天國生活一樣快樂,在學業和工作上滿足於盡力而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