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劉清平隨筆|人性邏輯64.“人性”是個神馬東東?
送交者: luis 2023年04月21日16:22:04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劉清平隨筆|人性邏輯64.“人性”是個神馬東東?

 

已經以需要為原點,從“有欲則柔”的生,講到“無欲則剛”的死了,等於把人生的歷程,理論性地走了一遍,是不是終於到頭了呢?差不多是這樣子,不過要補上一個明顯的漏洞:不好意西喲,親,開篇只介紹了“實然”,以及“邏輯”是什麼意思,偏偏沒有界定,“人性”這個最重要的概念……

 

怎麼留下了這麼大一窟窿呀?原因不複雜:無論日常言談中,還是理論話語裡,它都被弄得相當混亂了,以致我們想撥亂反正,也得等到先把它的邏輯捋順了,才能再回過頭來,澄清這個概念的本來面目。

 

嚴格講,“人性”其實是哲學照其本性,理應研究的首要問題,無論中外,木有例外。誠然哦,以往的哲學家,特別是西方的,很熱衷於考察“宇宙的本原”“萬物的演化”“自然界的普遍規律”,這類“物性”的課題,到今天甚至還有一定的熱度。不過哈,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只要與人性脫了鈎,這些課題都會慢慢失去哲學的意蘊,變成其他科學,特別是自然科學的主攻對象,否則的話,歷史上也不會有那麼多,科學從哲學中分化出去,另立門戶,自成山頭的事情咧。

 

相比之下,人性的話頭,包括人與世界的關係,一直縈繞在哲學家們的腦瓜子裡,從古至今,揮之不去。前面的導言裡,引用過老聃和蘇格拉底的名言:“自知者明”和“認識自己”,強調的就是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也因此,一旦承認了他倆在中西哲學史上,無可替代的頭牌地位,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人性”成了哲學中的恆久遠主題,以致可以說,哲學才是探究“人何以為人”的“人學”,嗯哼。

 

不錯喲,也有一些論者主張,文學是“人學”。可是哈,要是較真起來,這種定位有點鵲巢鳩占的味道,很難成立:作為藝術的門類之一,文學主要是通過文字的意象,展現人性的內容,嚴格講並非一門“學問”。文學理論吧,雖然是門“學問”了,卻又不直接研究人性,僅僅間接論及,文字意象展現的人性內容。這樣子看,真正有資格叫做“人學”的,還是只有哲學,早在兩千年前,就把“認知人性”指定為自己的基本職責,到今天還在盡力履行呢,不是?

 

話又說回來了,兩千年過去啦,哲學在這方面好像不太成功,圍繞人性的爭議層出不窮,別說達成共識了,連大家考察的是不是同一個玩意兒,也要打個問號。比方說,這幫人常常抱怨,人性的險惡醜陋,幽暗殘忍,另一幫人卻偏偏謳歌,人性的光輝燦爛,高貴美麗。再例如,同一位寫家,剛呼籲各位不要背離人性,筆鋒一轉又告誡大家,人性經不起考驗,結果讓人哭笑不得,莫名生出一絲疑慮:人性怎麼薛定諤化了,萬花筒一般變來變去,快有點測不準的味道咧?

 

現在各位大概也看出來了,像這樣子連自己的本性,都說不清道不明,主要是由於概念的模糊,尤其是由於把實然與應然弄混了造成的。比方說,很多情況下,不同的人說的“人性”,內容上就不是一回事,結果重蹈了當年,孟荀圍繞性善還是性惡吵架的覆轍:張三目睹李四坑蒙拐騙,於是乎抨擊“人性”的卑鄙,認為連禽獸也不如;趙五看到錢六捨己救人,於是乎頌揚“人性”的高尚,覺得天使都做不到。像這樣子得出的結論天差地別,南轅北轍,有什麼好奇怪的呀?

 

再例如,林鳥效應的覆蓋下,哪怕同樣的“人性”內容,不同的人也會因為態度上的不同,做出不同的規範性評判,就像李四的同夥誇獎李四精明能幹,與張三的看法截然相反,錢六的老婆覺得錢六不要命去救人有點傻,很不認同趙五的頌揚那樣子……於是乎火上澆油,又給人性的問題平添了許多混亂。

 

既然本系列不準備在應然維度上,澄清有關人性的種種規範性評判,那就只剩下一件事可做了,這就是在實然維度上,儘可能清晰地界定一下“人性”的概念,尤其是設法把“實然的人性”與“應然的人性”區分開了。

 

顧名思義,“實然的人性”就是指現實中“實際”有的人性,或者叫“現成給定”的人性;“應然的人性”則是指人們認為“應當”有的人性,或者叫“理想化了”的人性。以往人性論的一大毛病,就是用應然的人性,取代了實然的人性,回答“人性實際怎樣”的問題時,卻自覺不自覺地回答了“人性應當怎樣”的問題:人們“應當”具有怎樣的屬性、本性、天性、特性、品性、X性,才能算人?

 

前面說了,這樣子拿應然置換實然,把願望當成事實,等於是用“心想事成”“美夢成真”的方式,搞哲學研究了:原本只是研究者心中理想化了的希望願景,卻被說成是日常生活的既成事實;從中得出的結論,要想揭示現實人性的本來面目,恐怕比登天還難吶,嗯哼。

 

有兩種常見的“美夢成真”人性論,頭一種從“人獸之辨”入手,主張人性是其他動物沒有,人才獨有的屬性;另一種從“人性善惡”入手,主張人性只是指那些善良高尚的屬性,邪惡卑鄙的屬性沒有資格號稱人性。當然嘍,它倆也經常相互滲透,比方說主張:人和其他動物共享的屬性,包括但不限於,食色本能,感性慾望等等,並非“人性”,而是“獸性”,所以也免不了卑劣低下的印跡。

 

至於它倆混淆實然與應然的模式,同樣如出一轍:基於某種希望人人都能成“人”,或是向“善”的良好意願,按照研究者自己的規範性立場理念,價值偏愛和好惡標準,硬生生地將人們實際擁有的屬性分裂為二,自己看得上或喜歡的屬性,統統說成“真”人性;自己看不上或反感的屬性,全都說成“假”人性,甚至乾脆一棒子揮過去,直接打進“獸性”的冷宮裡面,不是?

 

接下來的帖子裡,會針對這兩種流行的人性論,分別做些具體的分析批判,在此先把本系列的見解立起來,好給下面的分析批判,奠定一個靠得住的實然基礎:所謂“人性”,其實就是指每個人或所有人,任何人或一切人,擁有的所有或一切屬性、本性、天性、特性、品性、X性,無論是人人共有的,還是某人特有的;借用文藝復興時期的那個口號說,就是凡是人有的無不具有”,嗯哼。

 

不用講,這樣子無所不包,包羅萬象的“人性”,肯定是五花八門,門類雜亂,亂七八糟,會給研究工作增添不少麻煩,尤其不像把自己喜歡的當成真人性,把自己反感的當成假人性或真獸性那樣子,痛快淋漓,簡單方便。可是吧,有一條理由足夠充分,強制性地要求我們,把它們統統納入“人性”,不分真假,也無論人獸:既然它們無一例外,全是“人”在生活中實有的“性”,我們憑什麼單靠自己的好惡,就將這個或那個,排除在“人性”的大門之外呀?

 

說穿了,如同一切合格的學術研究那樣子,不管我們對人性,持有怎樣不同的應然立場,會做出怎樣不同的規範性評判,都應當將我們的研究建立在,這樣子無所不包,如其所是的實然基礎上,藉以防止我們的研究成果,淪為沒啥價值的單純“意見”,包括但不限於,情感的宣泄,義憤的爆發,偏見的傳播,等等等等。

 

有人要質疑了:就算凡是人有的都算“人性”,也得在裡面區分個“普遍”與“特殊”吧,否則從哪下手呀?這樣子講,倒蠻有點道理,不過也要留神,別又掉進“革命工作”的坑裡,拿出“干一行愛一行”的勁頭,非把自己研究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食色本能,製造工具,理性思維,語言符號,倫理道德等等,在下面的意思上當成人人都有的普遍屬性:誰要是木有,誰就不算人。說白了,這樣子搞學術,依然有用應然取代實然的意向,勢必留下扭曲的痕跡,不是?

 

拿本系列來講,其中也琢磨了自覺心理,意志自由,現實自由等等,甚至把它們看成人性的核心內容。可是喔,本系列並沒有斷言,它們就是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必然會有的本性天性,以至於像昏迷中失去了自覺心理和意志自由的人,或者幾經努力還是落入了現實不自由的人,就沒資格再算人了。倒不如說,在本系列看來,所有這些核心內容,都是人生在世免不了的X性,不是這種情況下有,就是那種情況下有;要是從實然視角找到了支配它們的邏輯結構,就能幫人們形成自知之明,以及知他之明了。僅此而已,嗯哼。

 

也因此,本系列放之四海的普遍適用性,也不在於抓住了,每個人都一定有,沒有就不算人的X性,而僅僅在於揭示了,所有人基於意志自由,達成現實自由的共通邏輯結構;因此可以說,只要你在基於意志自由,達成現實自由,就一定是按照本系列描述的邏輯結構行事的。豈有他哉,不是?

 

現在再從這個角度理解本系列的開篇導言,特別是它的小標題,或許就更清晰了,唯一的改動,大概就是裡面的三個主幹詞,都能加個引號了:從“實然”的角度看“人性”的“邏輯”,嗯哼。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2: “大國意識”禍害人類文明的原因
2022: 中國新聞事業編年紀事【15】
2021: 什麼是假儒學?
2021: 懷念舒乙——我和他的一段交往的往事
2020: 椓人
2020: 淨界法師:參禪與念佛對臨終的影響
2019: 我對幾個中國成語的一點疑問
2019: 758、耶穌是徹底的無我者
2018: 【天降佛寶舍利】展
2018: 彭運生談藝錄(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