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我利用睡前的時間,跟父母一起詳盡地討論了可談的話題:
———中美兩國有不少值得回憶的史實。
———中美兩國人民過去就存在着友誼,將來更需要友誼。
———美國人搞現代化有不少經驗,中國正需要行之有效的經驗。
這一下,我真正理清了自己的思路,知道該跟這位友好的美國律師談些什麼了。
(引自《哈佛女孩劉亦婷》增訂本 第325頁)
看完劉家這段頗為自豪的談話,我不禁唏噓不已。說實話,連我這旁觀者都能感覺到
,用這段話來對付拉瑞這個對中國國情知之甚少的老頭兒,肯定會有極大的殺傷力。
而劉亦婷那幾個單純的對手,在中美關係這個話題框架下,估計只能想到《望廈條約
》,想到八國聯軍,想到辛丑條約,想到司徒雷登,想到抗美援朝……
對於自己的表現,劉亦婷也不無得意,她喜滋滋地追憶了那次與拉瑞面談的經歷:
後來,拉瑞告訴我,他那天面談的第一個印象,就是覺得我很特別,馬上引起了他的
注意。
(引自《哈佛女孩劉亦婷》增訂本 第328頁)
我想,哪怕劉亦婷的四個競爭對手本領再強,也只能自認倒霉,甘拜下風了,因為他
們的競爭對手實力更為強大。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在劉亦婷及其父母的聯手
出招下,搞定拉瑞這老頭兒並非難事。
當然,對這個事情,我們還可以從另外的角度加以考慮,那就是父母和孩子聯手準備
台詞應對面試,這是否有不公平競爭的嫌疑呢?是否有“作弊”的嫌疑呢?這樣的面試能
反映出面試者真實的水平嗎?劉亦婷敢不敢告訴拉瑞,她面試時所說的話是前一天晚上一
家人“ 密謀”的結果呢?我相信她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否則她根本不會得到這個美國
老頭兒的賞識。
為什麼這段上不了台面的面試經歷,劉亦婷的家長還頗為自豪地當作經驗之談在大庭
廣眾之前津津樂道呢?我覺得原因不難推測,是社會上廣為瀰漫的應試思維使得不擇手段
對付考試成了一件光彩的事情。不管你採取了怎樣的手段,只要拿到了高分,只要通過了
考試, 那麼,你就是讓人羨慕的成功者。
故事還沒有終結,好戲還在後頭。
劉亦婷終於如願來到美國進行訪問,而且還在拉瑞的安排下,應邀參加了一個電視訪
談節目。其間,有一個片斷異常的精彩。
訪談快結束的時候,主持人向我們提出了同一個問題,將來計劃幹什麼?是否想到美
國上大學?
我的同伴們都說將來希望能到美國上大學。
當主持人問到我的時候,我平靜地回答:“我不準備到美國上大學。因為我認為一個
人應該先學好自己國家的文化,然後再去學習其他國家的文化……我計劃將來搞經濟工作
。不過,我想做經濟工作並不是因為自己想掙很多錢,而是因為我的祖國還有很多人需要
幫助, 比如說,在貧困地區還有很多孩子因為沒有錢而不能上學,我希望自己將來有能
力幫助他們。”
……
當時我還不知道,泰勒先生的大女兒瑞切爾,在電視機前被我的回答感動得流下了熱
淚。我回到她家的時候,她激動得擁抱着我說:“中國青年太了不起了!在我們這兒的孩
子們只知道吃巧克力冰淇淋的年齡,你們卻在思考自己國家的問題,思考自己對人類的責
任…… ”
對這次訪談成功最感到興奮的,大概還是拉瑞。C-SPAN的主持人剛說“再見”,拉瑞
就在直播間外站起來大聲歡呼着:“太棒了!太棒了!我為我的選擇感到驕傲!”拉瑞不
僅為他選擇的中國中學生而驕傲,更為他選擇了中美人民友好的事業而自豪。
(引自《哈佛女孩劉亦婷》增訂本 第335頁)
說實話,這段話充分證明那位專家的分析沒錯,中美文化的差異實在是太大了。美國
人對於劉亦婷說的這段豪言壯語實在是缺乏“免疫力”。所以他們的反應也大大出乎我們
的意料。
對於美國人“感動得流下了熱淚”的反應,我真的不知道是應該喜還是應該憂。
我記起王小波《關於崇高》一文中的一段話,他說:
在70年代,人們說,大公無私就是崇高之所在。為公前進一步死,強過了為私後退半
步生。這是不講道理的:我們都死了,誰來幹活呢?在煽情的倫理流行之時,人所共知的
虛偽無所不在;因為照那些高調去生活,不是累死就是餓死———高調加虛偽才能構成一
種可 行的生活方式。從歷史上我們知道,宋明理學是一種高調。理學越興盛,人也越虛
偽。從親身經歷中我們知道,70年代的調門最高。知青為了上大學、回城,什麼事都干出
來了。有種虛偽是不該受譴責的,因為這是為了能活着。
今天的國人已經對那種煽情的高調有些陌生了,媒體在做宣傳的過程中也會儘量避免
唱高調,而是強調“潤物細無聲”。我在CCTV《實話實說》欄目做過策劃,一遇到嘉賓唱
高調的情況,崔永元就立刻皺起眉頭,他始終強調《實話實說》要說實話,不要說假話、
空 話、套話,否則的話,這個節目早就沒有觀眾捧場了。而近兩年CCTV推出的“感動中
國”人物評選,也是這種“潤物細無聲”思路的體現。他們根本不說這些人是“中國十大
無私奉獻的模範”,也沒有號召大家向這些“先進人物”學習,而是告訴我們,這些人讓
我們“ 感動”……而由這種方式呈現出來的人物對我們心靈的撞擊是遠遠超過“樹模範
”、“唱高調”的。
可是,美國人並沒有我們如此複雜的心路歷程,更沒有我們過去那種全民“假”、“
大”、“空”的慘痛經歷,所以,他們對這樣的腔調不僅不會覺得反感,相反會感到異常
激動。我們再來看看拉瑞的表現吧,看看他那發自內心的高興樣:
C-SPAN的主持人剛說“再見”,拉瑞就在直播間外站起來大聲歡呼着:“太棒了!太
棒了!我為我的選擇感到驕傲!”
如今,六七年時間過去了,劉亦婷已經從哈佛畢業並走上了工作崗位。我們不妨再來
回顧一下她當年說的那段豪言壯語:
我計劃將來搞經濟工作。不過,我想做經濟工作並不是因為自己想掙很多錢,而是因
為我的祖國還有很多人需要幫助,比如說,在貧困地區還有很多孩子因為沒有錢而不能上
學,我希望自己將來有能力幫助他們。”
我們在《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這本書中了解到,劉亦婷的確從事了經濟工
作,工作單位是美國的一家諮詢公司。這時,我特別想知道的是,劉亦婷為什麼沒有選擇
到中國去幫助那裡的窮人,而是選擇了美國的這家諮詢公司,難道她進這家公司不是為了
錢?難 道她進入這家公司是曲線救國,間接地幫助中國的窮人?
可是,一個沒說過什麼豪言壯語的哈佛學生錢向民卻用她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幫助中
國的窮人也就是扶貧根本沒必要進美國諮詢公司進行曲線救國,做法其實相當簡單。
2000年暑假,她帶着“中國小額信貸扶貧研究”的項目獎學金在雲南實習了一年。她
先在雲南師大學了3個月的中文,然後獨自深入窮鄉僻壤,吃住在一戶最窮的村民家裡,
和當地人建立了真摯的友誼。2003年初,錢向民已成為一個國際扶貧組織中國分部的負
責人,正在開展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扶貧的工作。
(引自《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 第22頁 )
這個哈佛女孩把自己當成了這個貧窮家中的一員。每天她幫着阿姨和奶奶做家務,和
阿姨一起去趕集。她深深感受到李叔叔一家人對她真摯的感情,家裡那麼困難,還特意給
她買了一床新被子。臨走的時候,她悄悄去了趟鄉里的學校,把叔叔家兩個孩子的學費交
上了。 她記得叔叔對她說過,他最大的心願就是讓孩子們能讀上書!
(引自《回國尋根的哈佛女孩》2003年4月30日《深圳晚報》)
對比一下這兩個哈佛女孩,我覺得能給讀者帶來許多啟發。我不知道拉瑞是不是還能
記起劉亦婷幾年前說的那些豪言壯語……
我們再來看看劉亦婷讀哈佛之後所說的一段話:
記者採訪時問婷兒:“你說過上哈佛離成功還差得遠呢,那你心目中的成功又是怎樣
的呢?”
說實話,婷兒和我們都沒想過這個問題,因為它不符合我們家的思考習慣。我們家的
習慣是:近期目標要實,實到每一步怎麼走,以確保完成任務;遠期目標要虛,虛到只剩
個大方向,以容納各種變數。記者問的顯然是婷兒不去多想的遠期目標,我們也猜不到她
會怎麼 回答。
當時,婷兒認真想了想才說:“成功並不是一個人獲得的名利可以定義的,我心目中
的成功就是造福全人類,如果不行就造福自己的國家,再不行那就造福自己的家庭吧。”
呵呵,這就是婷兒心目中的成功,真高興她有如此豁達的人生觀———既志存高遠,又不
鑽牛角 尖!不論以後順與不順、成就如何,只要盡力而為了,就可以問心無愧。這也是
我們對女兒的真心期盼。
(引自《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 第67頁)
對這段話,一位網友認為是唱高調,對此表示非常反感,他說:
在我看來,沒有比這種說法再虛偽的了。劉可曾真心想過人生的含義?她可曾對每一
個生命個體, 她的同學、朋友、親人產生過發自內心的愛與尊重?她可曾產生過對他人
的強烈感情和責任感?記得我在她這個年紀,早拋棄了以為國家作貢獻為人生目標的想法
。因為我體會到了生命的玄妙與不可思議,我有對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之心。我更認真想過
什麼是國家,什麼是“ 全人類的幸福”。我想人生在世,能愛父母,孝敬父母;愛伴侶
,關心他,保護他,與他攜手共度人生;能對朋友問心無愧,在外不趨炎附勢,在內有自
己真心的信仰,能真正享受人生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在我的信仰中,對親人的愛,責任與
付出,是成功的首要標誌,而世 人的所謂為人類、為國家多少與個人功利心有關。劉對
於成功的順序的定義讓我更加肯定了她父母教育的誤區。
(引自新浪網讀書頻道)
對於這位網友的言論,我倒未必完全同意。我覺得一個人抱定“為人類”、“為國家
”這樣的信念是無可厚非的。只是我反感那種唱高調的“為人類”、“為國家”,德謨克
利特說過,“應該熱心地致力於遵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夸美紐斯也說過,“
德行的 實現是經由行為,而不是經由語言和文字。”可眼下我們的社會中,空談道德的
人在我們周圍有太多太多,很多人白天還在講“為人民服務”,“當人民的公僕”、“無
私奉獻”,晚上就已經因為貪污腐敗鋃鐺入獄。
所以,這樣的例子多了,我們就有了足夠的警惕之心,我們的思考方式也逐漸成熟。
美國實業家亨利·福特說過,“你不能靠你聲稱你將要去做的事情來建立聲譽。”這句話
與我們的古訓“行勝於言”有異曲同工之妙。誰說了什麼大家是不大關心的,關鍵是看這
人做了 什麼沒有。我們還是看看一位很早就立志造福全人類的偉人是如何做的:
這個人在中學時代的作文中,即透露出他要成為一位為人類服務並獻身的偉人的志向
。
在此後的一生中,他沒有食言。在大學畢業並獲得了博士學位之後,他曾希望去做一
位哲學教師,可是命運沒有安排他去成為又一位學院派的哲學家,而是在政治當局的阻止
下逼迫他走向了社會。在這期間還曾有人幫助他進入普魯士政府的官場,去做一個坐辦公
室的行 政官員,但他毅然拒絕了走這條可能使他在後半生過得輕鬆而閒適的平庸之路。
這次拒絕,決定了他此後一生的路,使他逐步走上了批判社會,並從而力圖改造社會的社
會思想家和社會革命家的不歸之路。這個人就是馬克思。
好了,下面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拉瑞為什麼會推薦劉亦婷?
我想,拉瑞推薦劉亦婷,一方面原因可能是非理性的。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文化差
異的問題,比如,當劉亦婷滿臉真誠地說出“我的理想是為了人類的幸福做出自己的貢獻
”,“我做經濟工作不是為了掙很多錢”時,拉瑞先生便激動得大聲歡呼:“太棒了!太
棒了! 我為我的選擇感到驕傲!”
蜀中無大將 亦婷當先鋒
哈佛有句名言:哈佛的學生在哈佛學到的知識80%來自於他們的同學。除了哈佛,美國很
多大學都推崇多元化。他們希望通過多元化的學生構成,促成同學間互相學習,開闊視界
。關於多元化,哈佛前校長陸登庭講過這樣一段話:“哈佛很重視學生的多元化,因此在
錄取 時也會考慮到學生背景的多元性,比如他們是來自美國、非洲國家或中國等,哈佛
希望學生能夠從他們的同學身上學習不同的文化。正是這種地域的多元化,為哈佛的學生
培養提供了不同的經驗。而且這些學生吃、住均在學校,相互間有一個較深的接觸機會,
實際上也是一 [Blocked Ads]
個學習的過程。正是這種措施,吸引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來到哈佛學習。”
正是在多元化的辦學思路下,哈佛等大學每年都會給中國內地一定的獎學金名額,以
鼓勵內地的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雖然給本科生的獎學金名額少之又少,但基本能夠保證
每年給一到兩個。根據最近幾年的情況,一些美國名校在中國內地每年給高中生發放獎學
金的數 目如下:
Harvard(哈佛):1-2個
Princeton(普林斯頓): 1-2個
Yale(耶魯):8個
Dartmouth(達特茅茨):1-2個
Duke(杜克):4個
Cornell(康奈爾):1個
Columbia(哥倫比亞):1-2個
(數據來源:www.cuus.org)
所以說,跟劉亦婷競爭的絕非那些“早就在摩拳擦掌的美國優秀中學生”,而是多數
還處在懵懂無知狀態下的中國內地的中學生。說他們懵懂無知是因為,1998年的時候,國
內高中生到海外留學剛剛興起,但他們大多是自費就讀於英聯邦國家,拿獎學金到美國讀
書 這種事大家想都沒有想過。而劉亦婷卻在從事美中教育交流的拉瑞先生口中先於他人
了解到了這個至關重要的信息,並在拉瑞先生的指引下在高中時便走上了留學之路。這正
是劉亦婷的機遇或者說運氣所在,劉亦婷要做的,就是要把這個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抓住。
不過劉亦婷的家長似乎“不知道”這個事實,在《哈佛女孩劉亦婷》這本書中,劉亦
婷的家長不無自豪地寫道:“拉瑞只推薦婷兒申請名牌大學,而名牌大學即使在美國,也
是供不應求的。競爭的主要對手將是那些早就在摩拳擦掌的美國優秀中學生。”
既然劉亦婷僅僅是與中國學生競爭,且許多優秀中國學生還處在蒙昧狀態,那麼在中
國當時的應試教育背景下,劉亦婷的脫穎而出便有“蜀中無大將,亦婷當先鋒”的味道了
。不過,她的直線思維的家長卻並不認為自己孩子的成功來自幸運與偶然,他們認為自己
的女兒 就如同成都起飛的波音747,會按照精心設計的航線,精確而準時地降落在美國。
可是我知道,劉亦婷降落美國,不過是一出頗具黑色幽默色彩的好戲而已。
短評“哈佛女孩劉亦婷”真相
“教育界的假冒偽劣產品太多了,過去,這些假冒偽劣產品主要集中在假文憑,假學歷,
假論文上,現在,則主要集中在“假”的教育理論、教育理念和學習理論上。”剛剛出版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劉亦婷”真相》一書的作者蕭愚,不無憤懣地向記者
說了上 述這番話。
蕭愚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某電視傳媒的總編輯和CCTV《實話實說》欄目的[B
locked Ads]
策劃,近年來他廣泛涉獵於普通教育和英語教育等領域,著述頗豐。蕭愚認為,一些作者
和出版者在利益的驅動下,炮製出一批跟偽科學十分類似的教育理論、教育理念和學習理
論,足以對讀者造成誤導。但是,由於教育專家們的集體失語,使得這些假冒偽劣的教育
產品得 以大行其道,甚至被許多家長奉為教育孩子的圭臬。比如,近些年風光一時的“
哈佛女孩劉亦婷”現象,便是教育界這種怪現狀的典型反映。
蕭愚認為,“哈佛女孩劉亦婷”的培養模式完全是反素質教育的,或者可以說是一種
“偽素質教育”,《哈佛女孩劉亦婷》一書,也根本不是其家長標榜的素質培養紀實,而
完完全全是一本典型的“家庭應試教育”培養紀實。其家長於今年推出的《哈佛女孩劉亦
婷之二 :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也充滿了以偏概全、自我表揚、牽強附會、按
圖索驥、堆砌神壇等諸多問題。蕭愚認為,劉亦婷的學習方法不僅根本談不上先進,而且
是完完全全落後和過時的。
蕭愚在《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劉亦婷”真相》一書中仔細剖析了劉亦婷
進入哈佛的真相,他認為,劉亦婷根本不是靠什麼全面的綜合素質進入哈佛的,而是充分
利用了哈佛大學乃至全美大學在招收中國學生時存在的制度方面的漏洞和缺陷。蕭愚認為
,中國 的家長們如果能夠看清楚劉亦婷進入哈佛的真正原因,也許會更加理性的看待劉
亦婷的培養方法以及其家長的教育理念。
蕭愚稱,除了“哈佛女孩劉亦婷”這一現象本身值得深思外,另外一件值得玩味的事
情是國內諸多教育專家對於這一現象的態度。“哈佛女孩神話”誕生已經四年有餘,國內
教育專家除了北師大教授趙忠心、新東方學校徐小平等少數人之外,卻大多處於失語狀態
。這種 集體失語的直接後果是,千百萬家長被這個神話愚弄了達四年之久。蕭愚認為,
正是國內教育專家“守望者”職責的缺失,使得教育這個領域如今充滿了形形色色的假冒
偽劣產品。
蕭愚希望,以“哈佛女孩劉亦婷”真相的揭示為契機,有更多的人投入到教育打假的
行列中來,也希望眾多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有大智慧,不能人云亦云,偏聽偏信,或
者盲目模仿,接受庸醫開出的藥方。
從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說起
在《哈佛女孩劉亦婷》這本書的開篇,有一個很顯眼的題目———哈佛為什麼選中了她,
劉亦婷的家長認為,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已經對這個問題作了最直接、最準確、最全面
的回答。
親愛的劉小姐:
[Blocked Ads]
我很高興地通知你,哈佛大學招生與經濟資助委員會已經投票,贊成在2003年級為你
提供一個名額。對你的這一傑出成就,請接受我個人的祝賀。今年,有18000名以上的學
生申請我校的1650個名額。面對眾多富有才華、素質極高的申請者和相對較少的名 額,
哈佛招生委員會極為仔細地選擇了那些表現出非凡的學業、課外活動和個人的實力的候選
人。委員會相信,由於你不尋常的優秀素質和綜合能力,你將會在就讀哈佛期間和畢業後
做出重要的貢獻。
我極其希望,你能到劍橋(註:哈佛大學所在地)加入到我們之中。
真誠的
威廉·R·菲茨西蒙斯
招生與經濟資助辦公室主任
看着這份錄取通知書,我不由想起另一位被美國大學激烈搶奪的“天才”。這個“天
才”是國內一所著名大學物理系的本科生,他在大二至大四兩年時間裡發表了10篇學術論
文,其中8篇是SCI論文(註:SCI中文名為“科學引文索引”,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 出
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獻檢索工具,所收錄的文獻能全面覆蓋全世界最重要的研究成
果)。
接下來的事情不難想象,這個“天才”接連收到來自斯坦福、普林斯頓、康奈爾、賓
夕法尼亞等美國名校的錄取通知書……
斯坦福、普林斯頓是與哈佛齊名的美國名校,我猜想在他們的錄取通知書上,也一定
不會缺少諸如“優秀”、“實力非凡”、“素質全面”這樣的評語。不過眼下,讓我浮想
聯翩的不僅僅是這些評語,而是隨後發生的一些事情。
這個“天才”一出現便引起了著名學術打假人士方舟子的注意。因為學界人士都知道
,在短短兩年內完成8篇SCI論文,不要說對於一個本科生,就是對一個大學教授來說也是
了不起的成就。更何況,這位“天才”在學校一沒導師、二沒實驗室,他的辦公室就是簡
陋 的學生宿舍……
方舟子在查證了有關資料後指出:這個“天才”的導師就是他的父親、北京某著名大
學物理系的教授。檢索到的6篇由這個“天才”署名的SCI論文,通訊作者全是他的父親。
按照學界慣例,學術論文的通訊作者就是“首要研究者”,也就是課題領導人。而“天才
” 在申請美國的大學時,並沒有說明其論文通訊作者就是他父親。因此方舟子認定其中
必有什麼“見不得人的地方”。
對這場爭執究竟誰是誰非我興趣不大,我所關心的是美國大學招生委員會在這個問題
上呈現出的愚蠢的失誤。
這件事其實並不複雜,只有兩種可能的情況,第一種可能是,“天才”的父親為他親
自捉刀發表論文,使他有足夠的研究背景打動美國大學的招生委員會;第二種可能是,他
自己寫作了這些論文,他確實是天才。
方舟子的思考方法其實已並不複雜,就是對那些驚人的說法、“特異的現象”不輕信
,要看是否有確鑿的證據,以理性對待之。而美國大學招生委員會的失誤就在於,他們對
第一種可能性根本就不加質疑,亦不做任何調查———即便是舉手之勞的調查,而是草率
地認可 了第二種可能性,忙不迭地給“天才”送來了錄取通知書和高額獎學金。
這件事情提醒我們,美國大學的招生制度存在着顯而易見的漏洞。
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寫在哈佛等美國大學錄取通知書上的“不尋常的優秀素質和
綜合能力”等等溢美之辭完全有可能是一種常規性的套話。我認為用這些常規性的套話作
為證據來斷定劉亦婷具有了“不尋常的優秀素質和綜合能力”是非常不嚴肅的態度,是非
科學的 思維,是容易給讀者帶來誤導的。
可是,我能想像出,劉亦婷的家長在“哈佛”這兩個字面前已經喪失了理性。在他們
心目中,這張錄取通知書堪比皇帝頒發的聖旨。而寫在這張錄取通知書上的幾句溢美之辭
便有如聖上的金口玉言,是絕對真理。
可實際上呢,根據我對美國大學招生制度的了解,我認為哈佛大學招生委員會根本就
不是什麼金口玉言的皇上,僅是一些有點權力的辦事員而已。他們也會如尋常的官僚那樣
犯粗心大意、玩忽職守的錯誤,因此,他們給劉亦婷這個有一定能力和才華平凡的學生戴
上“具 有不尋常的優秀素質和綜合能力”的高帽也就不難理解了。
不過令人感到遺憾的是,我們國家的眾多讀者包括許多教育工作者,跟劉亦婷的家長
一樣,看到“哈佛”這兩個金燦燦的大字便喪失了理性判斷的能力,不僅對錄取通知書上
的溢美之辭不加懷疑的照單全收,而且也將“劉亦婷”這3個字,鑲上了耀眼的金邊。劉
亦婷就 此成了為國人所津津樂道的具有“不尋常的優秀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完美典型。
正當婷兒為究竟選擇哪所大學而四處徵求意見的時候,社會上的人們卻在反覆琢磨,
哈佛大學看重的“不尋常的優秀素質和綜合能力”究竟指的是什麼?劉亦婷身上的“優秀
素質和綜合能力”又是怎樣培養出來的?
《成都商報》為劉亦婷開通的4部熱線一下午就接到了近千個電話,望子成龍的家長
們,渴望從劉亦婷和我們這兒取得教子成才的“真經”。
讀者來信也從全國各地雪片似的飛來。
(引自《哈佛女孩劉亦婷》增訂本 第9頁)
可以看出,國人對於哈佛的崇拜已經到了迷信的程度。而對哈佛的這種迷信又轉移到
了劉亦婷以及劉亦婷的父母身上。
當年,我也是眾多迷信者中的一員。哈佛大學曾經是我的一個夢,在我心目中有着至
高無上的地位。這所名校在美國200餘年的歷史中,培養出7位總統,而與哈佛有關的諾貝
爾獎得主亦有 41位之多。在這樣炫目的光環之下,相信沒有幾個人會保持清醒的頭腦。
然而,隨着我對美國大學及其錄取制度了解的深入,一切仰慕、崇拜、迷信都隨之煙消雲
散。
近幾年,由於研究教育並撰寫留學考試書籍的緣故,我結識了不下百位被美國大學錄
取的留學生。他們中間便有許多就讀於諸如哈佛、MIT、普林斯頓、耶魯這樣的常春藤名
校。在與這些留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對美國大學的各種錄取規則有了詳盡的了解,亦發
現了 很多先前根本無從想像,也無從發現的東西。
當一切水落石出,我對哈佛的迷信與崇拜逐漸消失,而與此同時,劉亦婷身上的五彩
光環也逐漸消散,呈現在我面前的,是一個更加真實的劉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