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练习是锻炼3-4岁宝宝记忆的关键 |
送交者: 香焦叶 2011年09月21日20:27:48 于 [海 二 代] 发送悄悄话 |
一个3岁的小女孩,安静地坐在房间的角落里玩耍,她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一个看似单调的活动中,将一些彩色的玻璃球一颗颗地塞到玻璃瓶中。每当一个玻璃球落下去的时候,就会发出清脆悦耳的撞击声,这样的过程中,小女孩只是面无表情地重复一个动作,将玻璃球一颗颗地放进瓶子。母亲喊了小女孩三次,她都充耳不闻。当瓶子装满之后,小女孩把玻璃球倒出来,然后继续重复这样的动作,直到母亲进来收起瓶子,她才被迫停止游戏。 “妮妮,把瓶子收起来吧,看看妈妈给你买的花裙子。”小女孩被母亲抱起来,不情愿地看了一眼窗台上的玻璃球。但是很快就恢复了活力,精神饱满的样子。其实,母亲只想转移她的注意力,小女孩每天都要重复这个游戏,少则十几次,多则几十次,这种情况让她有些担心,而却似乎对此有用不完的热情和专注。 晚上,小女孩早早地躺在床上,等着母亲给她讲“床头故事”。母亲准备给妮妮讲一个新故事,但是她非要听《金色的房子》。母亲有些吃惊,这个故事女儿已经听了十多遍了,虽然她还不认识几个字,但是已经熟悉到可以背诵了,“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 妮妮的母亲想:重复一件事情多么枯燥啊,女儿是不是患上“孤独症”了? 对于成人来说,重复操作似乎是一件苦差事,不少人都会充满疑问:“反复做事需要耐力,3岁或5岁的能忍受得住吗?”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儿童本来就喜欢重复地做某一件事,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当他们碰上感兴趣的事,就会没完没了的重复地做这件事。 “重复做事”是儿童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训练活动,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幼儿特有的“常同行为”,蒙台梭利将其称为“重复练习”现象,同时,她也通过实践研究得出了儿童重复做事的必然性——为了意志力的形成。 意志力来源于选择有智力目的的活动,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即经历专注、兴趣、意志、顺从四个环节。儿童的意志力并非成人所理解的那样,可以通过后天强化训练出来。实际上,儿童的意志力形成是一个天然形成的过程,也是一种天赋的本能,它是儿童自然成长的法则。 蒙台梭利观察到,在意志力形成的第三个环节,即意志的发展,总要经历三个重要的阶段,其中最常见也是首要的阶段便是“重复练习”。 “反复操作是儿童的智力体操。”蒙台梭利用这个比较恰当的比喻说明了重复和智力的关系。儿童在玩耍一样东西时总是重复进行,在读一本书时总是重复听,在操作一样教具时总是重复几十次,这在成人的眼中可能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成人认为这是由于儿童的幼稚而导致的,但是这样的重复却使儿童感受到力量和独立,并使儿童达到极度的满足。实际上,如果儿童能达到重复一种活动的时候,那是因为儿童已经能够相当程度地把自己的注意力控制到一点上。这种状态我们才把他称为注意力集中。这种集中的注意力在重复中,儿童的内心就获得了一种力量。我们把这种力量解释为控制的力量,儿童既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又能控制自身之外的物质世界。 许多父母都不难发现儿童重复练习的现象,要么是在学校,要么是在家里。但是,他们多数会表现出茫然的表情,并不知道这就是意志力形成的第一个阶段。正是基于“重复练习”的起点,儿童才慢慢形成了自制和自觉的能力,为进入第二个阶段打下了基础,即自由地选择自我训练的方式。 人们已经意识到手和语言是人类智力的两种外部表现,所以重复地听、说、读、画,以及所有重复性的劳动都是促进心智发展的运动。儿童喜欢用双手去重复做事正是他工作本能的一种表现,他们往往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对一些“基本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可以自主阅读之前,几乎每个孩子都经历过重复听故事的阶段。重复听故事,能使儿童逐渐地掌握故事中的词句,使一些好词好句在记忆中得到反复强化,并积累一定的语言经验,从而使孩子在自编故事时,把那些储存在脑海中的语词语句,迁移运用到新的故事情景中。所以,让孩子重复听故事,不但令孩子获得了有关知识信息,学习了一些语词语句,懂得了相关的道理,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为孩子提供了创造性言语表达的素材,开发了孩子的语言潜能。 让儿童为之着迷的“基本工作”还有很多,比如把瓶盖拧下来再盖上;把玩具反复地拆开、重装;打开房门再关上等。类似的重复行为都是儿童的基本行为,不具备任何目的性,它们对儿童来说都具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也是儿童进行的不够成熟的努力。“重复练习”的行为能够满足儿童特定时期的需求,也更容易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独立感。另外,驾轻就熟的工作内容更容易让儿童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这点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 一个3岁的小女孩,安静地坐在房间的角落里玩耍,她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一个看似单调的活动中,将一些彩色的玻璃球一颗颗地塞到玻璃瓶中。每当一个玻璃球落下去的时候,就会发出清脆悦耳的撞击声,这样的过程中,小女孩只是面无表情地重复一个动作,将玻璃球一颗颗地放进瓶子。母亲喊了小女孩三次,她都充耳不闻。当瓶子装满之后,小女孩把玻璃球倒出来,然后继续重复这样的动作,直到母亲进来收起瓶子,她才被迫停止游戏。 “妮妮,把瓶子收起来吧,看看妈妈给你买的花裙子。”小女孩被母亲抱起来,不情愿地看了一眼窗台上的玻璃球。但是很快就恢复了活力,精神饱满的样子。其实,母亲只想转移她的注意力,小女孩每天都要重复这个游戏,少则十几次,多则几十次,这种情况让她有些担心,而却似乎对此有用不完的热情和专注。 晚上,小女孩早早地躺在床上,等着母亲给她讲“床头故事”。母亲准备给妮妮讲一个新故事,但是她非要听《金色的房子》。母亲有些吃惊,这个故事女儿已经听了十多遍了,虽然她还不认识几个字,但是已经熟悉到可以背诵了,“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 妮妮的母亲想:重复一件事情多么枯燥啊,女儿是不是患上“孤独症”了? 对于成人来说,重复操作似乎是一件苦差事,不少人都会充满疑问:“反复做事需要耐力,3岁或5岁的能忍受得住吗?”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儿童本来就喜欢重复地做某一件事,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当他们碰上感兴趣的事,就会没完没了的重复地做这件事。 “重复做事”是儿童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训练活动,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幼儿特有的“常同行为”,蒙台梭利将其称为“重复练习”现象,同时,她也通过实践研究得出了儿童重复做事的必然性——为了意志力的形成。 意志力来源于选择有智力目的的活动,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即经历专注、兴趣、意志、顺从四个环节。儿童的意志力并非成人所理解的那样,可以通过后天强化训练出来。实际上,儿童的意志力形成是一个天然形成的过程,也是一种天赋的本能,它是儿童自然成长的法则。 然而,这些看似枯燥、简单、浪费时间的重复练习,却容易使成人与儿童之间发生冲突。成年人的思想中,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障碍,即“最大效益法则”。当他们看到付出巨大的努力却收效甚微,或者一直在从事浪费时间却毫无收获的劳动时,就会忍不住想去干涉或帮助他们。 在成人看来,类似于反复把彩色玻璃球放进瓶子里的游戏是一种琐碎而毫无用处的工作,他们不能理解儿童为何对此那么热衷而痴迷。实际上,成人不理解儿童“重复”行为的根本原因是——行动的节奏。 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去医院探望患病的父亲,老人中风了。当她看到父亲倔强地用颤抖的双手异常缓慢地把水杯举到唇边的时候,那种抖动的动作与父亲昔日行动自如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位母亲因为看到了这种反差,所以十分痛苦。于是,她产生了一种冲动,即帮助父亲喝水。实际上,她想设法用自己的行动节奏去代替老人的节奏,以此缓解心中的不适。但是,当她3岁的儿子充当这个角色的时候,就变得十分耐心,刚好符合老人需要的节奏。但是,一旁的母亲又产生了上面的那种冲动,因为她早已习惯了那种敏感而迅速的节奏。 当儿童在做一些重复的事情时,成人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这件事,会产生一种干预儿童的欲望。然而,这么做对儿童的心理需求不但毫无帮助,还破坏了他们喜欢做的事情,阻挠了他们自由地行动。自由选择与纪律三自由选择与纪律蒙台梭利的早期教育方法中有一种建立在儿童自由之上的教育法——观察教学法。“儿童之家”的所有老师都必须知道如何观察儿童,避免违反了他们的自然成长法则。这一点不但是教师的职责,更应该成为家长的习惯和本能。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0: | 爸妈必学的十个亲子小方法 | |
2010: | 大宗师:女儿让你了解女人完整的一生 | |
2009: | 赶快去看照片,晚了就收摊喽。 | |
2009: | 五招让你教好淘气孩子 | |
2008: | 三维空间真人授课透过文化学中文价格最 | |
2006: | 看来这英译中还挺难的! | |
2006: | 生儿育女当然是为了得到回报,养儿防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