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帮助孩子找到学习动机,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到爱、关注与被需要的感觉。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除了生存与安全感外,人还有爱和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学生来讲,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如果,在学习中他们能够满足这些需求,自然也就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如果在学习中,孩子能不断的得到鼓励或者其他各种形式的正强化,他就会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厌学也就无从谈起。 2.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孩子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母,孩子调整的同时,父母要积极配合,找到自身的问题,与孩子一同成长。 纵观当前教育问题的方方面面,真正的根源恰恰在于家庭教育环节,人一生中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最长,很多影响我们成长的人际规则、生活和学习习惯都是在 家庭教育阶段开始形成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习惯养成对于孩子未来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往往都是父 母问题的反映。父母的说教、对成绩的无限强调、对学习动机的歪曲等等都很容易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恶。因此,改变孩子的同时,父母也应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积 极的加以调整。 3.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他们了解学习的本质,关注学习过程本身,而不是为成绩所累。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清楚学习应该学什么,学习到底有什么意义,现行教育体制对成绩的强调几乎是他们对学习的唯一印象。这样,成绩不好的孩子对学习的厌 恶也就非常自然了。此外,很多孩子非常渴望学好,但却缺乏正确的方法,久而久之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会大幅下降,对学习产生习得性无助等问题,因此就开始逃避 学习。 作为应对,我们应该与孩子一同探讨学习的本质,降低他们对成绩的关注,重新认识到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强化他们对学习过程的兴趣。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让他们在学习时变得轻松,从而也更能享受学习的乐趣。
青少年厌学心理及其对策 厌学心理是一种对学习感到厌烦的心理反应。学生视学习为负担,失去学习兴趣,上课无法集中精力听讲,思维迟缓,提不起精神,情绪消极,敷衍了事并伴随学习效率降低,总之,就是对学习失去兴趣。 一、青少年厌学心理形成的原因 1、家庭的影响 很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偏重于智力开发,不顾其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他们提出过多的苛求,重的压力,繁多的学业,而对于孩子的心理健 康,没有多少家长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许多家长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智力开发一样重要。由于父母对心理教育的忽视和无知,导致了孩子的心理发展 与智力开发严重失衡,智力开发超前,心理发展滞后,在青少年学生身上形成强烈反差,重智力,轻心理的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心理素质造成了严重的先天不足。 2、社会的影响 当今社会正处在变革的时期,竞争愈来愈激烈人际关系也显得更为复杂,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便越来越多,出现了某些不健康的思潮与改革开放的主旋律并存的局面,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够成熟的青少年学生,有时也会去其精华取其糟粕。 3、学校的影响 当前,由于不少学校还未实行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学生有没有出息的唯一 的标准。学生也就将考试升学的挫折看成是人生的挫折和失败,有些学生不能面对挫折,感到惶恐和前途的渺茫,有些人便选择了逃避的做法,对自己彻底放弃,有 的甚至离家出走,给家庭、学校、社会、也给自己造成了不应有的缺憾。 4、教师的影响 教师教学中缺乏生动的情境性和能动性。教学的有效发生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情境,情境构成教学的背景,也是教学本体的一部分,情境对教学具有 一定的制约性,教学对情境具有一定的依附性。现实的教学中,老师往往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样,学生思考的时间被剥夺了,因而也就无法享受发现过程和结果的 喜悦, 从而导致厌学。另外被动地学习不可能培养兴趣,在厌学的学生中,他们最不能忍受的便是听教师讲解的静态的学习活动。如果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展开 活动的教学,这样,学生主体得到认可,受到尊重。学生的思维将会冒出闪电式的火花,从而使教师也受到启发,从而不断形成和发展出了新的关系。 5、学生自身的原因 (1)厌学是缺乏兴趣的选择性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的动力,兴趣这一心理过程中,其包含有选择性的。从外界各种的刺激对象中有选择地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这一心理作用, 正是兴趣的动态侧面。而如今学校里之所以有许多学生厌学,就是因为他们自发性选择机会太少了的缘故,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兴趣和动机的产生。 (2)正确的自我评价的缺失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反省认知,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因此学生是否具有对学习内容抱有强烈的自我参与意识,以及不确认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决不罢休的心态,是决定学生是否有学习兴趣的关键。而现实的教学中, 言听计从的学生容易博得教师的欢心,按教师的“脸色”指示展开学习,其结果只能助长厌学情绪,他们往往从起初的强烈的自卑感发展为焦虑不安,最终陷入适应障碍而厌学、逃学。 二、消除青少年厌学心理的对策 1、家庭因素 (1)家庭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时常不自觉地采用了“程控指挥”式的方法,规定 孩子不许这样,不能那样,然后便期待着孩子执行命令,向着既定的目标发展。他们忽视了孩子是有主见、个性、有情感、有欲望、有能动性的生命实体。因此,对 家长进行先进教育思想的宣传,向他们介绍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心理需求和教育方法, 使家长重视孩子的内心世界,疏导孩子的各种心理情结,让孩子健康全面发展。 (2)家庭要有正确的评价观,为孩子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家长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学生对分数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对分数的态 度。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如果客观、正确,就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其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形成。因此家长首先要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切不能以挖苦、讽 刺、打击的消极态度对待孩子。 2、社会因素 应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关心社会,不断增强是非辨别能力。总之,营造良好的健康的心理氛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必须不遗余力地深入研究和不懈地探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学校因素 (1)建立约束机制,加速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在素质教育中,应建立包括独立的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在内的考核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估体 系,要用心理素质教育的指标引导,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教育行政机关应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加速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 (2)开设课程和心理学专题讲座。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他们 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释难解惑,提供调适方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和性别特征,有的放矢地进 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压抑的情绪得到宣泄,心中的烦恼得到解脱,让他们获得心理平衡,防止偏差心理的产生。 4、教师因素 (1)督促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只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教师应当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 理念,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强调从“情”入手,注重个别交流,在学生孤独寂寞、需要帮助时,送去关怀与温暖;在学生迷惑不解时,给予关心与指导;在学生自 卑失望时,给予鼓励与帮助。同时教师还要科学地调整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 作当中。学校也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来科学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2)对教师进行形象教育。我们开展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塑造良好师表形象的“形象教育”,旨在建立新型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古 人云:“学高以为师,身正以为范。”教师的崇高师德,良好的学术水平和人格,潜移默化地教育启迪着学生的心理,开启着学生求知的心扉。我们开展了“无批评 周”和“无批评日”活动,要求教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在这种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呵护下,真正地拥有了完全的自我,教师身上的“真善美”在学生身上得到 了发扬。 (3)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自由成长。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当今社会是一个重能力的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要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就必须还他们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必须让孩子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以少胜多,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社会实践,锻炼提高他们的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由于有厌学心理的学生自卑感强,心理脆弱,所以要想激发其学习的兴趣,重新燃起他们对学 习的信心,必须帮助学生从思想上转变观念,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会赏识孩子,使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产生积极的学习 倾向。一旦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要让孩子在不断的鼓励和肯定中增强自信心,对学习产生兴趣。 (5)教师对学生进行情境关怀。作为教师要积极营造、创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以宽容的心接纳学生,让其感受到教师、同学的关爱,感 受集体的温暖,在潜移默化中自悟、自觉、自醒、自强。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采取不同的关怀方式,注重适时适地的情境的营造。教师在积 极营造团结、和谐、友爱的集体氛围中,应使具有厌学心理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关注、赞赏和认可,引导他们在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成长轨迹,确认自己 的价值、地位和作用,然后树立自己的尊严感、荣誉感和自豪感。要防止和避免他们在班级中继续受到歧视、冷遇和批评,从而产生对同学、教师的反感或敌对情绪 而摆脱集体去结交不良团伙 。 总之,教师要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寻找一颗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