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幾:人的認識是如何可能的(二) |
送交者: 老幾 2015年02月01日16:18:44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人的認識是如何可能的(二) 老幾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大哲學家老羅經常被自己的天才學生老維數落,批評他動不動就以常識作為根據討論哲學。確實,人類認知常常被一些所謂的“常識”遮蔽。在力學上看,這是思維的慣性作用;心理學上則歸於能量保存原理。歷史上看,人類意識的發展,都是對“常識”突破的結果。 在哥白尼以前,人們按照常識認為,太陽是圍繞地球轉的。哥白尼發現,其實這是錯誤的,事實上正相反,地球圍繞太陽轉。因為不符合基督教的常識,宣揚這一真實的科學家被號稱上帝的僕人們活活燒死。然而真理之光終究要穿透愚昧,哥白尼發現引發了一場科學的革命。 無獨有偶,哲學史上也爆發過一場哥白尼革命,這就是康德哲學。 在康德之前,哲學家們普遍認為,人類的認識必須要與客觀相符合,也就是常說的主觀要符合客觀。康德從科學立場出發,認為人沒有辦法證明自己能夠做到使主觀符合客觀,所有聲稱使思維符合客觀的觀點,都是消極的和獨斷的觀點。事實上,人的認識,都是設法是客觀符合主觀的認識條件。科學發現,就是人一手拿着鞭子,一手拿着尺子拷問的結果。因此康德主張,人要為自然界立法。 康德的發現,徹底顛覆了古希臘以來的思辨哲學的基礎,引發了一場人類思維意識的革命。 康德的先驗認識對經驗和理性的調和西方哲學大體上可分為經驗派和理性派。 理性派認為經驗知識不僅是有限的,而且是不可靠的;比如水中的筷子看起來是彎的,太陽看起來是繞着地球轉的,如此等等都是錯誤的,人類不僅只有在理性的推理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識,而且只有理性才能把知識擴展到無限。 經驗派則相反,主張一切知識都是有限的,而且必須來自於經驗;推理產生的往往是虛妄,比如對上帝的證明,靈魂不朽等等,都是臆測和詭辯,沒有事實基礎。 康德認為兩者各有其理,並對此進行了調和。康德一方面認為一切的知識都必須源自於經驗,但同時另一方面又認為知識不限於經驗,因為人有先驗的能力。人類的先驗理性通過對經驗直接觀察到的事物分類分析,然後進行綜合判斷,就形成了知識。這也容易理解,比如人和鴨子兔子共同經歷了幾萬萬年,因為後者沒有類似於人的先驗能力,所以就形成不了人類的知識。 儘管如此,在哲學上進行嚴格說明卻不是件容易的事。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康德的說明。 康德認為,人的知識有兩個來源:感性和知性。這二者都是先驗的能力,或者說是先天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就像人吃飯睡覺等等,都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一樣。 感性能力提供感性直觀的事物,康德哲學裡稱為直觀的雜多,即雜亂紛多的式樣。在康德看來,直觀的雜多不過是時間和空間形式而已,只能作為知識的材料,本身不具備確定的意義,不能算作知識。 如同庫房裡的貨物需要整理歸類才能使用一樣,感性的雜多,只有通過理性對它們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分類分析綜合,形成概念,最後通過“判斷”才夠成知識。這種分類分析綜合的概念規則,哲學上稱為範疇。先驗的知性作用就是提供範疇。 打個比方,比如收割莊稼,假設糧食是知識的話,先驗感性直觀通過眼睛看到的是地里亂七八糟東西的形狀(雜多),這時它們(雜多)不能成為糧食,只是糧食的材料。因為有先驗知性能夠分類,區分花草稻,形成什麼能吃什麼有害諸如此類等等的概念,這時理性就能夠判斷稻子是要收割的糧食。 這裡有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人腦子裡“稻子”的“概念”,與實際地里的稻子,是完全不同性質的東西,前者抽象死板的,後者鮮活直觀,兩個不同質的東西是如何能夠融合在一起的?掉個書帶,就是問:直觀的材料和先驗的範疇是完全不同質,感性的直觀性,鮮活性,概念的抽象性,死板性,二者如何能夠結合?康德的回答是想象力的作用。 康德對於想象力是如何連接概念和直觀的,有着天才般的論述,值得詳細討論。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4: | 事實與原則(7) - 世界的分類(B) | |
2014: | 中國95%以上的家長沒有什麼可後悔的 | |
2013: | On Invalidity of E = mc^2 | |
2013: | 老實說,如果龍芯按我說的,設計成讓程 | |
2012: | 如果不用老百姓過日子的平凡眼光去看" | |
2012: | 韓寒的三重門和三重皮 | |
2011: | 中國學術評價網學術不端行為評議團公告 | |
2011: | 天朝御用的文藝人:郎 朗 | |
2010: | 亮亮你的真本領!也請大家評論! | |
2010: | 為什麼不簡單地假設,宇宙的尺度是不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