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古城的石頭路邊,各種小店,上百年的店招牌比比皆是,祖傳口味的奶酪...... 嘰嘰喳喳作響的木樓梯,貝多芬用過的古鋼琴,牆上掛着肖像,桌面玻璃櫃中,有貝多芬的"田園"總譜手稿。古希臘有醫生的聖典"希波克拉底誓言",護士有"南丁格爾"。巴黎左岸的咖啡館,有"海明威"的坐椅,代代相傳的歲月文化遺存,有一股暖暖的痕跡,前輩的精神文化,以實物和文字的方式傳遞,這是一種文明的脈絡!
從五四反封建到文化大革命,砸得很徹底,但是新的精神世界在那裡?經濟與文化發展的不平衡越來越明顯,中華文明怎麼"傳承"?大學是社會產生精神財富的寶庫,老師教書育人之中,代代傳承下來的精神,才是學校的靈魂!當今的中國大學成了傳授知識的工廠,教育質量下滑,論文抄襲成風......失去了"大學精神",社會就失去了文化精神的浄化器。但是,整體的衰敗之中......還有一絲希望。還是有好教師,默默的以身作則地耕耘,對抗着各種"潛規則",影響着學生的人生觀。去年聖誕節,墨爾本的作家好友帶姪女來悉尼,我陪她們玩了幾天,女孩是新華社的攝影編輯,我們文學藝術一通狂聊。八六年的小編輯,話語不多而知識面寛,表達觀點準確,條理清晰層次感強。我接觸過許多八〇後,她的素質令人刮目相看!去悉尼現代藝術館,看"小野洋子"的個展,她那興奮異常的神情...... 對於當代藝術的理解也十分到位。北師大傳媒學院碩士畢業,她說:"十分感激她的導師,教會了自己讀書,做人的道理"。從學生的言行能反映出老師的影響,一個抄襲的學生背後,不會有一個好老師,這就是"師承"。工匠也有師傅,一代代傳下來,是工匠精神的"傳承"。當今中國正是缺乏這樣的精神,做人失去了底線,造假成了普遍的習慣,才使得"毒食品"到處泛濫。
二十多年前,一個台灣牧師對我講:"藝術家不需要宗教,因為藝術本身是宗教"。當年我並不理解,這似乎不應該出自一個牧師之口...... 隨着對藝術人生的感悟,我想:他指的"藝術"是一種廣義的人文理想與價值觀。百歲老人揚絳,住在水泥地的老樓房中,粗茶淡飯地生活,黙黙地寫作,整理出版錢鍾書的遺稿,上千萬的稿費捐給了清華"好讀書"獎學金,代愛女寫的"我們仨",讀得讓人心碎。茫茫星空,人渺小得細若微塵,孤獨的漫步,她用什麼來支撐自己的心?老人沒有宗教,但是有"信仰”,靈魂之愛,可以直達人心!作曲家陳其鋼與大提琴家王健,談到出國後的恩師,不約而同地講:老師教音樂,從怎麼做"人"開始!
我是畫家,移居悉尼巳近三十年,老朋友一家三代的皇家澳大利亞空軍戰士,祖父以士兵的最高軍階准尉退伍。八十多歲的老人寫了本回憶錄,兒子與孫子加入了空軍,是他最大的榮耀。今年澳大利亞軍人節,三代的空軍士兵,胸掛軍功章,行進在悉尼的街道上,接受民眾的歡呼,我眼睛濕潤了。西方從皇權走向民主共和,精髓是尊重"個體",無數具體的"人"創造了歷史!社會的安定團結,靠得是守法的公民,這是現代民主社會的理念。當皇帝的拿破崙講: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一個好士兵",這種成功學般名言,值得進行反思!公民精神的"傳承",當一個真正的"人"比將軍更重要。
易中天講:某人問,有什麼辦法讓孩子愛讀書?你自己愛讀書嗎?"家教的傳遞"往往來源一些細節,有什麼比身教更有力量!2003年十月,悉尼高考英文寫作的考場上,題目出來了,"當一扇門對你慢慢打開,對另外一個人正在慢慢地關上"。我兒子眼前出現老外公葛炎的身影...... 九個月前,八十歲的老人買了台電腦,正在學中文五字筆畫,把音樂片劇本輸入電腦,"上次病危救了回來,現在我活一天就學一天"!二個月後老人走了,電腦中留下了未完成的劇本...... 起點與終點並列,"成人禮"般的英文題,對兒子不難,仿佛與外公對話自然而流暢,得了96分。我想高分在於內容,老人的言行,打動了評分老師!
去年兒子告訴我,哈佛的申請文章,外公的遺言又一次作為主線。哈佛商學院MBA,每年全世界近萬人申請,都是優秀的名校生加工作經歷,一份有"理想閃光點"的申請是關鍵因素。四年本科(包括加州大學交換半年),在美國西雅圖微軟Microsoft工作二年,悉尼諮詢公司四年。 兒子五歲來澳不識中文,英文是他的母語,完全的英文思維。從他記事起,外公是個退休老人, 高考寫是即興反應,這次重提不一樣,老人的言行影響了外孫的價值觀!老人十六歲,帶着小提琴從上海奔赴延安,是個共產黨員。作為一個"人",直面"死神"時的所作所思,是人生觀的終極體現,具有超越種族、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普世價值"!
八十八歲的岳母陳捷講:崔永元來看她,聊了很長時間。小崔去中國傳媒大學,設立"口述歷史研究中心",老人捐了葛炎電影"阿詩瑪"、"天雲山傳奇"和"高山下的花環"的音樂總譜,許多電影音樂的創作總結等原始文稿。關注小崔從 "實話實說"開始,"重走長征路"、"電影傳奇"和"口述歷史",他的目光逐步轉向具體的"人"。"研究中心"收集了演員、導演、作曲和工作人員的經歷與回憶文章,使"電影歷史"從學者的詞語,走向了大眾,有了"溫度"。"歷史"也可以從無數個體的角度來看,感性的細節與印跡,文字和語音記錄,隻言片語,堆積起來,梳理淸楚,從中能透出哲理般的意義,人文精神的傳承有了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