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跟帖
learn some Budda
送交者: hare 2016月04月08日09:55:3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回  答: 你的這個一團漆黑,其實就是虛空。pifu01 於 2016-04-08 08:43:42
概論編輯

梵文中,Madhyamaka,是形容詞madhya(中、中間)加上最高級詞尾ma,所形成的單字,意思是最中,或至中。龍樹在《中觀論》中,以至中(Madhyamaka)來形容釋迦牟尼所說的中道,遠離生滅、斷常、一異、來出等二邊,又稱八不中道。以觀察中道,作為修持禪定與智慧的方法,即是中觀。


觀,又譯為毗婆舍那,為觀察、思維之意。觀的本體為智慧,以般若慧觀察一切法,了解一切法皆是因緣生,皆是假名而成,皆是空。了解一切法無自性,了解世俗諦,因此遠離顛倒戲論,得知正確真實的因緣法,因此而得正見,證入勝義諦,即稱為中觀。由中觀而得致涅槃。


中觀思想根源於初期大乘時期流通的《般若經》,龍樹撰寫了《中觀論》來闡述正確的中觀思想與修持方法,提出二十四觀,以此來評破外道與小乘部派等其他學派的理論,在大乘佛教中極受重視。中觀的修行者,通常也會以此二十四觀為主題來進行觀想。


後世許多學派繼承龍樹的想法,並加以開展。最著名的三大學派,包括中觀派、瑜伽行唯識學派與如來藏學派,都提出自己的見解,形成大乘佛教重要的討論課題之一。






中觀宗教學解釋 佛教名稱


編輯






中觀簡介




佛教的一切義理都在中觀義中,中觀義理是佛教的綱領。


以下文字,可謂概括了佛法意思的大概: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 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而其根據,在於: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 一切則不成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也就是緣起法。






中觀發展




中觀,大乘佛學的兩大基本潮流之一。其創立人為大乘佛教思想家龍樹。龍樹哲學

大乘佛教大乘佛教

的中心論題是“空”。空在原始佛教中就有流露。但龍樹賦予它中道的含義。所謂中道介於有與非有的斷定之間。龍樹並未肯定存在與非存在兩極端,而僅僅是承認因果關係又拒絕因或果本身會有自性。龍樹提出“八不”命題即以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來表述作為他以中道和空論為基礎的緣起學說。龍樹的中道觀旨在否定事物本性是有或非有的見地,在堅持佛教作為宗教解脫之道的前提下,龍樹宣稱涅盤與世間無差異,既體現了菩薩道的理想,又反映了大乘佛教對世俗政治的關心 。中觀派在龍樹之後350年左右分裂為應成中觀與自續中觀兩派。前者主張中觀立場應該是以歸謬法來顯示敵論者的錯誤,後者續中觀一派以清辨(500~550)為代表,聲稱中觀哲學應該構造自己的論題,具有自己的認識方法。龍樹之後,中觀學說被提婆、寂天、蓮花戒等繼承和發展。在9世紀之後中觀學說被密教吸收,教理自身密教化的同時又為密教的神秘象徵儀軌提供了哲學說明。






中觀龍樹菩薩的中觀




龍樹菩薩的《中論》是以離於生滅、斷常等的如來藏中道空性為本,以破斥離開如來藏而主張緣起無自性空之蘊處界有﹝意識﹞為空、為不生不滅之法者。在《中論》中,因蘊處界法之無常、生滅性,故蘊處界的緣起性空必墮兩邊決無中道之理。例如;龍樹菩薩在〈觀四諦品〉中:“若我是五陰,我即為生滅,若我異五陰,則非五陰相。”意即我是五陰與我異五陰皆有過失,故如來藏我(常、樂、我、淨的真我)與五陰非一非異。在〈觀四諦品〉中又以觀四聖諦法,破斥緣起性空之過失。此品開始以“若一切皆空,無生亦無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意即離第八識如來藏[12],若一切皆空即成空無或斷滅空即有過失如; 無四聖諦、解脫果、三寶、因果、罪福等。因此一切法依如來藏而有生滅故說非空。此品再以“若一切不空,則無有生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意即離第八識如來藏,若一切不空(實有常住)亦有過失如; 無有生滅,沒有無常、也就沒有四聖諦、解脫果、三寶、因果、罪福等。因此一切法無不依本因如來藏有生滅故說非不空。故觀一切法依如來藏而具非空非不空的中道性即是中觀。及“諸法實相中,無我非無我。諸法實相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靜如涅槃。一切實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皆是《中論》闡示中道的例子。此中諸法實相即是如來藏──勝義諦,如來藏不與五蘊十八界相應,正如《心經》所述的“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故第八識實相心的境界即是涅槃的境界,無五蘊十八界的心行故。永不落兩邊。《解深密經》佛開示說勝義諦是超過尋思﹝意識覺觀﹞的[13]即表示此意。實相無相,正如《金剛經》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實相如來藏無言語相,從不說法。說法的是五蘊身。契合《解深密經》“勝義諦是離言性的”與《金剛經》的“...如來有所說法耶?”故第八識實相心心行處滅、言語道斷。龍樹菩薩的中觀就是以此如來藏實相為本的中觀,絕非以無常的五陰為本的緣起性空的中觀;五陰無常、生滅,緣起則有(生),緣滅則無(滅),故緣起法的中觀必墮有無(生滅)兩邊,何有中觀可言? 諸法實相,是唯證者乃知,親證了而且了知實相心如來藏,就具有般若智慧,就可以現觀如來藏的中道性。不是一般意識的尋思境界。一般的意識,分析、綜合、決斷、想像、猜測皆無法真實了知、現觀如來藏的中道性。總而言之,實相如來藏是不可思議。所以《法華經》佛說:“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14]。






中觀中觀派的理論基礎




中觀派發揮了大乘初期《大般若經》中空的思想。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們的認識甚至包括佛法在內都是一種相對的、依存的關係(因緣、緣會),一種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們本身沒有不變的實體或自性(無自性)。所謂“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在他們看來,只有排除了各種因緣關係,破除了執着名相的邊見,才能證悟最高的真理──空或中道。中觀派在破除人們執着空有的兩邊中提出了“八不”的學說。所謂八不,即不生不滅(從實體方面看)、不常不斷(從運動方面看)、不一不異(從空間方面看)、不來不去(從時間方面看)。在他們看來,生滅、常斷、來去、一異是一切存在的基本範疇,也是人們認識之所以成立的根據。如果否定了這四對範疇,否定了主觀認識和客觀世界,從而就顯示了空性真理。他們還提出兩種真理說(二諦)。認為在最高真理(真諦)空之外,還應承認相對真理(俗諦),對修持佛法的人應該說真諦,說空性真理,對覆蓋無明(無知)的凡夫,應該說俗諦,即承認世界和眾生的存在。中觀派還進一步認為,作為最高修持境界的涅盤和現實世界在本性上是沒有差別的,它們之間所以有差別,主要是由於人們無明的結果,如果消滅了無明,也就達到了涅盤,為此,他們規定了五十二行位的修行階段。繼龍樹、提婆之後,闡述中觀理論的有羅睺羅跋陀羅,在羅睺羅以後200年中的傳承關係很不清楚。






中觀中觀與般若




般若即是法界實相的智慧。法界實相就是如來藏又名第八識、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非心心、無住心、無心相心、不念心...等等。般若經中所觀行的標的就是就是如來藏,現觀如來藏的真如性後,即以不同的名稱如非心心、無住心、無心相心、不念心…等以彰顯其真如的特性。無住心如來藏他本無兩邊,故從來不墮於兩邊,不在有為法與無為法之中,依如來藏才有般若中道的觀行,而發起般若實相智慧。如來藏心體具常樂我淨(勝義有非世俗有)的我,又具有人我空(人無我)及法我空(法無我)的無我(勝義空性非世俗之緣起性空)。故如來藏心體雙具我與無我、空有無二之性,不墮斷常二邊之中道性。親證如來藏者即能現觀此心體的我與無我、空有無二之性,故能作對如來藏心體雙俱不落兩邊不離兩邊之中道觀。《心經》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亦是第八識如來藏心體恆所俱諸中道性的幾個例子,且皆可由證悟如來藏者如實現觀。《心經》中的“…色不異空(性),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空(性)中無色,無受想行識,…”,與阿含經中的“非我(常、樂、我、淨的如來藏我)、不異我、不相在”則是空性如來藏與五蘊非一非異的中觀例子。因親證如來藏是大乘法的開悟般若者,故能以如來藏心體的中道性為本而作觀行。是故般若必是中觀的前提。未親證如來藏而否定如來藏者即無般若,其所言之中觀必非真正大乘法中的中觀,非依如來藏為本故。






中觀中觀與唯識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三界萬法皆因八識心王而有。然唯第八識如來藏具: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體性,故為萬法的本源。有生滅即非常住法,非萬法之本因。因此唯有函蓋無生滅的如來藏與有生滅的七轉識,如是具足八識心王的無生滅與生滅時,方有可觀中道的三界萬法,亦可現觀如來藏雙具可變異的識種與永無變異的心體,雙具不墮兩邊亦不離兩邊的中觀性。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污....。”意即第八識如來藏心體雖自性清淨,但卻含藏着無明、業種、與前七識染污的種子,致使眾生流轉生死、煩惱不斷。《心經》中的“不垢不淨”即是此意。證悟如來藏者,即能現觀其如來藏所藏種子的變異,而如來藏心體卻永不變異,即有非有變異非無變異的中道觀。也因如來藏心體俱有本來性、如如性、真實性、平等性、清淨性、涅槃性、能藏性、中道性、不可壞性…等等,故能執藏一切業種與識種。所以有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的不斷運作,而能成就因果律,亦使大乘修行者的修行不會唐捐其功,修證一切種智,成就佛菩提果。






中觀中觀與證悟




中觀的修行次第,是先證悟如來藏,再依證悟如來藏的般若慧,現觀如來藏的自住境界(即涅槃也),即可印證龍樹菩薩的八不中道。若無般若慧而觀察四聖諦中的集諦與十二因緣,亦不知十二因緣的前題即是十因緣法,而十因緣法中的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識即是佛所說的阿賴耶識(亦稱為如來藏、第八識、心、非心心…本際(阿含經中))。若無此本際,緣起法即成斷滅空。一切皆空的世俗諦,決無中觀可言,因已落於空之一邊,已無非空非不空之中道故。故知中觀必以證悟本際如來藏方可為之。


唯有證悟第八識如來藏者乃能現觀如來藏本無兩邊的中道性以及他與一切萬法非一非異、非空非不空……等諸中道性。能做此觀行而親證中道義者皆因證悟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故。正如六祖證悟如來藏即能現觀“何期自性(如來藏)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中之如來藏不生不滅的中道性。未證悟如來藏者,只能依現象界做觀行,現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等的一切現象皆是緣起性空,皆是藉緣而生是暫有、生滅、無常、壞空……等故。因未證悟不生不滅的空性如來藏,緣起法不以不生不滅的如來藏為前提卻以五蘊有為前提,而五蘊並無自在的自體和自性,五蘊有只是暫有、非常住、無中道性,有生、老、病、死等變異故。以錯誤的前提的緣起法,如何有真實的中觀可言?如何能被龍樹菩薩稱之為“諸說中第一”?換言之,因緣集則有因緣滅則無的本身就已是生滅法,有生滅即非中道。再依生滅的緣起法而觀生滅的蘊處界,以及藉生滅的蘊處界為緣所生之一切法,必墮於成、住、壞、空的一邊,決無真實的中觀可言。執事之故,唯有證悟如來藏者,方有中觀可行。未證悟者所做之中觀必非中觀。意即證悟如來藏是行中觀的前提。沒有證悟如來藏,就沒有中道可以觀行。也就是說中觀的立論是依證悟第八識如來藏心而有!證悟者找到自己的如來藏心後,意識覺知心現前觀察第八識如來藏心,可以印證佛陀在《心經》、《般若經》中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等開示,就是在闡述第八識如來藏心的體性。意識覺知心現前觀察如來藏心,於一切境界中從不動心,本來就是住於中道的境界中,如如不動而自在,也就是《心經》開頭的“觀自在”。因為此心體真實又能出生萬法遍造一切趣生,且同時具有空與有之性,常與無常之性,生死與涅槃之性……等,含攝兩邊而又不落於兩邊,才能使證悟者現前觀察他不落兩邊之中道性,而稱為中觀。所以意識覺知心也開始學習第八識如來藏心的體性而安住﹝修行﹞,也就是轉依第八識如來藏心的中道性,於是煩惱漸漸淡薄,如是才是真正的證得中道,也才有真實的中觀。如果所悟的心體非第八識如來藏心,而是意識覺知心所觀想(憑空想像)出來的,那麼就無法有真實的中觀可說,因為意識是因緣所生之法。因緣生必因緣滅,故必是生滅無常之法,又意識為五蘊之識蘊所攝,是依於無常的五蘊而存在的虛妄之法,所以意識無法成為含攝二法而又不落於一邊之中道法體。






中觀中道之觀行




中道之觀行,簡稱為中觀。中道講的就是如來藏的中道性,因如來藏是唯一俱諸中道性故。依如來藏的中道性才有所謂中道之觀行,所以如來藏是中道觀行的本體。中道的觀行:如果落入不垢的一邊就非中觀,落入不淨的一邊也非中觀,同時落入兩邊的也非中觀,必須是任何時候皆不落入兩邊的才是中觀。不管是落入兩邊的一邊,或是不落入兩邊的一邊而離開了此兩邊的一邊,皆非真正的中觀。易言之,只要有落即非中觀。不落入兩邊,非未悟者以意識思惟能知之,未親證如來藏的中道性故。更非自認已離兩邊就真的已離兩邊的。中道絕非以意識為本的中道,意識是生滅,落於生滅即非不生不滅之常住法故。以意識思惟想像而能實證中道,絕無是事。 唯證悟如來藏者,能現觀如來藏的中道性,並現觀一切法與如來藏永遠非一非異。能做此觀行而親證中道,方是真正中道的觀行。






中觀中觀與大乘別教




教外別傳的法門即是別教,教外別傳始於《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中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這是禪宗史上的第一則公案。達摩祖師東渡將此法門東傳,傳至六祖惠能,把世尊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發展為直指人心、當下徹悟,有別於研經習教的漸修,從而形成中土所謂的禪宗,禪宗的目標就是參究第八識如來藏,以心印心。親證如來藏心即是開悟明心。禪宗公案里的本地風光、祖師西來意、莫邪劍…指的就是如來藏心。禪宗因親證如來藏,能使悟後的意識心生起實相智慧亦名般若智慧,讓開悟明心者能現前領受如來藏的性用,例如:中道性、本來性、自在性、清淨性、涅槃性、真實性、如如性、平等性、不可壞性、無我性...等等。依如來藏的中道性,而發起對實相法以及以如來藏為本而生萬法之中道觀行。證悟者親自領受及現觀自心第八識如來藏所生起之智慧稱為中道智慧,唯大乘別教獨有不共二乘。






中觀中觀與瑜伽




佛教中瑜伽之意即是相應,窺基大師所著的《成唯識論述記》中有五種的瑜伽:與境、行、理、果、機相應。


《大般涅槃經》十二因緣智凡有四種。下智觀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者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者得佛菩提。意即下智觀十二因緣各個皆無常、生、滅。不見真如佛性,得聲聞菩提。中智觀十二因緣法,因“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將滅止生。不見真如佛性,得緣覺菩提。上智則探究十二因緣各個的本因如來藏;例如:因有如來藏才有無名、識、行…等。入佛菩薩道,親證如來藏住七住位,十住位雖眼見佛性,然沒有究竟,得菩薩菩提。上上智眼見佛性並究竟了了分明,故得佛菩提。聲聞、緣覺者雖有相應的菩提果可得。然因未親證第八識空性如來藏、無般若慧,故無相應的中觀可言。大乘七住位後的行者因已親證空性如來藏,不僅有相應的菩薩菩提果可得,並有相應的中道可以現觀。






中觀天台宗與中觀




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中,將龍樹《中論》歸納為“空、假、中”三諦,提出一心三觀,作為修行方法,而終歸於圓頓止觀。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中軍:思維創新的哲學理解(上)
2015: 上萬公務員欲跳槽
2013: 從歐氏幾何中醫理論到H7N9
2013: 我的想法與地球的不同。
2012: 舊中國真的是“一窮二白”嗎?(組圖)
2012: 毛澤東是中國現代科技的奠基人
2011: 申時行:傻zi,再 不說,我快叫不出你
2011: 回遊的海歸:牛氣沖天的俄羅斯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