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軍:文字、語音、語義與創新 |
送交者: 中國現代哲學家學會 2015年03月08日10:46:31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文字、語音、語義與創新 ——回三聲
中軍 2015.3.8
三聲,一個普通的網名。作為一個指代,在陌生人眼裡,同二聲、四聲沒有太多的不同。但要看看他討論問題的態度,可能你的思緒就很難不被打動。 在我“關於討論《四大發明後為什麼缺少創新》的說明”發表十天后,他還能默默地當回事兒,認真地放上一個帖子,想必比我還認真。 從上篇《中國缺少創新的各種看法》後面他的帖子,不僅可以看到他的認真,而且也看到了他與網友遠方的孤獨的相互尊重。他們不是沒有原則的你好我好他也好,不是沒有不同的理念和想法,而是有所偏差,甚至造成了誤解,但是他們能通過交流從誤解走向理解。所以,在這裡,我不僅感謝三聲,而且要感謝遠方的孤獨。 三聲在這次帖子中,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人類不是用文字來說話的。文字與符號本來是人類用來記錄,積累知識。人用語言語音來說話與思考,換言之,人口說的‘馬’是代表馬的那個語音符號。拼音拼寫出的字也好,象形畫出的字也好,這裡都沒用上。……人也是將書寫的文字變成口述的語言去理解意義的。文字就是書寫的語言符號,看書就是讀書,讀中文其實同讀英文毫無兩樣。” 這個問題的根本是語言與思維的關係問題。從這個關係看,問題會涉及兩個方面:一是語言、思維與它們的主體及其狀態的問題;二是語言、思維與它們的自身結構及其狀態的問題。我想,三聲在這裡是從後一個問題切入的。 從內部結構上看,任何語言都具有語法、語義、語音及文字等四種形式: 句子通過語法分出詞類,詞類通過語義分出義項,音節通過語音分出聲調,表符通過文字分出形態。詞類、義項、聲調、形態,都是從語義的多層性上表現了語言作為思維形式的整體性。從自身結構及狀態切入形式這一層面,想在這個層面來理清漢語文字與思維創新的關係,至少會涉及到作為語言形式的基本存在:語音、文字與語義。 如果“人用語言語音來說話與思考”的話,那麼,它是反問““那不識字的人就不會思考了”的一個非常有力的根據,但是,不好回答“那不能聽到聲音的人會不會思考了”的疑問。 雖然任何人類自然語言,都是有聲的,也許無字的,是通過語音對語義的定位編碼,就是通過語音來對語義即概念、事物等進行命名的,但是,人用聲音來思考,並不能證明思維是僅靠聲音來運行的,語義的符號表示,特別是人工語言學派出現後,把語音的表現本質及限定也顯示出來了。 用聲音思考,這是因為語音能做為思維的一種形式,最終都是在於它反映了概念的一種形式。人類創造出概念,一是對事物的抽象,二是思維交流的手段。因為複雜的思維活動需要基本概念做元子,人類在交流中用各種手段使複雜的概念時常回到形象化,這些手段包括聲音、圖像、及各種符號。 語言作為思維的形式,就是首先來表達基本的概念,聲音、圖像、及各種符號就是在語言和基本概念之間建立條件反射。這種條件反射的其實是概念形成的意義指代,即語義。作為指代,聲音、圖像、及各種符號,實質是語義信息的載體,離開了這一點,它們本身無意義。 當我們用聲音思考時,聲音一定具有某些語義的指代。如同人工符號一樣,聲音本身並沒有任何意義,如果我們沒見過 “狼”,那麼就算你聽到了“狼來了”這個聲音,你也無法真正理解它,語音必須對應語義,語義對應實體。 從語音與語義的關係看,有表符語音,即從聲音到字符、再到語義,也有表義語音,即從聲音到語義、再到字符,或者沒有字符。從文字與語義的關係看,有表音字符,即從字形到聲音、再到語義,也有表意字符,即從字形到意義、再到聲音,或者沒有聲音。這兩種不同的語言形式,一方面就語義來說,其實就是一隻手的手心與手背,語音是發出聲的文字,文字是沉默的語音;另一方面就思維來說,何者為重要,就涉及到了思維主體的狀態問題:聲音能捷便地、激情地、冒着煙的交流,但文字更能沉靜地、約定地、冰血式的傳承。 由此是不是可以考慮,語音更能刺激興趣、感知、熱情的興起,你可能聽到一首歌,就會在思維里激起更多的新的想象;文字更能促使靜思、抽象、理智的深入,你可能看完一本書,就會在思維中跳出很多的奇的念頭。看一封情書,或者情人畫給你的一幅畫,同聽一段情人的錄音,或者情人講個故事,對思維的觸動不會是一樣的。 究竟漢語文字於語音在它們相互翻動着中國人思維中,怎樣地彈動了靈感,不僅僅是與這種文字與語音本身的語言結構有關係,而且應該同使用這種文字與語音的思維主體的生活歷史有關。因為這些文字與語音的現實化,最終都要通過使用者的表情、手勢、態度、語調等等的加入。這就必然涉及到了語義界定的外部關係,語境問題。 語境就是使用文字、語音等的語言主體所處的狀態。儘管語境可以被人工的設置,但語言主體使用這些形式,最終都是為了自己的生活,所以,最深的語境是人的自然語言環境。人們賴以進行語言交流的時間、場合、地點,也包括表達、領會的前言後語和上下文等,最終都得依賴於語言主體的習俗、情趣、理念、信奉等。同樣一個聲音,一段文字,在這個場合與在那個場合,其含義是不一樣的,儘管由同一個人說出的;即使同一個場合,同樣由這一個人說出,對於不同的人來說,被接受的意思也不同。語境中的語言內部與外部的相互作用,說明了作為語言形式的文字、語音,怎樣用自己所攜帶語義來觸動及更新主體的思維,最終還是要與語言與思維主體的歷史性、群體性相關的。 語言本身隱含的自然性、歷史性、群體性,引申出了現代哲學的許多爭論。如果想真正深入地考慮文字、語音與思維創新的關係,最好也得看看這些爭論。 其中分析哲學的爭論就是一個重要的例子,他們是在思維中怎樣清楚命題及語言的意義這一層面上爭論的,分析哲學家大致分兩派: 一派是建構邏輯語言,即人工語言;另一派則貼近日常語言,即自然語言。人工派認為日常語言不精確,容易引起思維混亂,有必要構造精確的人工語言以消除混亂;自然派認為日常語言本身是完善的,思維混亂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哲學家們背離了日常語言的正確用法,通過研究日常語言的用法,就能“醫治”這一哲學的痼疾,因此沒有必要構造人工語言。 弗雷格、羅素,以及卡爾納普等維也納學派的邏輯實證主義者,都是人工派的,早期維特根斯坦也可歸入這一派。 摩爾、牛津學派、後期維特根斯坦等,都是自然派的。維特根斯坦雖然在早期著作《邏輯哲學論》關注的是邏輯實證,但後期他改變了,認為哲學從原則上應當耽留在我們日常思考的事情上。 如果想深了,這個表面上的語言、命題的清楚問題就涉及到了哲學研究怎樣的問題。杜威就曾表達過相似的意思,“哲學思考我們的問題,而不是哲學家的問題”。 在這裡我想說的,不僅要關注我們作為哲學者的問題,而且重要的是怎樣以哲學方式關注作為人的我們。只有在我們身上,才能理解文字、語音、語義與創新的統一性。所以,這些學者們爭論的表面上是人工語言與自然語言的關係問題,但實際是語言的自然性、歷史性、群體性與創造性、寓意性的關係問題,如果我們能從思維創新的哲學思考上看。文字與語音如何地以語義來影響着思維的創新機制,最終都跳脫不了這種關係的。這也是我比較喜歡分析哲學的爭論,特別是維特根斯坦的前後轉變的地方。 如果有興趣,你也可以參看一下語言學自己的爭論。以喬姆斯基為代表的轉換生成語言學派,與以韓禮德為代表的系統功能語言學派,也是當今世界影響較大的兩個學派。 同時,深入的研究還涉及到漢字同其他文字的橫向比較。單從文字本身的樣式與使用的角度看,日文、韓文為什麼能在近年來帶來了相當的創新,阿拉伯文字誕生的科學,後來為什麼也不行了?如果再詳細地考慮,為什麼即使同樣是字母式的西方語言,英語對科學地發現、法語對政治的思考、德語對哲學的思辨,是不是也會各自情有獨鍾呢?因為現在對德國學者越來越多地用英語發表論文的現象,也正在進行着爭論。日耳曼語言學家溫弗里德·蒂爾曼(Winfried Thielmann),已經對德語和英語作為兩種學術語言的差別進行了研究,他發現這兩種學術語言之間的差別,遠遠大於普通人的想象。 這些問題都會給我們思考“漢語文字與創新”帶來啟發,漢字的象形性、多樣性、難寫性等,是不是真的就影響了我們的創新?因為有人提出了,“漢字”的複雜性運用的好,還可以促進藝術創造的思維呢。 根據你“我去查看一下再說”的務實做法,相信你能好好研究的。如果能把上面這些問題給出一些新的理解,對於我們的《創新》討論,一定會是有意義的。 以上都是一些臨時想到的,希望對你的研究能夠有點兒作用。
附《中國缺少創新的各種看法》跟帖: 作者:三聲 留言時間:2015-03-05 22:00:58 中軍博整理出這篇分門別類與人類《科學創造力》有關的人類《社會活動》或《社會領域》是不容易的事。雖然從人的社會是一個大網絡的事實來說, 各方各面都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係,然而關係有大有小,有直接也有間接。可以找出影響人創造力的最直接,最有力的一條來討論,從這個主因先談起,再連接到與其它因素的關係來談。當然也可以用排除法來討論, 挑出那最沒有關係的先放一邊去,一條一條地排序, 如此留下主要的, 最直接的一條先討論,這樣容易一點。 我先說一點,《象形文字與抽象符號的差別》那一條應當是最先刪除的一條,儘管愛因斯坦也在其中。因為人類不是用文字來說話的。文字與符號本來是人類用來記錄,積累知識。人用用語言語音來說話與思考,換言之, 人口說的“馬”是代表馬的那個語音符號。拼音拼寫出的字也好,象形畫出的字也好, 這裡都沒用上。從人類進化史看,人類在語言出現之後還要過多少年才有文字啊?至少也要上萬年了吧!人類那個沒有文字,無可記年的漫長歲月遠遠超過我們現在這個發明了文字的文明時代。文盲時代的人類早已會說話會思考會吹笛子會畫畫會創造了吧。再說人從出生,或許沒出生在媽媽肚子裡聽的就是語言,而生下來更是在人的語言裡先長大。可以這麼說, 人的語言能力是先天天賦的, 人的書寫能力是後天人造的。我們現在的人聽的說的還是“馬”的那個音,不是聽的那個字,如果留神一點,人腦里最直接閃出是馬那個圖象,也不會是那個字。人腦這幾乎是下意識的一閃能閃多快?具體數字我忘了,但至少小於千分之一秒。總之人的大腦聽到的是音符,不會拐個彎去用人造的字符一個一個地顯出來再去思考,那有多慢啊!再說, 如果人是用“字”思考的, 那不識字的人就不會思考了,咋辦啊? 作者:三聲 留言時間:2015-03-05 23:01:34 忘了一條,我們現在就做個實驗。翻開一頁中文書, 你是讀書理解文義還是看字形不出聲去理解文義? 默讀也是讀,中國人的字是象形字不錯,但中國人的看書還是讀書, 是讀着字音去理解內容的。換言之, 中國人有象形字, 可是誰也沒有說文解字式的去讀書。中國人也是將書寫的文字變成口述的語言去理解意義的。文字就是書寫的語言符號, 看書就是讀書,就這點說,讀中文其實同讀英文毫無兩樣。 作者:遠方的孤獨 留言時間:2015-03-06 11:12:49 中軍博是個學者風範的君子,與其他以傲慢而想獲得認可的形成反差。 我還是認同荒誕論。大家的討論是有益的,但是硬要怎麼樣沒有任何意義,我甚至認為那最多是高中生的心智。 謝謝! 作者:三聲 留言時間:2015-03-06 15:52:55 遠方的孤獨好, 這裡在討論一個很有趣的與科學有關的題目,沒人談風範啦。即使有誰的個人風範你看不慣,你就看着吧。這世界上的人各有各的風範,也不是你能一刀砍齊的。高中生又怎麼啦?為什麼高中生也被你牽連着一起貶啊? 歡迎你就題論題地說幾句,別不相干地品論人。你自薦的荒誕論聽起來很有趣,我有空一定去讀。看看裡面有什麼智慧。 作者:三聲 留言時間:2015-03-06 16:58:00 中軍博好, 到目前為至,幾乎所有的語言學家與人類學家談論的都是人類的語言。人是用語言思考而不是用文字思考是共認的事實。所謂的邏輯就是在人類語言辯論里誕生的。但是文字能將人的語言記錄下來, 將人類的知識代代積累,不斷增多。但自有文字以來, 地球上的人就被分成了兩類, 識字的人與不識字的人, 這對人類來說,是個巨大的分化。 人類語言能力是天生的共同的並且是必須的。人類如果沒有語言不可能成為人類。人類如果不是天生的群體動物也不可能成為人類。語言有群體性,這同人的群體性是一回事。 但文字是後天的,是人類自己的創造。至於文字對人大腦思維能力的直接影響,就我所知還沒人提及。但是人類不是用文字思考的這個斷言是真實的。最近有沒有什麼新的說法我去查看一下再說。 作者:遠方的孤獨 留言時間:2015-03-06 22:58:50 回三聲博, 抱歉我可能沒表達清楚。 我認為這種哲學話題學術性比較強,人們不能因為自己多看了一本書或者對某個方面了解比較多就傲慢的對待不同的意見。中軍博對所有的觀點都表現出尊重,讓我欽佩。
作者:三聲 留言時間:2015-03-08 11:45:13 遠方的孤獨好, 多謝你回言。對所有的觀點都尊重是對的。但不是說不能否定。如果那樣還討論什麼呢? 再說認真的有理有據的否定其實是對那一觀點本身的尊重。歸根結底,不管誰說,說不出道理,也沒有事實,有人不附和贊同,很正常啦。傲慢是對人態度的評價,是道德的判斷。有人把注意力總在放在人的風範道德上我一點也不反對,如果另開一篇討論道德風範等等, 我一定去附和討論, 但別與當前討論的科學技術攪在一起行不行啊
詳細請看: http://blog.creaders.net/ChinaPhilosopher/user_blog_diary.php?did=210335#sthash.Q4e1HkOh.dpuf
|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4: | 醫療執照的起源 | |
2014: | 割雞焉用牛刀? | |
2013: | 納川,lesson 說“你這個畜生不如的狗. | |
2013: | 嘿嘿 | |
2012: | xpt 如果我是方舟子 | |
2012: | 懷童心的孩子回家 | |
2011: | 腦殘的館長委員王平解釋農村孩子入大學 | |
2011: | 學而時習之不如學而時問之? | |
2010: | 信無神和信有神,在心靈上誰更安寧? | |
2010: | 神樂意將祂兒子啟示在我裡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