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因为很多词汇都是第一次听说,也没见过定义。不过,我还是同意你的观点。抽象词汇的多少,决定思维能力的强弱。
我只想借此阐述一个我自己的观察,也就是汉字词汇本身的非抽象本质。我们都知道,常用汉字只有4-5千个,而仅用四五千个字,是远远不够现代社会对语言文字要求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能掌握的单字数目肯定比现代知识分子要多。清康熙字典里收录了大约四万多个汉字。可见当时使用的汉字远比现在多。那么现代中国人是如何应付语言词汇的需求的呢? 组词,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汉语词汇。这些词汇多是由两个以上单字拼凑而成的。比如:快速,光亮,坚硬,肮脏,国家,人民,革命,机器人,社会,主义,世界,干部,。。。
现代中国人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汉语词汇的社会需求。但这产生了几个问题:
1. 汉字是比较好的抽象概念的载体,而多字词不是。比如:好,坏,强,弱,快,慢,大,小,阴,暗,。。。。,这些都是很好的抽象概念的载体。但诸如:好人,坏蛋,强国,弱势,快餐,慢节奏,大街,小巷,阴险,暗箱,。。。 为什么会如此呢?我的解释是这样的: 假如一个汉字作为概念的载体,具有N个自由度;那么两个汉字组成的词汇的自由度就会降低到二个,因为当一个汉字修饰另一个汉字的时候,它也同时限制了它的概念空间中的自由度。比如: “打”,这个字,可以任意发挥出诸如: 打电话,打人,打架,打听,打探,打水,打饭,打烊,打猎,打的,打光,。。。,这里的“打”的语义是不确定的,是非常自由的。但一旦加上里一个汉字,比如上面的那些,“打人”的打,其意思就不再是“打饭”的打了。也就是它的语义被限定了。所以,多字词是个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那么汉语中的抽象成分,随着多字的增加,只会降低。
2. 很多人以为语义组合的多字词,更容易记忆。其实这是不对的。人类使用语音语言的历史很长,早就在人脑中形成了对语音语义组合的记忆能力。通过语音来作为语义的载体,远比语义组合要容易记忆。这点非常违背我们中国人的感观和直觉,但它是基于科学的事实。也许,从视觉阅读的角度,多字词有字面含义,比较容易被理解(尽管它是以望文生义和误导为代价的)。此外,汉语单字数量少,这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但是,如果从口语表达来说,语音语义编码而成的独立单字,远比语义组合的多字词来的容易记忆,也更容易输出。
以前汉字秀才们为了记住读过的书,都要大清早的起来,大声朗诵,这就是企图通过对语音语义记忆来强化自己的阅读记忆。那么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不善于口语表达,因为他们的阅读几乎都是语义组合的词汇,而不是语音语义编码的独立单字。
那么从你的结论:“文化的文明程度,取决于语言的高级程度。语言的高级程度,又取决于语言 中“创造性的抽象”概念使用的多少。” 那么我们就可以将中华文化落后的原因归于:因为使用汉字,而造成的汉语词汇中具有创造性的抽象感念太少而导致的民族文化发展落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