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的救援行动还在继续,许多生命的奇迹还将在以后的几天里被发现。这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另外,各地人民自发的捐助过活动也在进行之中,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迹,让人感觉到,普通人民蕴藏的普通的,自然的,质朴的善意和爱,是那样的热烈。自然,已经有人发出了一些质疑和提问,比如为何地震中如此集中倒塌的,恰恰是最需要良好建筑质量的学校和医院。
不过,一个残酷的事实很快就要被人们提出来。现在也许受灾的人们还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之中,活下来的人们,还在为自己的命运而暗自神伤。不过,他们很快就要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除了建筑质量为何这么差,地震带上的建筑不能抗击十级地震,是政策和设计问题,还是建筑质量问题。自然,人们可以争论,也可以研究。
我这里提出的是一个更加残酷的事实。本次好多学校的孩子集中的死于地震,我们可以推想他们的家庭,也许父母一样也死于地震,也许他们幸运的活下来了。他们的生命和生活,在残余的时间里,将被悲愁和伤痛笼罩。如果失去的孩子只是小学生,那么他们活着的父母,也许还可以再生。可是如果他们是中学生,那么他们的父母已经是人到中年,过了生育期。地震暴露了他们只有一个孩子的致命缺陷:那就是这样的家庭根本经不起任何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
其实这个事每天我们都能感到,比如车祸让许多已经结扎并且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白发人送黑发人,其中痛苦人人都可以体会到。但是将一种痛苦如此集中的放大,暴露在公众眼前,那么只有这次地震!
这一次,孤儿不会少。温总理估计死亡人数在5万以上,那么按平均分布,该有两万五千个男女。如果其中的三分之一是孩子们的父母,则平均有8000多个家庭的父母死去了。则孤儿应当就有8000多个。反过来,五万人中如果有三分之一是孩子,则有另外一万多个家庭失去了希望,他们共同的心声,就是活着患有什么希望啊!
悲惨!悲惨!国家计生委的人应该站出来,向人民说明,在他们的一胎化政策中,有多少预备或者精神或制度准备,为这些失去这一个孩子的人做了安排!他们面对地震这样的惨祸,如何向那些已经过了生育年龄而失去了孩子的幸存者,给一个合理的说明,让他们不认为这一胎化政策的残忍!
所以,建筑质量差,和一胎化政策的残忍性,将是地震过后,我们的社会议题中的焦点,是一个长期的话题。拯救的热情,普通人民的自发救难责任感,政府在救灾中表现出的得力和有效,依然不应该免除这个重大的质问!也所以,地震暴露和凸显放大了两个基本的问题,那就是建筑质量差的民族疑问,和一胎化的残忍性的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