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小學生問的問題
問題1. 說謊是誠實的行為嗎?(兩個答覆。)
回答:1.是——如果說謊時有包含三個條件:1. 沒有違背良心。
2. 為對方着想而說謊。
3. 沒有傷害到對方。
2.不是——如果沒有包含上述三個條件。
問題2. 捐錢是不是在做善事?(兩個答覆。)
回答1:是。
可是學生反駁說有些人捐錢是為了沽名釣譽。
回答2:從捐了錢到錢已產生做善事的結果的整個過程來看:
捐錢(動機不是要做善事)——捐了錢
——做了善事(最後產生做善事的效應)
雖然動機不是要做善事,但最後還是產生做善事的效應。
所以,這樣的捐錢還是可接受是做了善事,但不鼓勵這樣做善事,這並不是真正在做善事。
問題3. 某個老師上道德教育課一直教我們不要抽煙,可是他本身卻一直在抽煙?
回答:老師就是切身深受其害(作為反面教材),同時非常了解其害處的可怕後果,所以一直勸學生不可抽煙。
我認為這三個學生實在太聰明,小小年紀就會質疑一般成人的行為,當初他們問我這三個問題時,我相信他們已考倒許多家長和老師。
後來我給予他們這樣的答覆,我相信他們會滿意,並且會讓他們解除心中的疑惑,讓他們不會有雙重標準好,不會在幼小的心靈產生某種價值觀的灰色地帶。
其實,我們一生中的所作所為,有多少灰色地帶,我們也難以釐清。
就以這三個問題,很多人都認為很簡單,就說有些事情是大人可以做的,不是小孩子可以做的。如果我們認為這樣就可以敷衍孩子們,我們就是教孩子以這樣的雙重標準處世為人。
縱觀上述的三個問題,如果我們在解答時給予掉以輕心,可說已促成會產生價值觀灰色地帶的導因。如果我們的價值觀常帶有雙重標準,存有灰色地帶,就會厘不清關於誠實、釣名沽譽、以及還有更多道德與價值觀的事例,是否社會的誠信與價值觀的問題就是從這裡衍生而來
?
我並不擔心這個的問題的答覆是什麼,我只擔心還有多少的小學生是或有知覺、抑或在潛意識中已有這樣的疑問,他們並不會發問,而只是冷眼旁觀地在看我們大人以雙重標準和持於灰色地帶的人生觀來處世為人,他們內心的批評是尖銳中帶着不滿,不是以語言來表達,而是以自己沒有自覺和學會正確的思考的方式來適應,來面對生活,從中建立了一個不能對自己和對社會負起責任的心態。
這樣的“不能負起責任的心態”是否已成了孩子們長大後的典型自我模式?
這是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教育是否應給予了關注?還是我們只標榜以考試的好成績作為關注的目標來辦學校,就算是把學校教育辦成功了?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好像還看不清這存在的問題,它就在老師和學生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中一直衍生更多的教育與人格成長的問題。根本上,只要教育一產生問題,將會造成後來的社會也會有問題。
孩子們發問的問題,就像在揭示我們大人看不到的思想行為的盲點,千萬別低估小孩的心眼,那可是一面雪亮的鏡子,讓我們看清自己已被塵封的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