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你對當時的軍隊還不是一般的不了解。你對軍隊的理解好像是基於對美軍體制的理解(高待遇、僅打仗)。那時的中國軍隊實際上履行着備戰和生產的雙重職責,有關生產方面的情況大致如下:
小規模的生產活動:各個連隊都養豬種菜,我所在的連隊養豬多達一百多頭!本人親自修過豬圈。在本人參加唐山抗震救災時期,連長下令每天殺一頭豬,以改善生活,保證大家的體力。這在當時真是一種奢侈。
中規模的生產活動:許多師團以上的部隊都有自己的農場、礦山、養殖場。有的地方部隊農場連綿不斷,我曾親眼看到過海軍農場內穿着海魂衫帶着飄帶帽在水田裡插秧的“水兵”奇觀。
大規模的生產活動:一、規模龐大的西北、東北、雲南生產建設兵團眾所周知,就不多說了。二、中國“創造性”把本用於戰時鐵路運輸保障的小規模鐵道兵部隊發展成為用於平時全國鐵路建設的幾十萬人的大規模鐵道兵部隊。他們拿着六元一個月的超低工資,在最簡陋的生活條件下,在不可想象的惡劣環境中,完成了全國許多重要的鐵路大動脈的建設(最著名的有成昆線、襄渝線)。由於實行軍隊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鐵道兵用最少的花費(Cost),創造了遠高於地方鐵路民工的生產率。今天當你坐火車在叢山峻岭中穿行時,別忘了那些永遠長眠在路基旁的無數士兵白骨。三、由於同樣的好處,正是你所說的周恩來“創造性地”的提議成立了一支空前絕後、舉世無雙的部隊:基建工程兵。這支幾十萬人的部隊完全與戰備無關而只從事國家的大型民用基本建設,包括大型礦山、工廠、機場、水利等工程。這支部隊在解散前最後的一個輝煌業績就是把深圳從一個小鎮建設成了一個初具規模的特大城市!四、其他所有的海陸空部隊都不同程度的在進行着各種形式的生產活動,就不一一列舉了。當然,這支生產任務很重的部隊的代價就是七九年反擊戰時在軍事技術的捉襟見肘。
我的老弟,看了這些,你難道不覺得這樣的部隊不是越多越好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