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美姑娘”變“美國媳婦” 人格扭曲的一代 |
送交者: pkuSB! 2004年11月17日14:57:5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這次對話,顯示出北大學生似乎都有很強的民族主義情緒,他們似乎很堅持自己的理念。但在後來的採訪中,他們統統露出了“原形”。《華聲》雜誌披露說,7名北大學生在談到對美國的看法時,都一致“叫好”。他們喜歡美國的理由五花八門,藝術系的學生說,“美國人自由奔放的民族個性非常吸引人。”經濟系的學生則表示,“尖端的科技研究環境,有利於個人成就的誕生。”中文系的女生理由很別致:“因為美國吸引走了我的一個親密朋友。” 學生們對美國其實早有了共識:美國是一個文化包容性極強的國家,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生存的土壤。身處美國,也就身處了世界。 目前,北大每年有將近40%的學生參加出國考試,而出國的人中,九成以上首選美國。赴美留學成功的人數占了全校學生總數的近20%。北大也成了“留美預備學校”,北大人戲稱自己是“寄託(GRE和TOFEL)的一代”。在提問的7名學生中,有5人明確表示,他們只要有機會,一定會去美國。 那麼,他們在會場上的言行就成了地地道道的表演了。他們把提問當作體現自己“勇敢”的好機會。這是對“辯論”精神的巨大的侮辱。他們的表演卻給世界一個錯誤的認識: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中國成了民族主義的重災區。 據了解,北大學生與克林頓“交鋒”的一幕,在美國一些人物的心目中,已經產生了另外的看法,美國國務院主管東亞及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陸士達,於當天給出的反應信息是:在中國這一代年青人身上,有一種正在增長的民族主義情緒,這反映出一種真實的趨勢,未來我們必須對此加以處理。而中國學者大部分對北大學生的表現給予喝彩。美國人的誤解和中國學者的不理智,在同一個層面上相會了。他們都不了解這最年輕的一代精英分子。這些年輕人與他們所想象的相差很遠很遠。 這是怎樣的一代精英呢?這是喪失了自身價值觀的精英們,他們所保留的僅僅是自己的利益,他們的表演沒有其他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獲取利益。在北大平時的學生社團活動中,他們的表演就已經內在化了,他們連意識到自己在表演的能力都沒有了。“我口說我心”,對他們來說,早就是一個比盤古開天地還要古老的神話。他們只知道:說那些對自己有好處的話。久而久之,他們把表演當作了本色。平時,他們還“養在深閨人未識”,現在,在一個特殊的時刻、特殊的場合,所有的一切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這些“精英們“清醒地明白:站在克林頓的對立面,在此一特定時空中能夠讓自己獲得利益。所以,儘管他們心裡深愛美國,他們也要故意與美國總統過不去---因為這樣做有好處。康德所說的“內心的絕對的道德律令”對他們來說早就不存在了。道德律令並不利於獲取現實利益,所以乾脆拋棄掉。 這是人格極度扭曲的、卻自己以為最健康不過的一代人。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