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峰:成功者的心態 |
送交者: 歐陽峰 2011年11月30日17:24:13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在我們討論子女教育的時候,最基本的問題就是:如何幫助孩子走向成功?當然,在當今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人們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追求,所以很難設定一個統一的“成功”標準。但是也應該承認,“成功”與否還是可以判別的。我對於“成功”的定義就是:在實現自己理想的道路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走到力所能及的最高處。 那麼一個人的成功到底是靠天才還是靠勤奮?這是個“永久的問題”。我們都知道,天才和勤奮兩者都不可缺。我們也知道,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會決定一個人願意花多少努力去爭取成功。但是心理學的研究卻表明,這個認識對於一個人的行為和命運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學校的表現和努力的程度。在2006年出版的《心態》(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by Carol S. Dweck, 2006)中,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杜維科(CarolsDweck)用她三十年來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對於“天才還是努力”這個問題的看法,也許是我們走向成功的關鍵之一。 生於1946年的杜維科教授,從研究生時代起就關注成功背後的心理因素。她發現,人們對於失敗的原因的認識(是能力不夠還是努力不夠),決定了他們努力的程度,從而也決定了他們今後成功或失敗的程度。她的工作引起了廣泛的重視,開創了教育心理學中的一個新領域。後來,她更進一步挖掘這個“認知”問題的根源,而提出了“兩種心態”的理論。這個理論被廣泛應用在學校,企業和運動隊的訓練之中。目前她的團隊正在開發一個網上訓練的軟件Brainology,讓更多的中小學生能接觸到他們的研究成果。《心態》這本書,也是介紹她的研究成果的一項努力。 《心態》這本書的基本出發點,就是人對於能力和成就有兩種心態。一種是“固定”心態,認為人的智力是天生固定的,與後天努力關係不大。另一種是“成長”心態,認為人的智力是通過學習和努力發展起來的。這個基本理論聽起來簡單到了平庸的地步。而且也很少有人具有如此極端的看法;大多數人都是在這兩者之間的平衡。但是請繼續讀下去,你就會看到這個問題的深遠影響了。 “固定”與“成長”心態的區別並不是對於一個孤立的問題的一個孤立的回答,而是我們很多行為的基礎。最基本的區別是:“固定”心態的人專注於“證明”自己的智力和能力,而“成長”心態的人則注重於發展和學習。比如,對待“努力”的態度,兩者就不同。“固定”心態的人認為,真正聰明的人,不需要努力也能有好成績。所以他們即使有了成績也不認為是努力的結果。相反,他們把努力看成是一種冒險:如果努力了還不能達到目標的話,就說明自己能力不行。所以他們寧可要低標準的,不費力氣的“成功”,也不願意接受高標準的,沒有把握的挑戰。而“成長”心態的人就不把最後的成敗看得那麼重。這個態度區別在破解拼圖之類的小事上就會表現出來。而在更大的事上,“固定”心態的人甚至會拒絕自我提高的機會(如英語訓練課程),以避免承認自己的不足。 對於“固定”心態的人來說,甚至於榮譽都會成為負面的東西。榮譽滿足了他們“證明自己”的需求,卻更增強了他們對自己“能力”的期待。而對於自己能力的高度評價不僅使他們更加看輕努力的作用,而且使得他們渴求新的榮譽,來不斷地證明自己。因為成績,他們的地位得到提升,面臨的挑戰也隨之增長。總有一天,他們現存的能力不再能掙得新的榮譽了。這時候他們就會失去安全感,甚至用不正當的手段來偽造自己成績或阻止他人超過自己。所以“固定”心態的人即使小時候成績亮麗,到了一定階段就會止步不前,甚至於走上邪路。而如果遇到失敗,那對他們更是致命打擊,因為那是對他們“能力”的否定。他們很可能從此一蹶不振,或改走“容易”的道路。 而對於“成長”心態的人來說,他們注重的不是“證明”自己,而是“提高”自己。成績也好,失敗也好,都是一時一事,不至於影響他們的自信和自我估價。他們不管起點高還是低,進步快還是慢,但總是一直在進步,不會遭遇“瓶頸”。 由於對待努力,成績和失敗的視角不同,這兩種心態的人所走的道路很不一樣。這不僅在教育過程中是如此,而且在職場中也一樣。有意思的是,兩種心態的人中間都有極其成功的人士。但他們的行為與結局卻不相同。就拿公司CEO來說吧。拯救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英雄CEO”艾克卡(LeeIacocca)就是一個“固定心態”的人。艾克卡原來是福特汽車公司的高管,後來被解僱了。為了雪恥和證明自己,他加盟了克萊斯勒汽車公司,並帶領公司起死回生,成為美國企業界的英雄,甚至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名字。但是在那以後,他不是繼續讓自己和公司更上層樓,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保護和繼續證明他“天才”的自我形象。他熱衷於推銷自己的形象勝過公司事務。在公司面臨新的挑戰時,他委罪於下屬,尋求政府救援,卻不刻意創新,走出自己的“安全區”。而且他對別人的意見採取完全拒絕的態度。他自認 “超人一等”,對下屬的福祉漠不關心,卻花上幾百萬裝修自己的辦公室。最後當克萊斯勒再次面臨困境,董事會以優厚的退休待遇請他“出局”時,他卻把這個看成是對他人格的侮辱,而加入可能置公司於死地的惡意併購行動。他的職業生涯開始於出眾的熱忱和才華。但不幸的是,他的“固定”心態使得他沉浸在證明自己優越的需求中,而失去了繼續提高,開創更大事業的機會。 而相比之下另一個明星CEO,GE的韋爾奇(Jack Welch)則具有“成長”心態。韋爾奇對GE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二十年內使GE的市值增加了三十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他沒有認為自己高人一等,而是注重培養一個具有成長潛力的團隊。他當了CEO以後還是經常到工廠和下級部門去了解情況,而不是把自己看成是“先知先覺”之人。為了在公司培養“成長”的文化,他取消了高管享用的“精英俱樂部”,將其改造成組織全體職工參與慈善事業的機構。他解僱了許多雖然業績不錯但不能善待部下的高管。在他的自傳里,他開宗明義地申明,所有功勞都歸功於他的團隊而不是個人。而對他的錯誤,他也從不諱言。他不把錯誤看成是對自己價值的威脅,而看成是學習,成長的機會。由於他的“成長”心態,他的成功不是短命的,而可以持續幾個年代。 不光是個人,一個組織也有心態的問題。上面說到了GE在韋爾奇領導下培養起來的“成長”文化是其成功的關鍵。相反,另一個一度的“明星公司”安然卻具有“固定”的心態。在安然,人們相信企業成功的關鍵在於“天才”的員工。公司對員工的篩選非常無情,每年業績墊底的都要重新找工作。於是人人都注重於“證明自己”,自然而然就滑入了弄虛作假的歧途,最後整個公司轟然倒塌。 心態不僅影響到個人和組織的成長,還影響到人際關係呢。當然人際關係也是一種技能,是依靠“天才”還是“努力”也是一個問題。但不僅如此,“固定”心態的人對自己和對別人往往持一種“評判”(judgmental)的態度。因為他們認為人的能力是不變的。所以根據能力,就可以分出人的高下。他們看不起比自己“低”的人,對比自己“高”的人又感到受威脅,這就大大限制了交友的空間。而且他們還認為別人也在“評判”自己。為了不得到別人的否定,就不敢與別人接觸太深。而對於“成長”心態的人,人的能力成就高下只是暫時的,不是人格不平等的理由。我們常說有些人性格“陽光”,他們總是假定別人喜歡他們,所以行為開朗,顧忌也少。而恰恰因為如此,他們也招人喜歡。這些人,是不是正是具有“成長”心態呢?
而且研究也證明,“成長”心態更為符合現實。首先,不管一個人有多少才能,要取得成功都需要大量的努力。另一本書《超人》(Outliersby Malcolm Gladwell)提到了“一萬定理”,也就是說要真正掌握一門技巧,不管是音樂,藝術還是體育,至少要花一萬個小時的練習。這相當於十年中,每個工作日練習接近四個小時。那麼反過來,天才是否需要呢?要成為出類拔萃的確只有少數人能做到。但是研究表明,即使在繪畫等公認需要“天分”的領域,一般人經過短時間的訓練也能達到相當的水準。然而,目前美國文化的傾向也許是過度看重“天分”。很多人看到亞裔孩子數學好,就認為他們是“天才”。誰能知道他們在家裡有多少額外的功課,練習?而且美國人過於注重“自信”的培養,讓每個孩子都覺得自己已經很好了,看不到進一步努力的必要。另一方面,溫室中培養的“自信”可能反而讓人不敢接受挑戰,生怕失敗了摧毀自信。在這樣的情況下,《心態》這本書提出的問題的確發人深思。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怎樣能培養孩子的“成長”心態呢?最重要的是誇獎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能力”。實驗表明,哪怕是學生測驗後一次性地誇獎“能力”,也會引發“固定”心態的表現。也就是說,當孩子取得成績時,表揚他“花了很多力氣,應該得到這個榮譽”,而不是“你這個人很棒”。甚至可以進行機會教育:“你能有這個成績太好了,你是怎麼得到的呢?”而當孩子失敗時,不是用“在媽媽眼裡你是最好的,”“下次你一定能拿獎”等話去安慰他,而是告訴他現實:“那個得獎的人可能比你花了更多的力氣。”“你下次再爭取吧,讓我們現在就來訂個計劃。”而且不管成功還是失敗,我們都可以提醒孩子,這只是目前情況的一個反映,而不是對他們永久的評判。事情過去了,一切歸零。我們應該着眼於下一個目標了。 當然更基本的是:我們自己必須擺正心態。這不僅因為我們的心態總會有意無意地傳達給孩子(特別是當我們用“評判”的態度對待孩子時),而且因為我們必須避免一個誤區,就是把孩子的成績作為對我們自己的評判。這個誤區會讓我們過度重視孩子目前的成績,排名而不是他們的興趣和心理健康,而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心態》這本書觸及了“成功的道路”這個被廣為關心的話題。它也受到了很多專家的高度評價。要說缺點的話,那就是這本書的組織比較鬆散,各章之間有很多重複的陳述,可以大段跳過。但我認為這本書至少是一個很好的入門讀物,讓我們關注“心態”這個問題。作者還提供其他的訓練服務,包括網上課程Brainology。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本書也可算是一個廣告吧。
有關文章:
成功有秘訣嗎?《超人》讀後 http://blog.creaders.net/fouyang/user_blog_diary.php?did=50561,
虎媽貓媽,異途同歸?http://blog.creaders.net/fouyang/user_blog_diary.php?did=88584 昭君: 成功不是偶然-- "Outliers" 讀後感 (上) 成功不是偶然-- "Outliers"讀後感(中) 成功不是偶然-- "Outliers" 讀後感(下)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0: | 想讓孩子聽你的,就得先“聽”他的! | |
2009: | 真水:女兒的睡眠訓練心得 | |
2009: | 女人為啥愛跟老公孩子較勁 | |
2008: | 記憶中的蘋果 | |
2008: | feisky:我家最小網蟲2歲半 | |
2007: | 老公父母有嚴重的封建思想,我該怎麼辦 | |
2007: | 岳父岳母來了真鬱悶 | |
2006: | 真倒霉,找了這樣一個女人 | |
2006: | 夫妻的福氣 (四)天堂的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