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67. 人性善恶之争的三大类型 |
送交者: luis 2023年05月06日16:06:07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67. 人性善恶之争的三大类型
本系列一开篇,就提到以往哲学家们,围绕人性善恶展开的争论了,现在又回到这个话头,算是兜了个否定之否定的圈子哈。当然喽,照本系列的使命,在此肯定不会基于任何规范性的立场态度,给出人性是好是坏,是善是恶的具体评判,还是只会从实然的视角出发,考察一下以往争论的实然情况,看看能不能从中吸取一些,有助于我们如实理解人性的经验教训。
概括讲,以往的人性善恶之争,大体能够分成三类。第一类呢,可以叫做“关公战秦琼式的隔空对阵”,典型的例子,就是导言里说起的,咱儒家内部的孟荀之争了:争论双方虽然说的都是“人性”,实际上指的却不是同一个东西,如同孟轲说的善的人性,是指慈孝惠忠,荀况说的恶的人性,是指声色犬马那样子。
普通人的日常言谈里,也经常出现这类牛头不对马嘴的争论。前面帖子提到,一些人歌颂人性的美好光明,号召大家对人性充满希望;另一些人哀叹人性的卑鄙无耻,呼吁大家提防人性的阴险恶毒;还有一些人严词警告,千万不要去检验,如同母猪上树那样子靠不住的人性,不一而足。为什么这样子南辕北辙呢?同样是因为,他们说的压根不是同样的“人性”内容,所以才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不好意西哟,亲,恰恰由于测不准的缘故,这类薛定谔式的人性善恶之争,既没有正面的结果,也没有积极的意义,不仅理论上永远得不出谁对谁错的结论,争来争去争了半天,十有八九都是白费力气,实践中也只会让人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是该把人性当成了底线来坚守呢,还是当成了破草鞋来抛弃,不是?
只有从这类争论中跳出来,变成非认知价值中立的旁观者,我们才能得到一点有益的实然启示:现实生活里,人们实有的X性内容再复杂不过了,从声色犬马的耳目之欲,到事亲从兄的道德情感,从人兽共有的感性本能,到作为种差的理性特征,从自私贪婪的利己动机,到同情别人的利他动机……不一而足。也因此,我们要达成“自知之明”,就不能只限于片面地了解这种或那种特定的人性,而应当尽可能全面地把握整全人性的本来面目。
第二类呢,不妨叫做“萝卜白菜式的各有所爱”:针对同样的人性内容,不同的人站在各自的规范性立场上,做出了截然对立的价值评判,就像听说了张三在战场上奋不顾身冲锋陷阵,李四夸奖他勇敢无畏,赵五责备他犯傻不要命那样子。让事情变得更纠结的是,不同情况下,同一个人也会针对同样的人性内容,做出“自相矛盾”的相反评判,如同李四一方面称赞张三的勇敢德性,另一方面又宣布,敌方的士兵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不顾身,不过是些愚蠢的炮灰而已,嗯哼。
与关公战秦琼的情况不大一样,萝卜白菜的人性善恶之争,尽管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缘故,也不容易达成共识,化干戈为玉帛,毕竟还是有点正面意义的,能够帮我们了解,不同的人站在怎样的规范性立场上,由于人生理念的哪些歧异,引发了彼此间的什么冲突,然后再去寻找处理这些问题的途径。
比方说,对于人人都有的利己动机,有些人认为它天经地义,不管怎么做,都符合人性;另一些人主张约束它,不可造成损人的后果;还有一些人宣布,它是万恶之源,必须彻底否定。一旦人际间出现了纠纷,这些不同的好坏评判,也就不只是单纯的观点分歧了,势必导致现实中的严峻冲突。所以呢,厘清了这方面人性善恶之争的原因机制,就有助于我们找到克服这类冲突的有效方法。说白了,道德元理和正义启明系列的任务,正是讨论这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
第三类呢,姑且叫做“不分青红皂白式的一刀切”:尽管争论双方只是在评判某些具体人性内容的好坏,却不知怎么搞的,把事情整得扩大化了,得出了“人性整个都是善或恶的”笼统结论。也因此,与关公战秦琼式的情况差不多,这种以偏概全的人性善恶之争,同样会掉进缺失积极结果的坑里,甚至陷得更深。
其实哈,孟荀间的人性善恶之争,越演越烈的一大诱因,也在这里:由于概念不清,以及“生之谓性”的说法火上浇油的缘故,他俩原本只是针对不同人性内容做出的特定评判,逐步通过以偏概全的途径,变成了针对人性本身的全称评判,最终演化出“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这两个无所不包的整全命题。
这样子把事情弄得都快上天了,后世的论者们,自然非要争出个子丑寅卯来不可咧。否则的话,要是没法像徐复观主张的那样子,证明孟轲的性善论才能“在客观上为万人万世立教”,荀况的论证“没有一个是能完全站得住脚的”,儒生们该如何把积极向“善”的美妙希望,寄托在全人类的身上呀,不是?
其实呢,西语里的“nature”一词,原本就兼有“人性”和“自然”的意思,虽然潜在指出了“人性”属于“自然”,但以偏概全的时候,却也容易诱发“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的类似误解,要么把“理性”或“信仰”说成人人生来都有的好东西,要么把“感性”或“原罪”说成人人生来都有的坏东西。
可是哈,这类一刀切的结论,不管多么美妙动听,理论上只会造成扭曲。首先呢,它们的以偏概全,本身就属于偷换概念了,有点像是单凭荔枝好吃,就说水果都好,或是单凭榴莲难闻,就说水果都坏那样子:要是承认了声色犬马的耳目之欲,构成了整全人性的一部分,你怎么能够单凭事亲从兄的血亲道德,得出“人性本善”的全称结论呀?反过来问,当然也是一样一样滴,嗯哼。
其次吧,只把“人生来就有的属性”当成“人性”,逻辑上同样无从成立:第一,“生来就有”是怎么个意思嘛?从啥时候算起啊?是不是单指那些随着基因遗传下来的生理属性呢?第二,耳目之欲的实利人性,还能勉强说成是生来就有的,但如何证明,事亲从兄之类,也是基因遗传意思上,生来就有的道德人性呀?就靠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这样子的“事实”根据么?第三,将理性界定成人生来就有的善之潜能,是不是等于说,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这种潜能受损,没法正常发展的人们,道德上就不可能再成为善的,理当在源头处,就打入恶的冷宫呢?
所以哈,撇开了规范性立场,以及实践方面的弊端不谈,单从理论角度看,一刀切的人性善恶之争,也是漏洞百出,问题重重的。事情很简单:世界那么大,人又那么多,还有个著名的林鸟效应,如同秃子头上的虱子那样子,明摆在那里,我们怎么可能令人信服地证明,人性统统都是纯洁善良,或幽暗邪恶的呀?毕竟,逻辑上讲,对于全称命题,只要找出一个反例,就能证明它的虚假了,不是?
这样子看,如同在人兽之辨中,非要断言“天地之性人为贵”,或是“天地之性人为贱”一个样,无论主张人性善,还是主张人性恶,一概而论的抽象意思上,都是荒唐荒诞的,根本没有争论的必要。当然咯,这样子说也不意味着,我们有理由从“满街都是圣人”的丰满理想,直接走到“人性无善无恶”的冷漠极端。
毋宁说,日常生活里,对于任何具体的人性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生来就有的那些天性,任何人都会基于自己的非认知需要,做出或好或坏的规范性评判,并且因此形成萝卜白菜式的人性善恶之争。这样子说仅仅意味着,任何整全地断言人性善或人性恶的全称命题,都扭曲或遮蔽了现实人性的复杂真相,无从成立。
末了小结一下:以往两千年的历史上,三种类型的人性善恶之争中,只有萝卜白菜式的,尽管不可能达成一个公认的定论,但毕竟能帮助我们依据人性逻辑的普遍元理,了解不同人们的不同非认知需要,以及规范性立场,增进“认识自己”的“自知之明”,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自己或他人,对人性的原有评判。
相比之下,无论是关公战秦琼式的,还是不分青红皂白式的,差不多可以一棍子打死算了,否则只会白白地浪费时间和精力,非但无助于我们获得“自知之明”,还把概念术语弄得一团糟了,凭空生出一堆不仅找不到答案,反倒很容易误导人的假问题,因此最好还是敬而远之,置之不理,嗯哼。
说到从这些反面教材里,能够吸取的深刻教训,大体有两点:第一呢,探讨人性的善恶时,不管我们坚持的是怎样不同的应然立场,实然维度上,都应当从整全的视角界定人性,也就是把人们实际具有的所有X性,统统看成人性的组成内容。任何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以偏概全,或者把某些具体的人性内容当成了整全人性看,或者把整全人性归结为某些具体的人性内容,都会造成严重的扭曲,把人性是好是坏,是善是恶的争论,带到不知通向哪里的斜路上去了。
第二吧,还是开篇那个话头:别把应然当实然,但这次要从人性的“真善美统一”角度讲起,可惜篇幅不够了,只好留给下面的帖子细讲哈。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22: | 战略分析(17):俄国侵乌将以俄撤兵陪款 | |
2022: | 前世今生论 | |
2021: | 爱欲与活力之于四角作用和四环作用 | |
2021: | 汉儒搞和平演变的成功 | |
2020: | 玉帝遣神 等(二则) | |
2020: | 數據庫安全能力:安全威脅TOp5 | |
2019: | 陈独秀们反儒反华的铁证 | |
2019: | 无淘汰制的钢琴比赛 | |
2018: | ★ Le 1er pas vers l'universali | |
2018: | 也谈北大林校长致辞念错字和用错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