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e和中軍:
我們沿這一線已經走得有點遠,繼續向前走,沒有輔助,無枝可依,就踏空了。孔子所欲教的是道德。需要回到基礎再重走到這裡,才能進一步。這個基礎就是老莊的道和德具體之所指(1)。道德從老莊的道和德能夠轉為儒家的社會人倫道德(2)。這兩種道德即聯繫又枉則直,節點在於孔子的仁(3)。社會道德只有在多人的情形下成立,而老莊的道德是獨立而遺世的,即在“我”。孔子身上表現出這兩種,所以儒家即有克己,又有隨心所欲不逾矩。但孔子和其後的真傳孟子,都是立足於“我“。也就是說社會道德從自律而非他律而生,不能從外來,即不能外立其德。(4)老莊講虛靜;孔子講學為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孟子講不動心,三者即使不能說是一個境界的不同描述,也可以認為是同一趨向。仁者心動就不可能得到真知,心與物糾纏了(5)。孔子的教學因此至少一個方面是解開糾纏,使人認識或達於”我“,如: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有”我“就使得道德能夠有所立足,常變即無道德可言。得了孔子之教,子貢仍然是子貢,而不是成為一子路。但孔子對中人以下,亦無可奈何。以上12345隻散見於文獻,凌亂而不可引,這裡面頭緒極多,有待建立和慢慢整理。但有人一下就可以跳到5,那麼前面的都是累贅了。
照例再抄一段書,算是個小結:”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聖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者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莊子·天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