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丁丁家长
万维读者网 > 海 二 代 > 帖子
转贴:在美国没本事的人不敢学医
送交者: jij 2009年06月10日06:11:12 于 [海 二 代] 发送悄悄话
在美国没本事的人不敢学医 【多伦多信息港】现任北京维世达诊所总经理的刘常平曾获美国卫生管理和金融学MBA学位,并在美国和香港从事过多年的医院管理工作。对于中美医界及两国医生间的巨大差异,他有着强烈的个人感受与太多的感慨。在西方,良好的医德传统和整个社会对医生的尊重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正是我们目前所极其匮乏的。为此,记者日前走访了刘常平先生,请他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这个话题。以下是访谈的主要内容。   我们的医生知识面太窄   在美国,一般学生大学毕业工作几年,再进医科学院学习4年,其中3年是基础课,1年是临床课程,拿到了证书,有了医学博士学位,然后根据选择的专业再做3-6年的住院医师,前后学习实践7-10年时间,这还不包括他以前学的大学本科或医学预科(相当于大学本科)。我们协和医学院的8年学制,就是从建校早期西方的学制延续下来的。   国内学生高中毕业就可以报考医学院校,女性比较多。医学是个比较有特点、相对狭窄的一个行业,有很多学生不喜欢文科,也不喜欢理科,最后选择了做医生。对医生的理解一般是,有一颗温良恭俭让的心就可以了。像我朋友的女儿,高中毕业了,文理科都不喜欢,数学也不好,学医吧,于是她就学医了。不少学生是这样上医学院的,生源质量一般,并非应届考生中的尖子,录取标准也不高,而且高中毕业就上医学院。医学院多数是5年制,像协和医学院这样学6年、7年、8 年的不多。   我们培养医生的时间太短,知识面太窄,社会实践不够,不注意也不善于与人沟通。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很单一的,需要学好的功课,就是三大部分:基础理论、应用基础、临床课。缺少科学门类基础,缺少数理基础,更没有人文方面的教育。有些医学院开始注意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学生的知识太单一,不能是学医的就只学医,除了专业知识其他都不懂。”现在很多医学院开始和综合类大学合并,原因之一就是已经意识到这样下去,路子会越走越窄。   在美国,没本事的人不敢学医   美国对选择医学院的学生是非常严格的,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报考。医学院招收学生除了基础和专业知识外,要看学生知识的全面性,还对学生有人文学科方面的要求。学生的来源要有配比,一个班的学生除了医学预科生外,还有学理工的,学文科的,学生物的。他们要求生源知识的全面和多样。这样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有一个相互学习多种知识的环境,以及训练未来的医生与各种背景的人的互动交流、切磋提高。   我有一个同学在杜克大学做了好几年教授,觉得缺乏挑战性,又重新回到医学院学医。他过去学生理学时,成绩很好,经常比同修一门课的医科学生考得更好。他认为:“既然我比他们出色,我为什么不做医生!”后来他成了一个了不起的胸外科医生,很有建树,挣的钱自然更多了。可见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和多样化是人材成长非常重要的条件,美国医学院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交融造就了很多全面性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医生日后在美国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是很高的,而这又进一步促成了报考医学院的激烈竞争。在美国,没有本事的人是不敢考医学院校的。   国内医生的后代不愿当医生   医生这一职业在西方是非常崇高、非常令人仰慕的,在社会上的地位非常高。他们受到的教育和训练也是非常高的,医生(Doctor)就是博士。   在美国选拔医生是很严格的,挑出来的人的素质不错,所以他们能够得到社会尊重,与之俱来的是经济上的地位也很高。选择做医生的人,多有爱心,天性善解人意。他们的职业是建立在与人沟通和合作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冲突和敌对(例如警察)的基础上。通常他们都很自尊。作为医生,他们也很自信。   医生被患者送上法庭,成为被告,是很尴尬和痛苦的。他成了被告,专业能力受到怀疑,赖以生存的职业基础被人家否定了,这种心态是很难受的。所以我更多地强调对医生的理解。现在社会上有一股风气,动不动就告医生,告医院。我觉得我们特别需要理解和肯定我们中国医生。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是很低的,跟国外的同行比较差太远了,可是他们对于整个社会的贡献并不比国外的同行差哪儿去!还很辛苦!   今年4月国内召开的庆祝“医师法”三周年大会,一时成了医生们的诉苦会,医生被打、被杀、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等典型例子就不说了。与会报告的一项调查表明:医生的后代愿意从事父母职业的,不足两成,绝大多数不愿继承父母的职业做医生。这种状况再持续下去,会影响到我们医学界后继人才的素质。而在美国则反过来,估计八成的医生后代愿意做医生,只是他们的孩子可能会说:“我没有我父亲那样的本事,进不了医学院。”在西方医生最受人尊重,又能挣大钱,谁不想做啊!   美国医生个个是社会活动家   美国医学院培养医生首要的一点就是医生要善于与人沟通,要有同情心和合作精神,特别注重和患者的沟通。   这里讲一个有关西方医生的笑话:在一所精神病院里,一个病人拿一本厚厚的书给他的主治医生看,说:“Doctor,我的剧本终于出版了。”那位Doctor亲切地对他说:“恭喜你,只是你剧本中出场的人物是不是太多了点?”   如果是中国医生,他可能就会很严肃地说:“你快把那本电话簿给我放回去!”   这虽然是个笑话,但很能证明西方医生的睿智与幽默,他们非常善于与人沟通。   医生的工作基础就是和患者沟通和合作。不是你手中的刀子(手术刀),不是你手中的处方权,那只是直接的工具而已。更重要的是你具备与患者沟通、赢得患者配合的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但是这些经验从哪里来?是从你的学识、从你所受的训练中来。美国培养医生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医生与社会的交际和合作能力。   中国的住院医生和美国的住院医生相比,成熟性和工作能力相差甚远。当了医生什么事还得向领导请示,诸如此类的事在我们医院屡见不鲜。你把美国医生叫来,个个都是社会活动家,能侃能吹,而且思维非常严谨。他们做人也很严谨,人品一般都不错。   你是协和的博士又怎样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医生是非常受人尊重的。可是现在医生越来越不受尊重。为什么?经济地位低了,没有人瞧得起你。说直白一点,你挣不到几个钱哪!协和的博士又怎样?   我认识一个卖药的人,文化程度不高,以前是维修医疗设备的工人。他下海了,卖药,现在成了一家什么医药公司的中国总代理,挣了很多钱,有几个跟班,几部车,一二十个伙计。现在这种例子太多了。你协和的博士在他眼里算老几呀?照这样发展下去,今后谁也不愿意学医,谁学医谁就是傻瓜了。   有很多本来很有前途的医生,为了钱放弃自己的职业,跑去卖医疗仪器设备,做医药代表了,很可惜。关键是社会导向有问题。医生的社会、经济待遇太低。有些医生吃回扣,收红包,其实这些医生本来是有职业准则的,但是在卖药的比行医的挣钱更多、更受羡慕的环境中,有些医生的心态自然失衡,偏离了医德准则,其实他们心里是明白的。   我曾经和一个大医院的主任一块吃饭,他接到一个医药代表的电话:“张主任啊,这个药你下个月一定要用到20箱……”你让一个大夫用20箱药,这是一个什么指标啊?这位主任最后有没有用到20箱,我不知道,但我不乐观。如果是这样,结果无疑是很糟糕的,既浪费个人、国家的钱财,又让患者受到伤害。  靠硬性条文逼人就范是不行的   我们要给医生提供生存发展的空间,正道在哪儿?需要给他们指出来。他们也想进步,也想发展。一些做小生意的人都慢慢富裕起来了,他们也应该富裕起来。他们很多是硕士、博士,国家培养了他们那么多年,花了那么多年去学习,他们不能没有机会进步,没有机会先富裕起来。你首先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大的政策环境,在关心、爱护、支持的基础上严格要求。   比如在医疗事故的“举证倒置”问题上,我们要求医务人员在医疗行为上首先从患者的利益出发,但同时对医生也要有公正的支持和保护。这样才能有基础被他们接受啊。如果他们没有把规范化为行动,自觉形成一种自律行为,那规范岂不就是一纸空文?医疗行业还是我们国家少数几个还没有完全放开的行业,对于99%的医务工作者来讲,还没有选择去不同性质机构工作的可能性(比如外资企业、公司)。既无发展,也不能流动,很无奈!   医生的待遇应该提高。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医疗管理、业务水平提上去,没有这一点,光靠一些硬性的条文来约束他们,逼他们就范,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现状。   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文化   在西方大家都愿意做医生,首先是经济上的动因。美国医生属于最高收入阶层。一个普通医生一年挣十几万美元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好一些的医生,一年收入二三十万,小菜儿!收入高达几十万的也有。在美国一般家庭平均收入还不到4万美金的情况下,这是很高、很诱人的。美国社会对医生尊重,是认为他们的学识是一般人达不到的,所以给予他们很高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他们生活上十分优越,感觉上很好,所以他们十分自律,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经常做有益的事情,热衷于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Doctor是很有威信的人,有些事情只要Doctor说句话,别人就会听。在美国,医生还是个特权阶层,比如某个机构、某个办公室,一般不让人进,但是如果你告诉他你是Doctor某某某,他很可能就让你进去了。久而久之,形成了较好的医德传统和整个社会对医生极其尊重这样一种文化。有些人甚至将医生视为美国社会行为规范的楷模。 多伦多信息港】2005年4月至10月,我随山东省中青年干部赴美培训团到美国康涅狄格州中央州立大学接受了为期半年的行政与经济管理培训,并担任培训团的团长和临时党支部书记。半年的课堂学习、社会考察和在美国政府部门的跟班实习,不仅为我提供了一种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接近和深入考察美国的机会,而且促使我更多地不断地去思考所看到和所经历的一切,更加深刻地了解美国、体验美国、感悟美国。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改革和发展,既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人,又必须立足本国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对于正在崛起中的中国,一切从实际出发,不照搬照抄,不脱离实际,坚持走自己的路,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美国先进的经验,也应一分为二,有些虽然很适合美国,但不一定适合中国;对于其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也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能够知己知彼,占据主动。这半年间,我在感受到中国与美国多方面差距的同时,也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在许多方面的独特优势,或曰比较优势,使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充满信心。   本文既不是要否定美国的成功,也不是要“批美”,只是变换一个角度,提醒世人美国同样也存有他自身的问题,因为本部文稿的大前提就是“我所看到的美国发达与繁荣的另一面”。   美国的社会阶层   富人穷人都好过,中产阶级最艰辛   美国的财富游戏规则就是让大多数人永远富不起来。目前美国1%的超级富豪占有全国财富总数的40%,而20%的最低收入者仅占全国财产的5%左右。与美国的富人相比,穷人的日子虽然相对贫寒一些,但由于有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穷人只要有合法身份,即使不工作也可以维持日常生计。所以,与我们通常的理解不同,在美国日子最艰辛、生活压力最大的并不是穷人,而是占美国总人口80%左右的中产阶级。目前,中产阶级的贫困化日益引起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美国,根据家庭收入的高低,可以分为三个明显的阶层:富人、穷人和中产阶级。一般将年收入在3万到几十万美元之间的家庭视为中产阶级,低于3万美元的为穷人阶级。与我们通常的理解不同,在美国日子最艰辛、生活压力最大的并不是穷人,而是占美国总人口80%左右的中产阶级。目前,中产阶级的贫困化日益引起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   美国是世界上富豪最多的国家,的确是富人们的天堂和乐园。一位超级富豪一年的收入可能是美国总统几百年的收入,更可能是一个职工几千年的收入。目前美国1%的超级富豪占有全国财富总数的40%,而20%的最低收入者仅占全国财产的5%左右。普通美国人一般不易见到这些超级富豪,但却很容易感到他们的存在,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实在惊人。超级富豪一般都拥有多处超级豪宅,他们中的许多人买下了一座山、一个岛屿,在风光秀丽的景区和美丽的海滨都能看到富人们连片的豪宅和山庄。他们都雇有私人保镖和别墅警卫,常常一到周末就一家人开着豪华游艇或私人飞机去旅游度假,生活上随心所欲,极尽豪奢。有意思的是,与大多数美国人一样,富人们也爱过负债生活。仅2001年一年,富人家庭所借的债务总额就高达3460亿美元。但与普通人负债原因不同,这些富人欠债是为了挣更多的钱,他们大多把这部分资金投入到了房地产、债券、期货、股票等容易使自己“坐庄”操控的领域。   美国富翁的另一个特点是热衷于社会捐赠,他们认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2002年美国人捐赠金额达1900亿美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2.1%。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将财富的60%捐给了慈善机构;世界第二号富豪巴菲特只留200万美元给儿子,其余的300多亿美元全部捐给了社会。这除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外,更因为美国的税法通过社会公益捐赠给富人提供了一个合法避税的机会。如果富人把大量遗产作社会公益捐赠,可为后人省下一大笔遗产税,这也是美国富人热衷慈善与社会公益捐赠的原因之一。美国是世界上遗产税最严格的国家,并实行超额累进税率,遗产数额越大,税率就越高,最低税率为18%,最高可达50%。如果一个人要继承一笔1000万美元的遗产,要先期缴纳500万美元的遗产税,然后才能合法继承1000万美元的遗产。很多人由于先期拿不起如此巨额的税款,所以就干脆把财产捐赠给社会了。   美国也并非处处都是美丽的花园,各地既有豪宅林立的富人区,也有陈旧破烂的穷人区。目前美国大约有3700万穷人,占总人口的12.7%,他们大部分是少数族裔,受教育程度低,从事一些低收入行业。与美国的富人相比,穷人的日子虽然相对贫寒一些,但由于有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穷人只要有合法身份,即使不工作也可以维持日常生计。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贫穷”应该是缺吃少穿、没有基本住所的人,但实际上处于这种状态的穷人在美国很少。美国人口普查局定义的3700万“穷人”中展示的却是另一种景观:他们不仅有足够的食品,还拥有汽车、彩电、冰箱、洗衣机、电烤箱等。根据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穷人每月可领到生活补助,孩子上公立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可免费学习、免费就餐,婴儿可免费得到婴儿食品等等,可以说穷人基本上就是靠政府养活。有位领取福利金的穷人朋友告诉我,他一家三口每月可获得800多美元的房屋补助、300多美元的现金和食品券,冬天还有暖气补贴,电话费又不用花钱,各项加起来有1000多美元,可以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开销。如果再多生几个孩子,还可以多得一些补助。美国富人可以买豪华车,穷人则买二手车,一两千美元也可以买辆说的过去的轿车。富人们住山庄别墅,穷人们则住廉价的出租屋。穷人住的公寓和小区脏、乱、差,一看就知道是穷人住的地方。穷人们如果自己动手做饭,吃饭也不是太昂贵。如果不讲究,也可以买一些大清仓甩卖的电器和家具。在马路边捡来一些虽然旧但是还能用的家用电器之类。然而,光靠给穷人撒钱并不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满足。享受高福利政策待遇的穷人是对美国政府抱怨最多、对现实最不满的群体之一,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很低,生活只能说是过得去,孩子也难以享受高等教育。人们也总是抨击美国的福利制度正在制造“懒人经济”,高福利政策已是越来越难走下去了。   美国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市民社会,中产阶级占总人口的80%左右。有人说,中产阶层是美国社会的“脊梁”,若这根“脊梁”被折断,美国社会将走向毁灭。根据美国数所大学联合进行的调查显示,在1969年美国中产阶级劳动力为56%,但30年后这一比率下降到39%。美国学者认为,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当代美国庞大的中产阶级已经分裂为三股:第一股是在经济大萧条和二战期间出生,在美国有史以来经济最繁荣的黄金年代成长成家,亲身经历了美国梦,现已垂垂老矣的传统中产阶级;第二股是他们的子女,这些人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在越战闹得最厉害的60年代成年,大多数仍秉持旧式的中产阶级价值观;第三股是现在才成年的艰辛焦虑的一代,他们比上两代人更难找到以及保住好的工作,他们发现自己可能是第一代生活比不上父辈的美国人。如果说最初的中产阶级是搭乘火车一路平安无事地抵达目的地的话,那么新的中产阶级似乎是被困在巴士上,在同一条路线上辛苦地来回奔波。中产阶级的贫困化正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复兴中产阶级你想想,假如你处于这样的地位,自然也会有自律要求。这绝对不像国内一些小医院或乡级卫生院的医生,衣冠不整,工作服肮脏不堪,对患者的态度是:你爱看不看。或者一遇到什么事就找领导,不大懂得与外界沟通,碰到官司就更无奈,造成了不少医患矛盾的激化。   在国内,医生被患者打骂或成为被告,医生的权威性被否定,经济和社会地位不高,对自己赖以生存的职业失去信心,导致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异化,以敌对的态度来面对患者……这是很可怕的。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6: 《爱的教育》(卷二) 舅父的手稿- 船夫
2006: 《爱的教育》(卷二) 舅父的手稿 -艺术
2005: 黎昉:与孩子一起成长(之十三)
2005: 成语故事:抱薪救火
2004: 女儿语录
2004: 满分的普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