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古城的石头路边,各种小店,上百年的店招牌比比皆是,祖传口味的奶酪...... 叽叽喳喳作响的木楼梯,贝多芬用过的古钢琴,墙上挂着肖像,桌面玻璃柜中,有贝多芬的"田园"总谱手稿。古希腊有医生的圣典"希波克拉底誓言",护士有"南丁格尔"。巴黎左岸的咖啡馆,有"海明威"的坐椅,代代相传的岁月文化遗存,有一股暖暖的痕迹,前辈的精神文化,以实物和文字的方式传递,这是一种文明的脉络!
从五四反封建到文化大革命,砸得很彻底,但是新的精神世界在那里?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越来越明显,中华文明怎么"传承"?大学是社会产生精神财富的宝库,老师教书育人之中,代代传承下来的精神,才是学校的灵魂!当今的中国大学成了传授知识的工厂,教育质量下滑,论文抄袭成风......失去了"大学精神",社会就失去了文化精神的浄化器。但是,整体的衰败之中......还有一丝希望。还是有好教师,默默的以身作则地耕耘,对抗着各种"潜规则",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去年圣诞节,墨尔本的作家好友带姪女来悉尼,我陪她们玩了几天,女孩是新华社的摄影编辑,我们文学艺术一通狂聊。八六年的小编辑,话语不多而知识面寛,表达观点准确,条理清晰层次感强。我接触过许多八〇后,她的素质令人刮目相看!去悉尼现代艺术馆,看"小野洋子"的个展,她那兴奋异常的神情...... 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也十分到位。北师大传媒学院硕士毕业,她说:"十分感激她的导师,教会了自己读书,做人的道理"。从学生的言行能反映出老师的影响,一个抄袭的学生背后,不会有一个好老师,这就是"师承"。工匠也有师傅,一代代传下来,是工匠精神的"传承"。当今中国正是缺乏这样的精神,做人失去了底线,造假成了普遍的习惯,才使得"毒食品"到处泛滥。
二十多年前,一个台湾牧师对我讲:"艺术家不需要宗教,因为艺术本身是宗教"。当年我并不理解,这似乎不应该出自一个牧师之口...... 随着对艺术人生的感悟,我想:他指的"艺术"是一种广义的人文理想与价值观。百岁老人扬绛,住在水泥地的老楼房中,粗茶淡饭地生活,黙黙地写作,整理出版钱钟书的遗稿,上千万的稿费捐给了清华"好读书"奖学金,代爱女写的"我们仨",读得让人心碎。茫茫星空,人渺小得细若微尘,孤独的漫步,她用什么来支撑自己的心?老人沒有宗教,但是有"信仰”,灵魂之爱,可以直达人心!作曲家陈其钢与大提琴家王健,谈到出国后的恩师,不约而同地讲:老师教音乐,从怎么做"人"开始!
我是画家,移居悉尼巳近三十年,老朋友一家三代的皇家澳大利亚空军战士,祖父以士兵的最高军階准尉退伍。八十多岁的老人写了本回忆录,儿子与孙子加入了空军,是他最大的荣耀。今年澳大利亚军人节,三代的空军士兵,胸挂军功章,行进在悉尼的街道上,接受民众的欢呼,我眼睛湿润了。西方从皇权走向民主共和,精髓是尊重"个体",无数具体的"人"创造了历史!社会的安定团结,靠得是守法的公民,这是现代民主社会的理念。当皇帝的拿破仑讲: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这种成功学般名言,值得进行反思!公民精神的"传承",当一个真正的"人"比将军更重要。
易中天讲:某人问,有什么办法让孩子爱读书?你自己爱读书吗?"家教的传递"往往来源一些细节,有什么比身教更有力量!2003年十月,悉尼高考英文写作的考场上,题目出来了,"当一扇门对你慢慢打开,对另外一个人正在慢慢地关上"。我儿子眼前出现老外公葛炎的身影...... 九个月前,八十岁的老人买了台电脑,正在学中文五字笔画,把音乐片剧本输入电脑,"上次病危救了回来,现在我活一天就学一天"!二个月后老人走了,电脑中留下了未完成的剧本...... 起点与终点并列,"成人礼"般的英文题,对儿子不难,仿佛与外公对话自然而流畅,得了96分。我想高分在于内容,老人的言行,打动了评分老师!
去年儿子告诉我,哈佛的申请文章,外公的遗言又一次作为主线。哈佛商学院MBA,每年全世界近万人申请,都是优秀的名校生加工作经历,一份有"理想闪光点"的申请是关键因素。四年本科(包括加州大学交換半年),在美国西雅图微软Microsoft工作二年,悉尼咨询公司四年。 儿子五岁来澳不识中文,英文是他的母语,完全的英文思维。从他记事起,外公是个退休老人, 高考写是即兴反应,这次重提不一样,老人的言行影响了外孙的价值观!老人十六岁,带着小提琴从上海奔赴延安,是个共产党员。作为一个"人",直面"死神"时的所作所思,是人生观的终极体现,具有超越种族、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
八十八岁的岳母陈捷讲:崔永元来看她,聊了很长时间。小崔去中国传媒大学,设立"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老人捐了葛炎电影"阿诗玛"、"天云山传奇"和"高山下的花环"的音乐总谱,许多电影音乐的创作总结等原始文稿。关注小崔从 "实话实说"开始,"重走长征路"、"电影传奇"和"口述历史",他的目光逐步转向具体的"人"。"研究中心"收集了演员、导演、作曲和工作人员的经历与回忆文章,使"电影历史"从学者的词语,走向了大众,有了"温度"。"历史"也可以从无数个体的角度来看,感性的细节与印迹,文字和语音记录,只言片语,堆积起来,梳理淸楚,从中能透出哲理般的意义,人文精神的传承有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