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親戚是他中學時老師。聊起往事多半是谁誰誰当學生時最聰明,考大學多少多少分,上哪個大學之類話題。
聯想到如今國內教育还在以成績,智力為焦点上打转。有多少人會成為專業人才,不到十分之一。另外百分之九十自生自灭。而那百分之十還會有不少人會有自卑,不合群等各種問題。
國內教育心理,法律,愛國意识,個人感情及行為教育,書本與實踐教育,各性教育等還沒有被學校及家長认可。而美國學校教育把這些在學校花近一半教學時間。
國內的個体成人后會有太多太多的抱怨及不樂觀。競爭激烈只是表面現象。不重視培養個体自信,樂觀,個性,心理是主要原因。而跟風,怕犯錯誤,不創新,不守法,愛钻法律空子,不諏崳信更是明显的社會現象。而美國這些現象多集中在低收入人群中。他們對自我要求不高。
成績好坏,出校門后,根本就不是橫量社會能力的唯一標準了。有一定智商后,適應環境能力才是發揮個人能力的关鍵。教育兩手抓,學校及有條件的家庭創造機會教育適應性及智力,心理,道德,行為素質相結合會使学生成人后更適應社會。这点國內目前跟不上。
這下或許大家可以理解為什麼美國學校及社會上有这么多counselor 服務了吧。且小學好像學校什么都不教孩子,在放羊。在那几年中,主要是在規範学生行為,听令及集體合作意识且有足夠時間讓家長及学生發現對某些專業及方面的興趣以利中學后定向,深入發展。
當然不同教育体系各有优缺点,這不可否定。但人做為社會的個体,社會性的培養應有所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