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e和中军:
我们沿这一线已经走得有点远,继续向前走,没有辅助,无枝可依,就踏空了。孔子所欲教的是道德。需要回到基础再重走到这里,才能进一步。这个基础就是老庄的道和德具体之所指(1)。道德从老庄的道和德能够转为儒家的社会人伦道德(2)。这两种道德即联系又枉则直,节点在于孔子的仁(3)。社会道德只有在多人的情形下成立,而老庄的道德是独立而遗世的,即在“我”。孔子身上表现出这两种,所以儒家即有克己,又有随心所欲不逾矩。但孔子和其后的真传孟子,都是立足于“我“。也就是说社会道德从自律而非他律而生,不能从外来,即不能外立其德。(4)老庄讲虚静;孔子讲学为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孟子讲不动心,三者即使不能说是一个境界的不同描述,也可以认为是同一趋向。仁者心动就不可能得到真知,心与物纠缠了(5)。孔子的教学因此至少一个方面是解开纠缠,使人认识或达于”我“,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有”我“就使得道德能够有所立足,常变即无道德可言。得了孔子之教,子贡仍然是子贡,而不是成为一子路。但孔子对中人以下,亦无可奈何。以上12345只散见于文献,凌乱而不可引,这里面头绪极多,有待建立和慢慢整理。但有人一下就可以跳到5,那么前面的都是累赘了。
照例再抄一段书,算是个小结:”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者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庄子·天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