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台灣媽媽的育兒經:小學是建立學習觀念的黃金期 |
送交者: 項鍊 2014年09月15日02:09:32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教育從無定法,每一種教養方式都有其理念所在,而家長和孩子彼此適用的就是最好的方式。
本文作者梁旅珠的女兒被世界7所名校爭相錄取,得到台灣媒體的廣泛關注,她也因其教育方式,在台灣一度受到追捧,梁旅珠在其著作《我把女兒教進世界名校》一書中,完整披露了她的教養觀。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孩子小學低年級階段,她投入的時間最多,要求也最為嚴苛。
小學——建立學習觀念的黃金期
孩子剛上小學的這一段時間,正是建立讀書習慣和學習觀念的黃金期。那兩年不論是做功課,還是考試,我都一起改進學習方法,鼓勵他們表現地更好。
我曾聽到一些事業有成,但學歷不盡理想,或小時候不大認真念書的人說:“念書有什麼用?成績一點也不重要,看我不是好好的。”我不贊成這種說法。
入社會以後是性質完全不同、有更複雜的遊戲規則的競賽,人生的成就需要靠機遇與離開學校後的努力,成績、學歷的確與未來的成就表現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但我認為,就培養正向人生態度的目標來看,父母還是應該鼓勵孩子追求成績表現。
人的一生有近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念書上,成績自然而然成為孩子學習成果的檢驗報告,儘可能使其成為孩子多數成就感的來源,而不是挫折的淵藪。
孩子上初中以後,我常常跟他們分享一種觀念:在人的一輩子裡,念書是少數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的事,不需要靠別人,運氣的成分也很低。
人生大多數的事,包括人際關係、職場、婚姻等等,我們都會受限於環境條件,更受制於別人,這些因素都是我們無法操控的。因此,在念書的過程中,你完全可以體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我們也要認清孩子的能力的局限性,所以我鼓勵孩子追求的是“自己的最佳表現”。
“跟自己競賽”的觀念必須從小灌輸,讓孩子了解成績是一種自我檢驗而不是數字的追求,而名次可以幫助孩子知道自己的能力在人群中的落點,只要符合,甚至超越自己應有的表現就是最棒的。但不要使孩子錯誤放大成績的意義與重要性。
我教導孩子不能把不喜歡念書當作藉口,但努力過後發現不善於讀書,是可以接受並需要坦然面對的。
課業——學習處理問題與困難
求學的過程最粗略劃分階段的分法當然是小學、初中、高中……而每一個新的階段,都必須重新設定時間點。
小學一年級是第一次,就像搬新家到了新環境,我非常謹慎地牽着孩子的手帶她認識路線,找到基準點,然後以這個基準來自我要求。
成績不是用來檢測我們的孩子需要多做幾本測驗卷,還是去哪裡補習,而是用來觀察小孩的做事態度、能力以及所得到的成果。譬如數學老是不及格,我們要分辨究竟是不夠努力,還是努力之後依然沒有起色,並找到補救的方法等。我認為養成自我要求的態度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比成績好壞更重要。
孩子的長處和表現方式不是判斷孩子聰明與否的標準。有些小孩思路清晰,若再加上口齒伶俐,看起來就很聰明;有些小孩很會觀察思考,但不一定善於表達。於珺學齡前的表現並不突出,因為她不愛講話,沒有一位幼兒園老師跟我說過她是資優或outstanding的小孩。弟弟就很不一樣,因為反應快又活潑,常常給人很聰明的感覺。
幸運的是,兩個孩子在小學階段的第一次考驗,有不錯的成績,由此他們容易建立起自信心。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於珺只在一年級拿過一次段考第二名,其他所有的考試,她總是班上的第一名。
上中學的第一次考試,則讓她體會到拿第一不再那麼容易,但她已經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所以不會有自我認知錯誤造成的情緒問題。
成績不好,我們做父母的難免失落,但要有心理準備,才不會因為父母的態度造成孩子的壓力。兒女上初中和高中的第一次段考,我已不再過問他們應付課業的方式,全部交給他們自己執行,不過我卻要提醒他們看自己的位置在哪裡,因為這牽涉到未來三年對自己的認知和計劃的安排。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若不在金字塔頂尖,只是證明自己不是少數的天才,而是像多數人一樣的“正常人”,不用怨嘆,也不必自暴自棄。
但是要保持好的學習態度,不斷修正標準和應對方式,學到所需的知識和能力,才是受教育的真正目的。
小學一年級——把習慣養好
小學一、二年級,每天晚餐後,我和孩子一起到房間把聯絡本和功課拿出來,我會引導他們從當天的功課中決定出順序。
我讓他們在精神比較好的時候,先完成最難的作業(通常是數學或語文),再做其他科目,至於才藝課的作業,我會讓他們以“周”來做計劃,分配在課業完成後的空當進行。
這樣可以教會他們如何安排時間,之後,他們就會懂得如何規劃自己的課業、才藝活動和休閒時間。
我從不諱言孩子小學低年級的時候,我很用心盯功課,我會坐在孩子旁邊,陪他們念書、寫作業,完成後,盯他們檢查或複習,確定每天的計劃都要實行。當他們有困難時,我會立刻協助他們找出解決的方法,比方說查字典或找參考書。
不過陪在旁邊最重要的目的,除了讓他們形成好習慣,還要讓他們學會專心以及如何控制時間。我不希望他們邊寫邊玩,要求他們集中精神,寫完功課再好好玩。
但到高年級,功課方面我幾乎全放手了。
三年級後,我不再坐在旁邊,陪寫功課,但我會教孩子怎麼做計劃表,並檢查成果。尤其是兒子個性比較散漫,他每晚一回家,都要求他先在紙條上寫下他當晚的時間安排,給我確認,然後照着預估的時間表執行。
我對“功課要好好做”這件事非常嚴格,比方說生字若寫得不好,我會擦掉要他們重寫。好好認真寫,可能寫一遍就可以馬上去玩或休息,而潦草應付的下場,反而得重做兩三遍。
於珺三年級開始,我教她用不同顏色的熒光筆和紅筆畫重點,讓她學着從課文中找出各種可能的出題方式,要從不同的角度與方向理解和思考。
像社會科,若某項內容有之前教過的相關,我就會指導她找出來,在兩課頁面上都記下另一頁的頁數及重點。做幾次以後,小孩子自己就會懂得怎麼整理出自己的觀念架構,不會養成不加思考就死啃參考書的習慣。
上四年級後,我買筆記本給她,要她從社會科開始嘗試上課做筆記。
記筆記可以幫助孩子上課專心,也可以學會抓重點。我給她的提示只有儘量做到邊聽邊寫、記多少算多少,不要因為記筆記而錯過老師的授課內容。
一開始,她筆記本上只有短短幾行字,也常對我抱怨她不知道該記什麼,不過慢慢地她就摸索出竅門,後來她不但會幫自己出複習卷,還會出題目給弟弟做。
我幫他們準備很多講義夾和透明文件袋,用標籤標示,然後孩子就會自己把發回來的大小考和段考考卷依順序收入進去。
我常笑說自己是A4媽媽,所有東西都以A4為標準規格,教他們收納歸檔。由於平常就已經整理好,考試前拿出該科的夾子,曾犯錯過或不會的考題一目了然,對考試前的複習很有幫助。
於珺上小學五年級以後,除了她偶爾拿不會的題目來問我,我好像再也沒有主動看過任何作業和考卷,頂多是考卷簽名時若看到成績不盡理想,我會問孩子懂了嗎,需不需要幫忙,只要他們說沒問題,就不會再追問。
我覺得盯功課、管孩子應該是有階段性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儘快養成好的讀書習慣和方法,當孩子已經初高中了,父母就不該還繼續當書童,孩子可能因此養成依賴性。
十歲前——打好良性互動基礎
孩子小學三年級以前,父母的影響力大,我們的建議,孩子比較願意聽從。到了四年級,尤其是女孩子,伴隨着一些青春期發育帶來的生理變化,自主意識就變強了(男孩子通常會慢一點,開始的時間約在初中一年級)。
我記得比較清楚的是,以前我給於珺什麼課外書,她就讀什麼,但小學四年級以後,我則清楚感受到她開始有比較強烈的偏好,尤其愛讀驚悚推理小說,至於她完全沒興趣的主題類別,就很難強迫她接受。
這是孩子隨着生理變化,學習獨立自主的正常現象,家長要有心理準備,及時調整心態,不應把孩子這種行為解讀為“孩子變叛逆,開始不聽話了”。
因此,十歲左右是一個自然轉變的時間點,應提前打好跟孩子之間的良性互動的基礎。
父母要想協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必須樹立權威,而不是一味地施行高壓政策。我整個教育概念就是從小到大,由緊到松,因為不嚴格是難以養成好習慣的。
高一時,念書還算輕鬆愉快,但高二的第一次段考後,她有點懊惱地對我說:“高二科目變多了,段考複習一個禮拜時間好像不夠。”
從那時起,她就自動把段考的準備時間提早為兩周。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父母盯功課的目標和方法正確的話,就像是給孩子一支釣竿,親身示範釣魚的技巧與方法。短短兩三年時間的密集基礎訓練,足以讓孩子未來具備自製釣竿、拓展漁場的能力。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3: | Errors in the Fields Medals | |
2013: | 從範例的角度看文化發展 | |
2012: | 日本決定最遲2030年全部停止核能發電( | |
2011: | 轉帖: 恐懼中國風入侵 ----- 大陸新移 | |
2011: | 談談思維的發展與自然世界和人類世界 | |
2010: | 教岳東曉同學一招。 | |
2010: | 中國何時出手--廣義戰爭的積極防禦 | |
2009: | 罰與罪,與歐陽老師共談 | |
2009: | ZT:河南漯河一企業成功破解電動汽車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