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平随笔 | 求知爱智9. 科学不见得全是真理 |
送交者: luis 2024年03月24日16:41:12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刘清平随笔 | 求知爱智9. 科学不见得全是真理
一眼看过去哈,这标题有点想找茬的意思,妥妥的寻衅滋事:要是“科学”不等于“真理”,难不成还有,“虚假”的“科学”么?你还别说,“真”是如此,且听浅人把个中的奥妙,娓娓道出来哟,亲。
首先吧,前面反复曰过了,好奇心的本性就在于,分析性地趋真避假,绝对不会像,脑溢泥的柿油意志理论,怂恿人们肚子饿的时候,一会儿朝着饭去,一会儿奔着屎去那样子,南辕北辙地趋假避真,理由嘛则在于:不是假知,而是真知,才能弥补无知的缺失,消除人们的困惑惊诧,让求知欲得到满足,如同烈日炎炎,吃了一坨冰激凌,而不是一碗烫稀饭那样子,爽得不要不要滴。
这个意思上讲,保持价值中立的前提下,求知欲是不可能,诱导科学误入假途的,所以才会形成,把科学等于真理的流行看法——尽管如同其他情况那样子,人们这样子说的时候,大都拎不清,它的源头在哪里。
举个例:许多儒人,其他方面的好奇心不咋滴,关注风流韵事的求知欲,那叫一个强烈,俗话或曰:“就是爱打听个八卦”。可是哦,即便涉及到,“万恶淫为首”这样子,有特色的非认知需要,好奇心本身依然呈现出,追求真相的迫切意向:面对好香好艳的一大瓜,你要是告诉他,那是棵又干又瘪的老白菜,他也会不乐意滴,说不定盘腿往炕上一坐,就语重心长、毁人不倦地,哼哼开导你来:菜就是菜,瓜就是瓜,必须分清,甭搞混了,不是?
既然这样子,为什么还主张,科学里面也有,扭曲事实的虚假知识呀?要是这些虚假知识,不可能源于好奇心,它们又是打哪来的呢?按照逻辑推哈,动机层面的结论只能是:要么来自求晰欲,要么来自非认知需要,要么来自它俩的命运共和体,毫无悬念。不好意思哟,亲,亚里士多德亲自参与搞出来的,科学史上的两大谬论:地心说和重物落得快说,就是如此。
不过考虑到,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机械死板,外加一节只说一件事的清楚明晰,这个话头要放到后面谈,在此单从某些非需要的纯认知因素中,寻找罪魁祸首:即便在趋真避假的科学行当里,人们也会因为能力不足、信息太少、成见够深、方法失当等缘由,价值中立地弄出些,遮盖真相的虚假知识。
比方说,哪怕你再惊诧困惑,求知欲再强烈,肯定也会由于,眼睛自身的构造,把插到水里的半截棍子,看成曲里拐弯的……当然喽,吹毛求疵地讲,此情此景,只有你得出了,“棍子弯了”的结论,才是假的;要是你给出的是,“棍子看起来弯了”的命题,却是真的了,甚至还可能,激发你的好奇心,深入探索真相,从而再次发现,有名的折射定律。恭喜。
趁机添回堵哈:这些因素统统是,谁都摆脱不了的,内在有限之体现,表明没有任何肉身凡骨,真能像小林次帅赞美的那样子,做到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嗯哼。
正因为洞察秋毫地,发现了自己的绝对有限,浅人才特喜欢,用同义反复的分析性啰嗦方式,给个界定,提出命题,因为它们句句是废话,一句只顶一句,和“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差不多。感谢各位鼓励,立马再来个,概念界定的废话一句:认知维度的“分析”,就是指从字词的语义中,“分崩离析”地直接推出命题,如同“好奇心总是趋真避假,不会趋假避真”这样子。
回到正题上来。指认了这一点,再来证明科学与真理,划不了等号的说法,容易多了:科学虽然纯粹基于求知欲,遵循趋真避假的认知逻辑,却摆脱不了人的内在有限,所以免不了会在,能力不足、信息太少、成见够深、方法失当,这些认知因素的作祟下,走上歧途,陷入假谬。也因此,“科学”只是一种趋真避假的“认知”活动,没法直接等同于,符合事实的“真理”。
空口无凭,得有证据,但也不难,随手几个:除了刚才提到的地心说、重物落得快说,还有燃素说、以太说等,尽管也有非认知需要的干扰,但主要是人们纯粹基于好奇心,遵循趋真避假的认知逻辑,努力搞科研的结晶,并一度被视为,一本正经的真理,可过了段时间,却发现它们错了,属于专门搞笑的假知。
更揪心的是,发现错了后,还很难把它们,划归非科学的学术或学问,或是非认知的道德、实利、信仰、炫美领域,因为其中的价值中立态度,实在强劲;所以呗,木有法子,只能说它们是,“假谬”的“科学”。实话实说了吧:“科学不等于真理”的说法,早有人提过了,但可惜又是说出了其然,却没说出个求知欲,以及价值中立的所以然来。遗憾。
这个节骨眼上,就能批批“科学主义(scientism)”了。这是西方学界的一股思潮,虽然找不出代表人物,影响却不小,基本见解包括:(自然)科学是唯一正确的神圣真理,一切知识的典范标准;运用的方法则是,追求真理的唯一可靠方法;非认知的实践行为,也只有依据科学展开,才是正当的。
不用讲,俺老汉坚持“自由一元主义”,对这种把科学当“主义”的论调,肯定不赞成了。说白了,“一山不容二虎”的大俗话,放哪或许都不合适,却唯独适用于,“主义”层面的问题;否则的话,多元主义的桂冠,看着很靓很高尚,但一个不留神,就会把你变成,有名的布里丹之驴咧,不是?
鉴于本篇主题,这里先来反驳,把科学当成真理化身的说法。几百年前,西方某些规范性思潮,包括但不限于:“科学社会主义”等,就爱打着“科学”的旗号,显摆自己既伟大,又光荣的无比正确。近段时间盛行的口头禅:“这不科学”,也有类似意向:无论什么东西,不管哪个领域,都能拿“科学”当标准来评判;一旦得出了否定的结论,差不多就等于,判了它们的死刑。
可是哈,如此崇拜科学,就有把它神化,大搞迷信的悖论味道咧,忽视了科学自身的趋真避假努力,必须坚持的批判质疑精神:不靠这种精神“避假”,怎么可能“趋真”呀。
波普“证假主义(又译‘证伪主义’)”的影响下,当前很多人都把“能证假性(falsifiability)”,当成知识是不是科学的标准。撇开也没抓住,价值中立的要害,同时贬低了“能证实性”的意义不谈,它至少有两个好,比香港记者还多出一个来:第一是显明了,科学里面不全是真,还有不少假,否则“证假”从何谈起呢?第二是要求人们,抱着怀疑心态,留意科学中有哪些假,甭一看到科学这块金字招牌,就变成了傻鸟,不管真假,胡乱相信的那种,嗯哼。
浅人有个小注:严格讲,能证实性和能证假性,都是趋真避假诉求的直接表现:如果说前者展示了,科学追求正确知识的取向(虽然它没法保证,得到的全是真理),后者则展示了,科学避免谬误知识的取向(虽然它也没法保证,能够彻底杜绝假谬)。所以呢,否定了其中的哪一个,都有以偏概全的嫌疑;毋宁说,科学的这两个特征,只有溯源到好奇心要那里,才能得到有说服力的解释。
说穿了,即便对那些,越过了波普这道坎,得到了证实的真理,大家伙相信的时候,也要留个心眼,提防其中尚未发现的假,别刚从科学主义的坑中爬出来,又掉进了“真理主义”的沟里。此话怎么讲啊?既然事实就是,人们描述的存在,真理的“符合事实”,不也就在于人的认知,与人认知到的存在保持一致么?既然如此,在能力、信息、成见、方法等纯认知因素,出了毛病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保证,这种符合事实,能像曾经的教宗那样子,永无谬误呢?
考虑到这一点,自以为得到了真理后,我们难道不应当,兜头给自己来盆凉水(太冷了怕激出病来),提醒自己别忽略了,符合事实里面的多猫腻,从而将任何真理,永远置于困惑惊诧的怀疑批判之下,让它们始终经得起,是不是符合事实,有没有忽视某些事实、夸大其他事实的动态拷问,却不可当成一旦获得,就觉得是不容置疑、只许迷信的完美成果来膜拜么?
讲得更透彻些: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当基于,趋真避假的好奇心,质疑批判任何东西,从科学宣布的绝对真理,到凡人声称的永远正确。不管怎样,要是人皆有限,他们追求的那些玩意儿,包括但不限于:道德、信仰、艺术、科学、真理神马滴,怎么可能成为木有瑕疵、无比纯洁、不可批判的神圣偶像呀?说句丧气的话:你能争取的,最多也不过是,让它们少点有限性而已,嗯哼。
说破了,科学就是人们基于求知欲,采用价值中立、趋真避假的方式,干的一种活儿;除了这点比较特殊外,别的方面,便与人们基于其他需要,采用价值不中立、趋好避坏的其他方式,干的其他活儿差不多咧。有鉴于此,我们自然也找不到,神马鹤立鸡群的理由,非把它与理发、种菜、行政、画画、经商等等割裂开,放在“职业崇拜”的祭台上,卑躬屈膝地无限顶礼。
毋宁讲,它源于惊诧困惑的本性,恰恰要求我们,时刻抱着怀疑批判的态度,从价值中立、趋真避假的视角,对待任何东西。也因此,这个问题上,自由一元主义的应然口号是:否定科学主义,弘扬科学精神,尤其是弘扬怀疑批判的科学精神。无论如何,科学应该是最不担心,怀疑批判的东西啦;所以呢,不许怀疑批判的科学主义,肯定“不科学”了,不是?
末了提醒一声:对于据说拥有种种优良传统,却打先秦墨家的昙花一现后,就没多少科学贡献(不是技术发明哟,亲)的儒人而言,弘扬好奇求知、价值中立、趋真避假、怀疑批判的科学精神,特别必要;不然的话,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可不是一般的难,而是相当相当的难哦,嗯哼。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23: | 舍 三寸不烂之舌的人才 | |
2023: | 淨空老法師: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77 | |
2022: | 微积分之后的数学危机 | |
2021: | 这里的华人同胞无伪娘 | |
2021: | 多元智能之于赤子之心的内方·外圆 | |
2020: | 我们真需要口罩 | |
2020: | 在大灾难面前有宗教信仰民族和无宗教信 | |
2019: | 大家有点紧迫感好不好。时间不等人啊, | |
2019: | 汉字密碼:38、碼/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