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文章中兩個靈魂之問:
* “加法、乘法有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為何減法、除法沒有律?” ,
* “在數的概念的擴充和分類教學中,重點、要點、難點各在哪裡?”,
如果不為了標準化考試或輔導別人參加標準化考試,這類問題有何意義?能幫助邏輯或批判思維嗎?如果照期望的標準答案死記硬背去闡述為什麼減法除法沒有“律”,反而與批判思維背道而馳。稍微思考一下就能總結出減法和除法的規律,比如減法的交換律(a-b-c = a-c-b),結合律(a-b-c = a-(b+c) = (a-b) - c = (a - c) - b),除法的分配律((a+b)/c = a/c + b/c, 甚至 c/(a+b) = 1/(a/c + b/c),甚至還能滿足一些超越加法乘法的規律(比如倒置律 a/b = 1/(b/a) = (1/b)/(1/a),公倍律a/b + c/d = (a*d+c*b)/(a*d))。如果誰認為減法除法沒有“律”,只能說明被拿來作為教條的那本標準化考試複習資料里沒有明確羅列這些“律”而已。
另外,“文科”要遠遠不止“語文”,“英語”,就好比“理科”遠遠多於“算數” 。就算最經典的人文教育中的“文科”來說,比如古羅馬史,其邏輯思維批判思維的訓練和要求絕不比亞於理科(建議讀一遍MARY BEARD的《SPQR》再說文科生的邏輯如何如何“愚蠢”)。相對於理科生,文科生反而要面對更多難於清晰界定或嚴格敘述的問題,從而更需要警惕“偷換概念”等等邏輯FALACY。反之,一個問題如果已經被符號化,公式化,那麼其邏輯線條反而相對清晰簡單,甚至於機械教條,反而降低了邏輯的複雜性和思辨性。這就是為什麼會有標準化的數學考試(比如SAT,GRE)高分,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卻低能,這種普遍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