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三O五集)【日期】2016/1/24【地點】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02-041-030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七百三十頁,我們從第一行第二句看起:
「剋實而論,則煩惱不異菩提,始惡何妨終善。惡人既已成善,豈不賢聖同科。三輩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上之會通,甚契法要」。經文裡頭往往有這些事情,都有根據。有人說三輩九品是階位,往生的地位;有人是用因行做標準;也有人認為九品是念佛功夫的溕睢I仙掀吠罘鸬墓Ψ颍覀円话阒v理一心不亂,講得通的。《華嚴經》上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就是淨宗理一心不亂的階位;事一心不亂是見思煩惱斷了,等於阿羅漢的境界;功夫成片是天台大師所講的相似即佛,所以說的都有道理。四土三輩九品,四土裡面最高的是常寂光土,這是等覺菩薩往生才能證得;等覺以下,十地菩薩都沒有分,十地是生在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裡面從初住算起,我們講華嚴初住,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都稱為阿惟越致,這一點我們要知道。阿惟越致有溕畈煌@四十一個位次都叫阿惟越致,就是圓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極樂世界有這個品位,經上講得很清楚,可是待遇是平等的,待遇統統是阿惟越致的待遇。阿惟越致在實報土裡頭有四十一個階級,那是用哪一個階級做標準?一定是用最上的,最上是等覺。所以這個也是難信之法,怎麼會有這麼高的位次、地位?頂級的,阿惟越致頂級的,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些是後補佛的地位,實報莊嚴土最高的品位,後補佛,等覺菩薩,再向上去就離開實報土,融入常寂光。這些理事我們都要把它搞清楚。
此地所講的三輩九品,蓮池大師這幾句話說得好,剋實而論,講真的,講真的怎麼樣?煩惱就是菩提,是一不是二,迷了叫煩惱,悟了叫菩提,全是說的自性。我們從方便的話來說大家容易懂,真心。大乘教裡頭勸發菩提心,往生極樂世界不能沒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的人決定不能往生,發菩提心最重要了!菩提心怎麼發,什麼叫菩提心,總得搞清楚。「菩提」是梵語,古印度的話,音譯的,翻成中文叫覺,就是覺悟,不迷了。菩提這個字,標準的應該是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真的菩提。我們發心,沒證得;證得那就往生實報土了,早就脫離六道輪迴,沒證得。我們應該如何發心?用真招纳睢⑻幨隆⒋私游铮@就是菩提心。佛家叫菩提心,在古老的中國有個名詞,《大學》上講的「明明德」,明德就是發菩提心。現在菩提心不明了,上面再加上個「明」字,這個「明」字是動詞,明明德,明明德就是發菩提心。意思完全一樣,一個是中國儒家,一個是大乘佛法,你要把這兩個搞清楚了,你才曉得儒跟佛是一體。印度人稱佛,中國人稱聖人,孔子如果生在印度,大家稱他佛陀;釋迦牟尼佛要生在中國就稱為聖人,是一不是二。
菩提心是真心,真盏綐O處就是無上菩提心。所以迷了就叫煩惱,煩惱是妄心,菩提是真心。真心遇到緣現相,現什麼相?整個宇宙。整個宇宙從哪來的?儒跟佛都不是說神造的,沒有這個說法;是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出來的。你看惠能大師開悟了,他是唐朝時候人,他不是印度人,他沒念過書,不認識字,開悟了,明心見性。性是什麼樣子,說說看?他說出來了,說了二十個字,五祖忍和尚認可,他就畢業了,他就成佛了,衣缽就傳給他。這二十個字很重要,這二十個字就是真心。真心第一個清淨,「本自清淨」。有沒有染污?沒有染污,染污的是妄心,妄心會被染污,真心永遠不會受染污,它本自清淨。換句話說,能大師何以能開悟?他心清淨,他沒有妄想,他沒有雜念,憑這個就開悟。我們這些後人為什麼不開悟?開悟的實在有,在中國禪宗,《五燈會元》裡面記錄下來的一千七百多人,都是明心見性的。所以一定要用清淨心,用清淨心就是用真心。單單有個清淨,其他的沒有得到,這就是阿羅漢,小乘,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
再往上提升,能大師說「不生不滅」。整個宇宙,連我們起心動念都有生滅,有生有滅,可是真心不生不滅,就是清淨心沒有生滅。染污的心有生滅,不是心生滅,是染污有生滅,這個要搞清楚,分別有生滅,妄念有生滅;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有生滅,那個心沒生滅,這個要搞清楚。我們要在妄心裡頭見真心,就對了,這就很有受用。用真心不用妄心,這就是佛菩薩,這就是真正修行。都在我們眼前,眼睛睜開,什麼是真、什麼是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生滅跟不生滅在一起,像我們看電視,電視的螢幕沒有生滅,打開電視一片光明,那個沒有生滅;生滅是什麼?裡面的畫面,畫面是有生有滅,那個屏幕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跟生滅混合在一起,它互不妨礙,不生滅不妨礙生滅,生滅不妨礙不生滅,它不妨礙。我們凡夫只認識生滅,所以看什麼?只看這個畫面,不知道屏幕,把屏幕忘掉了。這個東西擺在面前,指名他容易懂得。用這個來做比喻很好,是很相似,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用真心不用妄心。真心裡面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真心,所以它是清淨的,它沒有染污;染污是妄心,分別是妄心,執著是妄心,起心動念是妄心。懂得怎麼修,本來是佛,要記住,每個人本來都是佛,應該要回頭。
佛幫助我們,他出現在世間,他發了大菩提心、大悲心,幫助我們回歸自性,這就是佛陀教育,除這個之外什麼都沒有,回歸自性。佛有沒有東西給我們?沒有,他所說的、他所教的,全是自己自性裡頭本自具足。能大師第三句是「本自具足」,具足什麼?無量智慧、無量才藝、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整個宇宙就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樣樣具足,不在外頭,「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你要懂這個道理。我求財,會求的人在哪裡求?從心上求,不從外頭求,外頭沒有。外面有,那是你命裡頭有,就是你自己修得的,不是自性的,自性的財寶從自性裡頭生。自性財寶怎麼修?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自性統統具足。
可是自性財寶你不知道受用,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最好的典範。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他的生活很簡單,三衣一缽,那是他全部的財產;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是他日常生活。人家說這貧窮到極處了,做乞丐。好像是乞丐,但是這個乞丐與一般乞丐不一樣,一般乞丐很苦,苦惱;釋迦牟尼佛天天快樂,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不一樣。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看中國的孔老夫子,孔老夫子確實他是到這個境界,但是他還是沒有辦法跟釋迦牟尼佛相比,釋迦牟尼佛王位不要了,捨棄了,他還要去求個一官半職,還去周遊列國,沒有人敢用他,所以他沒有社會上很高的地位,沒有;他家庭生活很平常,不是富有家庭,也是勉強可以度日,這小康之家。但是夫子快樂,周遊列國回來之後教學,只教了五年,他老人家就走了。最能代表,真正快樂的是誰?顏回,顏回是孔子弟子當中最貧寒的一個人,但是孔子三千弟子當中最快樂的、最樂觀的是顏回。他樂什麼?這是凡夫達不到的,凡夫沒有這個境界,聖人,佛家講佛陀,比菩薩還高一級。《論語》裡頭頭一句話說,「不亦說乎」,悅是喜悅。「學而時習之」,把他所學的落實在生活,這快樂無比。
快樂不是財富,快樂不是地位、不是權勢,與這個毫不相關。那些東西在佛法裡看叫造業,你顧及老百姓,善業;你要只顧自己不顧別人,惡業。善業生三善道,惡業感三惡道,出不了六道輪迴,你樂什麼?你樂從哪來?像這些明心見性的人超越了,三界六道他清清楚楚,他能放下、肯放下,超越了,得大自在,無論什麼樣的身分、什麼樣的地位、什麼樣的環境都快樂。孔子在陳絕糧,釋迦牟尼佛有三個月馬麥之報,給我們所示現的,妙極了!這個要懂得。所以為什麼要學儒,今天講為什麼要學中國傳統文化?「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說得很清楚,就為這個。為什麼要學佛?釋迦牟尼佛說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方東美先生當年把佛法介紹給我,我就聽他這一句話,接受了,「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不是真的?真的,我學佛到今年六十五年,我可以證明,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快樂無比,沒有憂慮、沒有煩惱,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一律平等。為什麼是平等?它都等於零,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你就快樂。你要把它當真,那就苦不堪言;你要知道它等於零,你就快樂無比。看別人在生煩惱,我們不幹這傻事,所以煩惱跟菩提劃了等號。
我們學佛,特別是學淨土宗,希望將來往生到極樂世界,在沒有學佛之前有造的惡,誰也沒法子避免,生在這個時代。可是明白之後斷惡修善,這就是始惡何妨終善。懺悔業障,斷惡修善,其樂無比。惡人既已成善,豈不賢聖同科。真正肯懺悔,真正肯改變,惡人就變成善人。現在我們知道,國內有不少道德講堂,道德講堂一期只有七天,封閉式的教學,很多惡人通過這七天學習就變成好人,真變了,不是假的,貪官到那裡面學了七天就變成廉潔。中國有前途,從哪裡看?從道德講堂看。這個道德講堂現在政府正式准許了,而且聽說政府機關還在那裡掛牌,連中央政府都認定。有益於社會,幫社會改造人心,斷惡修善,真產生效果。這樣的道德講堂每一個縣市都有,每一個村鎮都有,小鎮都有。中國頂多二、三年,就是全世界傳統文化的大國,可以為全世界每個國家地區做榜樣,你們來學。這是東方傳統文化復活了,好事!
上面的會通是蓮池大師所說的話,「甚契法要」。世尊所傳的大乘法,「要」是重要的部分。「蓋天台等主張兩經相配者」,就是《無量壽經》跟《觀經》,這兩部經裡頭對於三輩九品的說法。「乃著眼於往生後之階位」,沒有提到現在在這個世間的修因,這「行持」,沒有說到這一點。「靈芝諸師」他們有不同的看法,「乃專就因地行持,乃就曾否早發菩提心與平日之善惡而言。則《觀經》之下三品,不能齊於本經之下輩矣」。
蓮池大師末後說,「始惡不妨終善」,這句話講得好!人只要改過,惡人改過就是善人,過去那個惡就不再追究了,他就是善人,他真回頭。中國諺語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回頭就是大善人。我們同學當中有個謝總,那就是始惡不妨終善。他表演給我們看,年輕時候參加黑社會,現在是大菩薩、大善人,不但自己回頭了,他幫助幾萬人回頭。現前就有榜樣讓我們看到。所以「惡人臨終如能懺悔發心,至心念佛,則惡人已成善人。故亦蒙佛攝受,隨願往生」。
在古時候也有個好榜樣,瑩珂法師,宋朝時候人,出家人,破戒,所行不善。這個人好處在哪?他相信因果報應。他常常反省自己所作所為,肯定自己要不能往生,必定墮地獄。想到地獄苦,求阿彌陀佛接引,關起房門念阿彌陀佛,念了三天三夜,不眠不休,至諔┣校寻浲臃鹉顏砹耍浲臃鹫娴默F身給他看。佛告訴他:你的壽命還有十年,你好好的修學,十年之後你命終時候,我來接引你往生。瑩珂可以說是福至心靈,他跟阿彌陀佛說:我的劣根性太重,我自己控制不了自己,如果叫我活十年,不知道又做多少罪業!我那個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去。阿彌陀佛答應了,告訴他:那這樣,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往生。他真歡喜,房門打開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三天之後來接引他。沒有一個人相信,你這樣的惡人,怎麼可能?好在三天時間不長,大家等著看,看你是真的是假的。到第三天果然往生了,他要求大眾念佛送他,念了一刻多鐘,他告訴大家佛來了,我看見了,跟佛走了,謝謝大家,跟大家辭行,真走了。這樁事情記錄在《淨土聖賢錄》、在《往生傳》,這裡頭都有,真的不是假的。雖然在世間沒有人瞧得起他,真正肯懺悔,真正肯發心,發心就是求生淨土,往生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習,真的是拜阿彌陀佛做老師,到西方極樂世界,如本經所說的,那就是阿惟越致菩薩。所以蓮池大師說得好,「豈不賢聖同科,同登極樂也」。
「由上可見,此經三輩」,只講上中下三輩,《無量壽經》;「彼經」,《觀無量壽佛經》,它裡頭講九品,「實相配合,不容或疑也」。三輩,每一輩裡邊有上中下三品,就九品,所以這兩個經可以合起來的,也應當合起來。「又《報恩論》曰:此經上輩當」,這個括弧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話,「(當者,配合之義)出家。中下二輩當(同上)在家。乃從其多數,粗舉大凡。故云凡有三輩。《觀經》就此大凡,略開為九。而又極其優降,以括無量行因之不齊。此論極好」,這個說法說得好!
「《觀經》中,上上品往生者,彈指往生,見佛聞法,即悟無生法忍。須臾」,這時間很短,「歷事諸佛。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乃三輩中極優者也」,就是最優秀的,這是上上品往生的。往生的品位是念佛功夫的溕睿煌臈l件是信願,具足真信真願,往生條件就拿到了。往生到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那看你念佛功夫的溕睿Ψ蜃詈玫氖巧仙掀吠I仙掀吠鷮崍笸粒瑢崍笸裂e頭有四十一個階級,應當是在最前面十一個階級,就是十地,不是十住、十行、十迴向,不是,十地,從初地到十一地,十一地是等覺,這十一個位次是上上品,這是最優秀的。他們有能力,到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智慧、神通、道力幾乎跟阿彌陀佛相等。他們幹什麼事情?他們的法身在極樂世界沒動。阿彌陀佛化無量無邊身,到十方世界去接引那些信願念佛的眾生到極樂世界來,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阿彌陀佛不來接,你不知道極樂世界在哪裡,一定要等他來接。這些念佛功夫深的人,他們到極樂世界得佛力加持,神通跟阿彌陀佛平等,也能夠化無量無邊身。他化身幹什麼?化身到十方世界去拜佛,同時一個都不漏,一切諸佛剎土裡面都有他,他去拜佛,他去供佛,修福,在佛那個地方聽經聞法修慧,福慧雙修。就是此地講的,須臾,極短的時間,歷事諸佛。這是遍法界虛空界,還有過去、現在、未來,時間、空間他突破了,它沒有了,過去諸佛他見得到,未來諸佛他也見到。須臾真是一剎那,他就能辦到。次第受記,諸佛如來給他授記。還至本國,本國就是極樂世界,他再回來,回到極樂世界,你看看,他得的是無量百千陀羅尼門。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了八萬四千法門,跟這個不能比,這是無量百千陀羅尼門,超過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所講的百倍千倍都不止。
所以我們在這邊要不要學?不要學,學得太辛苦,而且把心都學亂了,念佛功夫要一心不亂。你懂得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金剛經》上一句話依教奉行,哪一句?「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什麼?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不要了,一句阿彌陀佛行了。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了榜樣,你看這個老和尚,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一生沒有念過一部經,沒有聽過一次講演,活了一百一十二歲;二十歲出家,師父就教他一句阿彌陀佛,告訴他一直念下去,他就老老實實念了九十二年,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你為什麼要聽經?你還有疑惑;不能說你不信,你的信裡頭有疑問,那就要聽經,經幫助你斷疑生信。真的信心生起來,沒有絲毫懷疑了,經可以不讀、可以不聽,一句佛號念到底,像海賢老和尚、像瑩珂法師,決定得生。但是這裡頭有個條件,就是要放下,不但世間法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什麼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全放下,我就一句阿彌陀佛,心裡就靠定阿彌陀佛,你決定往生。這就對了,這就叫淨宗,這就叫易行難信。沒有一個人做不到,做不到是什麼?就是你不肯相信,你認為天下哪有這種便宜事情?只要你相信,你就得受用。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地方,很受感動。
這說了個上上品,再給你說下下品,九品裡頭下下品。下下品是什麼人?「五逆十惡,地獄相現,臨終懺悔,十念往生者,乃下輩中最下者也」。對佛的話不能不相信;不相信佛菩薩的話,不相信聖賢的話,不相信老祖宗的話,那是你一生最大的損失,你真錯了。我在學佛早年,還認為佛教高於其他的一切,六十五年,到今天平等了,知道孔子是佛境界,孟子是菩薩境界,像文殊、普賢這種境界。不但中國這些古聖先賢,乃至於中國的三皇五帝,遠古時代,那講到五千年前,那都是佛菩薩化身。他們留下的東西雖然很簡單,都跟佛境界是平等;換句話說,都是大徹大悟,無師自通。回過頭來再看看別的宗教,你看看耶穌,看看摩西、穆罕默德這些人,不是佛化身來的,就是等覺菩薩化身來的。也證明了《普門品》裡頭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所以仔細去學他的經典,讀他的經典,你能夠看到百分之七、八十相同。不同的地方大概有百分之二十,那是什麼?生活環境不一樣,文化背景不一樣,居住的方所不一樣。古時候沒有交通工具,所以大家老死不相往來的太多太多了,他活了一輩子,那個空間方圓不出一百里,那也就不一樣了,言語就不相同。可是佛給你講的,像三皈、五戒、十善,完全相同,勸你斷惡修善相同,勸你孝順父母相同,勸你愛護眾生相同,勸你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相同,統統都有,佛的五戒十善每個宗教經典裡頭都有,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也都有。我們找相同的,不同的放在一邊,留給後人去解決,我們沒有時間去解決它,留給後人。相同的部分統統把它蒐集起來,我們印成一本《宗教聖經》。許多宗教都使用這一本,這一本裡頭,所有宗教的360都在裡面,宗教大團結,有經典做依據。許多宗教很樂意,願意參加,願意來做這個工作,我說做出來我來印書,廣為流通。將來宗教學什麼?學這個;講什麼?講這個;傳呢?傳這個,這是宗教聖經的標準本。
縱然五逆十惡,造作是無間地獄的罪孽,地獄相現前了,有,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人沒死,在世間,可是靈魂已經在地獄裡頭受罪。我們看他怎麼?看他精神不好,病很重,勉強那一口氣沒斷,不知道他靈魂在地獄受罪。時間大概二、三年,他就走了,走了去下地獄。如果臨終懺悔,十念他就能往生。一生沒有遇到這個法門,臨命終時這口氣還在,眼還能看、耳還能聽,聽到這句佛號,聽到人勸他,西方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聽了他真相信,他不懷疑,跟著大家念一聲佛、念十聲佛就能往生,不再墮地獄。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地獄罪業是五逆十惡。這個五逆,第一個殺父親,第二個殺母親,第三個殺阿羅漢。阿羅漢是老師,這個要知道,前面是父母,這是老師,所以殺老師等於殺阿羅漢。老師的恩德大,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慧命得自於老師,所以對父母要孝,對老師用敬。孝敬,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不孝不敬這就完了,那沒辦法,肯定是惡人,而且不能回頭,不通懺悔。十念往生,五逆十惡,五逆後頭還有兩條。「出佛身血」,佛的福報大,想害佛害不了,但是讓佛受一點傷、流一點血,這個有,有這個例子。佛的護法神多。這是大不敬,佛是聖人。最後一個是「破和合僧」,這五條裡頭以破和合僧為最重,破壞僧團,斷人法身慧命,這個道理一定要懂。現在五逆十惡真有!十惡就是十善的反面,殺生、偷盜、邪淫,身三種惡;妄語、兩舌、綺語、惡口,口四種惡;意,貪、瞋、痴,這合起來是十惡。
五逆十惡,這是無間地獄最重的罪業。現在的人犯的多,不犯的很少。大概犯最多的是邪淫跟墮胎,這個可不得了!墮胎是殺人,殺自己的兒女。大乘經上佛說,父母跟兒女是四種緣分,沒有緣分不到你家來的。這四種緣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是報恩的,你把他殺了,恩變成仇;他要是來報仇的,你把他殺掉了,這個仇愈來愈深,下一次來了更厲害;要是討債的,你沒有還他債,還要欠他命;如果是還債的,好事情,來還債的,你把他殺了。這個真叫「怨深似海恨難平」,果報是生生世世沒完沒了,你說多可怕。不能不知道!
這底下說,「《觀經》明其最優,兼指最下,故謂極其優降」,優是上品上生,降是到最下,下品下生。「而實旨正同也」,實實在在的講,宗旨完全相同,兩經不二。
下面這再給我們細說。這品經很重要,完全給我們說明往生的方法。科題,「次分述三輩。首明上輩」。我們編的科判,「別明三輩」,下面分三段,上中下三段,這上輩裡面又分三小段,「上輩因行」,這裡頭也有三個小段,第一段「捨家棄欲」。我們看經文: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
下面是念老的註解,我們看他老人家怎麼說。「經中上輩往生是否凡夫有分,乃淨宗一大問題」。這古時候就有人提出很多看法,各人看法不一樣。「古德有謂是乃菩薩之行」。下頭舉例子,「如謂上上品須四地至七地之菩薩」,那就是四地以上到七地菩薩,上品上生。「上中品須初地至四地之菩薩,餘可例推。中品中生及以下,才是凡夫所能達」。這古人的看法。念老給我們說,「若如是者」,要真的像他所說的,「則彌陀大願之無上,西方蓮國之獨妙,持名法門之易行,往生妙法之殊勝,皆成戲論」,戲論是開玩笑的話,不是真的。下面是念老的評論,「直使不可思議之淨宗妙法,亦復成為可思議之法矣」,這把淨宗不可思議貶低了。「故此實為淨宗之關鍵,前於本解(貳)概要中,雖略論一二,未盡其旨,試更詳之」。這個地方,黃念祖老居士要給我們詳細討論這個問題,為什麼?這個問題是大問題,不是小問題,有關淨宗是不是真的殊勝、真的微妙、真能超越一切,讓我們一生圓滿成就。
我們看下面念老所說的,「古說之非」,古人也有把這個講錯了,古人也有講錯,何況今人?所以今人把它講錯了,咱們一點都不要怪他。古人真的是有修行、有德行、有學問,他還講錯,何況現在!所以不要執著這些,我們還是多聽聽念老的話,念老不是凡人,他來是給我們表法的,他的話可以接受。這個老人我跟他多次見面,在世的時候,每年我至少到北京三次,去幹什麼?去看他。他大我十幾歲,非常難得,通宗通教,顯密圓融,都下過功夫,都認真學過,學得很認真,夏蓮居老居士的傳人。「古說之非,幸得」,這很幸叩玫教瞥善導大師,廣引經論,力破舊說」。你看他不說他自己說的,誰的話?唐朝善導大師的,這大家沒話說,善導是淨宗第二代祖師。「大師於所著《四帖疏》」,《四帖疏》就是善導大師對《觀無量壽佛經》的註解,叫做《四帖疏》,這裡面說的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話。他說:「又看此《觀經》定善,及三輩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這話說得好,為什麼?我們有分。如果像前面所說的,我們沒分,那得要登地菩薩才有分,我們沒分;善導這個說法,我們統統有分,我們是凡夫。大凡夫、小凡夫怎麼分?發大心的、發小心的,發大心就是發大菩提心的。到極樂世界為什麼?為求法,求法幹什麼?為廣度眾生,這大凡夫;單單為自己了生死出三界,這是小凡夫,大小是這麼分的。我們能夠學阿彌陀佛這種大心大願,依照他的四十八願,我們也真正發這個願心,那就跟阿彌陀佛一樣,沒有兩樣。這一段講得好!
下品三人是遇到惡凡夫。「以惡業故,臨終藉善」,這就是雖然造了一身罪業,他那一口氣沒斷,還能懺悔、還能發願,後不再造,他的品位就上升。你看臨終藉善,遇到善知識,「乘佛願力,乃得往生。到彼華開,方始發心。何得言是始學大乘人也」。念老在這裡加了括弧,「(古師謂下輩是大乘始學凡夫)若作此見,自失誤他,為害茲甚」。這是善導大師的話,所以不能把這段看錯了,一定要了解它的真實義,錯了之後會誤導很多人,這一生不能往生,或者是往生品位往下墜落,這都給我們提出警告。
「疏中」,《四帖疏》裡頭,「復引《觀經》十則,以證其說」,這個地方沒有完全錄下來。「大師直示」,直接指示我們,「極樂九品蓮台,均是濁世凡夫往生之位。唯因世間遇緣有大乘小乘之差異,故往生後有上輩中輩之不同。淨宗乃最極圓頓之教,大根大器之凡夫,若能信受,圓解圓修,則與常人日劫相倍」。圓人,圓教根性的人修一天,等於普通人修一劫。「故能一生功圓,逕登上品」,一生功德圓滿,上上品往生。凡人,不是登地菩薩,這才顯示淨宗的殊勝、淨宗的微妙,阿彌陀佛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讚歎才講得過去;要跟一般一樣的話,就顯不出淨宗的殊妙,殊勝、微妙。
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到的就是遇緣。我們現在從形式上說生在中國,所遇的緣都是大乘;生在南洋,他們遇的緣是小乘。特別是中國,中國大乘分八個宗派,八個宗派都是大乘,無論修哪個宗派,念佛求生淨土,都是屬於大乘根器。大乘根器裡頭跟小乘差別,就是大乘發菩提心,小乘沒發。什麼是菩提心?《觀經》上講的菩提心的體,至招模嬲到極處。至招木褪恰洞髮W》上所說的「明德」,後頭有文,有解釋,「談t明矣,明則找印埂恼到明,這是性德,就是無師自通,因為他真盏綐O點,他智慧開了;從明到眨@是學教,我們學了佛法之後,慢慢把心回歸到真眨屚幕貧w到真眨@叫教。所以前面這句是無師自通,後面這句是學了之後通了。明就是智慧現前,帐钦嫘摹D俏覀儸F在懂得了,從眨褪墙涠ɑ廴龑W,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是自明到眨嬲心現前。
我們遇的緣勝,超勝,但是現在遇的這個緣不踏實。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兩百年前寺院庵堂出家人,都真正有道德、有學問,都可以親近,向他學習,現在不行,現在這兩百年過來,他們不學經教了,也沒有辦法認真修行。修行只剩下一門,淨宗信願持名,這個法門還行。禪不行了,為什麼?他的清淨心得不到,他心生煩惱,不生智慧。密也不行,密不行是黃念老告訴我的。我們第一次見面他就告訴我,禪宗傳到今天,開悟的沒有了,得定的還有,他舉了個例子,虛雲老和尚得禪定,沒有開智慧,距離開智慧他定功還不夠。密宗,他也是密宗的上師,他說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週年(那年我們見面的時候談到的),學密成就的只有六個人,很難,往後更難了,只有念佛法門。所以他臨終的時候念佛,他念了半年,這個註解註完之後、校正之後,該補充的補充,圓滿之後他就一心念佛,告訴我一天十四萬聲佛號,追頂念佛,一句接著一句,念了半年他走了。為我們表法,通宗通教、通顯通密,最後選擇念佛往生淨土,給我們看的。
下面這些話都非常重要。請看下文,底下這一段,「現就本經,兼採餘論,以明三輩往生,實為凡夫,兼及聖人」。這是黃念老註解這一品經,重點在這裡先給我們說出來。本經是《無量壽經》,兼採餘論,這裡面他都註明出處,說明三輩往生全實為凡夫,也能通聖人;聖人比凡夫高,當然沒有問題。「經中《必成正覺品》偈曰: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出生眾善根,成就菩提果。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這裡一共十句,前面四句說明「大願之由」,佛為什麼發四十八願?「乃欲令一切長夜冥昧之眾生,離諸憂悲苦惱,出生善根,成就菩提」。這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發四十八願,他為什麼?為這個,為的是諸群生,就是十方諸佛世界那裡面的六道眾生。長夜無憂惱,長夜就是指的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裡頭苦惱,要讓他們離苦得樂;出生眾善根,成就菩提果,這得樂。簡單四個字,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離苦得樂,阿彌陀佛就為這個來的。所以念老在這給我們解釋的,「乃欲令一切長夜冥昧之眾生」,這冥昧就是指六道輪迴,「離諸憂悲苦惱,出生善根,成就菩提。故知所欲普濟者,實為長夜憂惱,待生善根之具縛凡夫也」。極樂世界是為誰?是為這些人,不是為菩薩,這個不能搞錯了。離諸憂悲苦惱,出生善根,成就菩提,這是說明阿彌陀佛是為這個,離苦惱、待生善根的具縛凡夫。這個縛就是煩惱,具是具足,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統統具足,在我們這個世界能看到的,六道輪迴的眾生,是希望這些眾生離苦得樂。
後面這四句,「明普濟之法」,他用什麼方法。後面四句說出方法,「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後面這四句明普濟之法。「眾生聞名,來生我剎。此諸眾生」,就是長夜憂惱的這些眾生。「是故善導師曰:三輩九品,總是為佛去世後」,就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以後,「五濁凡夫」,五濁惡世的凡夫。
末後兩句,「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可見憂惱凡夫,一登彼土,悉皆身真金色,妙相如佛,圓滿具足」。這些話句句都是真實話,你要能相信,你要能真幹,你是現前世間最有智慧的人、最有福報的人。沒有大智慧、大福報,他怎麼能在這個世間一生就成佛?這不可能。生到極樂世界就等於成佛,得跟佛同樣的智慧、道力、神通,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這不是自己修得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給你的,慢慢的再等待一段時期,你自己修行就成功,也到達這個地位。沒有到達之前佛加持你,一直等到你自己,完全好像你得到了,你的功夫成就,你得到了。這底下說得好,末後這兩句,「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可見憂惱凡夫,一登彼土」,這就是只要你往生,悉皆身真金色,妙相如佛,智慧也如佛,神通也如佛,沒有一樣不如佛,圓滿具足。
下面說得更清楚,「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這是很快,化身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佛法一天就學完了。無量無邊諸佛在講,他有無量無邊身,每一尊佛前面都有他,福慧雙修,供佛修福,聞法修慧,所以非常快。這一得法之後,也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跟佛一樣去教化眾生。「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這兩句非常重要。這個欲是世間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這是五欲;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都是欲望,這個要遠離,你才能深正念,正念是禪定、是念佛三昧;你放下的愈多,你念佛三昧功夫愈深。然後用你的清淨智慧修梵行,梵是清淨的意思,你在這個世間,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跟清淨平等覺相應就是梵行,這個地方講的梵行就是經題上這五個字,「清淨平等覺」。
「是表諸往生者」。只要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不要求往生品位,為什麼?那是妄想、那是雜念。老實念去,學蓮池大師、蕅益大師。有人向他們請教,你將來往生到極樂世界,什麼樣品位你就滿足了?祖師回答的是,我只要下下品往生我就滿足了。我們要有這個心。定在下下品,這個雜念就沒有了,不跟人去爭,你們要爭品位我不爭。可能不爭的反高,爭的反而爬不上去,為什麼?你有雜念,你還有分別、還有執著。統統放下,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到極樂世界,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念起,為什麼?無量壽,你還著什麼急?決定成就。連基本的根都讓阿彌陀佛親自來幫你扎,這還得了!比那個插班進去更踏實,從根本學起。蓮池、蕅益大師的話,話中有話,要好好去體會。這樣真的,《金剛經》所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做到了,法也捨了,一句,抓住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我決定成就。不與人競爭,老老實實從下下品修起,一年級修起,慢慢一步一步向上提升,做彌陀的好弟子。這個心踏實、願踏實,沒有不往生的。
這表往生者,「華開見佛,身心頓淨」,清淨心現前了。這個清淨我們無法想像,為什麼?到極樂世界得的身體不是這個肉身,這肉身是物質,物質是生滅法,那個地方是法性身。我們現在這個身是阿賴耶的相分,阿賴耶的境界相,是生滅法。極樂世界沒有生滅法,法性身,居住的法性土,所以身沒有生滅,居住的環境也沒有生滅。居住的環境我們要不喜歡,怎麼辦?我想改變一下。隨心所欲,你的念頭想什麼,它環境就改變了。一切都隨心所欲,想什麼現什麼,真的是我們這邊一句話,是恭維的話,做不到的,叫「心想事成」,在極樂世界這句話是老實話、是真話,確實心想事成,不是假的。
「智慧猛利」,智慧像誰?像阿彌陀佛。「大悲無量」,這個大悲就是今天講愛心,愛一切眾生,愛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一切萬物。為什麼?全是自性現的。愛眾生實在是自愛,圓滿的自愛就是愛一切眾生;愛自己不愛眾生,那真正是不愛自己,為什麼?一體。我愛細胞,難道不愛皮膚嗎?這最小的單位是細胞,細胞要再分析就更小,分成基本粒子、分成夸克、分成微中子,這都是生滅法。所以從最小的愛,愛這身,然後再擴大,整個地球;再擴大,整個銀河系;再擴大,佛經上講的大千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一個自性變現的。所以一念能變虛空法界,一念。如果具足神通,這一念當中就能分無量無邊身,就能辦無量無邊的事。自利的事,福慧雙修;有福、有慧幹什麼?幫助苦難眾生。
「自覺覺他」,沒有絲毫吝嗇。吝嗇是大煩惱,會障礙你往生。這個也擁為己有,那個也是擁為自有,不肯幫助人,別人有需要的時候不能夠布施,不知道自他是一不是二。對你喜歡的人,你能夠施捨;對你討厭的人,就是對你冤家債主,都應該一視同仁,他有缺乏的,我有多餘的,要分給他。怨恨是什麼?怨恨是煩惱。他對我怨恨,他對我沒有了解,沒認識,這是很正常的,等他明白了,他的態度行為就善良了,自然就能改正。世間法、出世間法就是覺迷之分,除此以外沒有兩樣,覺了叫佛菩薩,迷了叫凡夫。
「成就菩提」,成就菩提是成就無上佛果。「是皆阿彌陀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堅固、究竟願故」,這是阿彌陀佛。所以到極樂世界,得佛威神加持,得佛功德加持,他無量劫修行的功德,我們都能得到真實受用。這個真實受用跟佛講的一樣,他有威神力,本願力,滿足願,明了、堅固、究竟願,每個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跟他一樣,統統都有,阿彌陀佛有的你也有、他也有,個個平等。極樂世界是真正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沒有絲毫差異,這個世界才圓滿。
智慧清淨,身心如佛,你看我們這地方,六道輪迴的凡夫,往生到極樂世界,真的是一剎那,一剎那就起這麼大的變化。「能令長夜憂惱之凡夫,智慧清淨,身心如佛」,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由是可見此土大心凡夫,蒙佛加被,上輩往生,得無生忍,又何足異」,何足異是沒有奇怪。確確實實,往生到極樂世界要發大心,心量要大,起心動念要想到別人;再擴大,想到社會、想到國家、想到這個地球,至少要想到地球。地球再擴充,無量無邊的星球,這裡面所有一切眾生,不能說無,為什麼?依報跟正報是不相分離的,依正是一體,星球居住地方是依報,裡面必定有正報,我們看不到,空間維次不一樣。好像在一個電視畫面,頻道不一樣,幾十個頻道、幾百個頻道都在屏幕上,你按了它現出來;不按,它在,它不是不在,不是沒有,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法藏比丘以偈頌願」,他用偈頌。「首句」,第一句,「即是我建超世志。此正超世之處」,超越世間一切大眾之願,心量大。所以說,「安得守十方之常規,以論極樂之品位耶」,就不可以守十方的常規。佛說法,應機說法,機感不同,說法不一樣,活的,不是死的。所以在經教裡頭修了一段時期之後會發現到,佛經沒有意義,對大眾面前生無量義,什麼樣的根機給你說什麼樣的法,活的,它不是死的。有意思,有意思是死的。不能說錯,不能說這是有衝突,它沒有意思,對各種不同的根機,各個人得利益,什麼利益?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這目的,目的是一個,但是說法、學法都不一樣,活潑,所以不能守十方。我們是十方之一,我們這個地方的常規是釋迦牟尼佛定的,為哪些人?為初學的人、根利的人,根性差的人佛就降等了,就不用這個。這個法妙極了!極樂世界超逾十方,十方世界所不能及,這個大家知道。所以不能用佛對我們這一方所說的法,對這個經上所講的產生懷疑,那就錯了。有懷疑也放在一邊,最好把懷疑都丟掉,我就相信。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不是一切全明白了嗎?凡是障礙往生的,我們都要把它捨棄,這就對了。
像我們今天,佛法講的在這個世間,西方人講二十一世紀,這個世紀也是歷史上從來沒見過的混亂,沒見過的。這個世紀需要宗教團結。我們對宗教怎麼看法?宗教都是佛菩薩示現。在過去沒有交通工具,沒有資訊,在那個時代,諸佛菩薩應機說法,各個不同的族群,現各個不同的身,說各種不一樣的教。今天交通方便、資訊發達,應該所有的宗教合成一家。為什麼?一個神,眾神一體,宗教一家,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化解這個世間,從個人到國家各族群宗教,所有一切衝突化解,化解衝突,帶給這個世間永恆的盛世,和睦、幸福、快樂,真的叫人離苦得樂,這宗教教育圓滿。不能執著成見,我這裡說的跟你的不一樣。那是在那個環境,不是在今天的環境,在今天的環境就說一樣的了。我們要活學活用,真正得到宗教教育的利益。宗教教育,按中國文字的解釋,宗教是人類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這些年來,我們在世界上接觸宗教,把這個名稱講給大家聽,個個都滿意,我的宗教就是這個,個個都講。所以宗教可以團結,不難。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