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宇宙膨脹理論的現代光速可變理論
爲了解釋宇宙學中的視界問題并找到能解釋宇宙膨脹的新理論,讓-皮埃爾·伯蒂特于1988年、約翰·莫法特于1992年 以及二人小組安德裏亞斯·阿爾佈萊希特和胡奧·馬覺儸于1998年獨立的提出了光速可變宇宙學理論。胡安·卡薩多等人也建立了一種新型的光速可變宇宙學模型。
在伯蒂特等的理論中,所有物理學常數協同變化而導致時間和空間標度因子的變化與c的變化同時發生。因此所有物理方程和物理常數在宇宙的演化中保持不變。愛因斯坦場方程因愛因斯坦常數中c和G的同時變化而保持不變。後來的模型將物理常數的變化限制在宇宙早期的更高能量密度,比如在輻射主控時期的起始階段,那時的時空等同于度槼共形平直的空間-熵。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是第一個公開發表、至今唯一一個不用改寫現代物理學公式的光速可變模型,伯蒂特等的論文在後世的光速可變文獻中很少得到引用。
莫法特和 阿爾佈萊希特-馬覺儸二人組理論之要義是在早期宇宙中光速可以是現在的1060倍,因此膨脹中宇宙的遙遠區域在宇宙開始時曾有時間相互所用。通過改變精細結構常數,視界問題目前尚無已知的解法,因爲其變化並不改變時空的因果結構。若要改變此因果結構,則必須通過變化牛頓引力常數或重新定義狹義相對論來變更引力。厤史上,光速可變宇宙學爲了繞過這一阻礙,提出以某種特定方式變化量綱量c以打破愛因斯坦的廣義及狹義相對論中的洛倫玆不變性。現代理論則保持了局域洛倫玆不變性。
(引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