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系列:絕學的"存在(being)"範疇
“Being”的概念,從前蘇格拉底時期的哲學家,如巴門尼德,到“蘇柏亞”,再到黑格爾,最後到海德格爾和薩特,都進行了討論。好像該說的都說了,後人難以給新的補充,其實不然。那麼範例的存在(being)對此有什麼新的貢獻呢?絕學的存在認為如下。
第一,存在,不僅是指相對於“物質世界”(從巴氏,蘇柏亞等許多哲學家),不僅是指相對於時間(海氏),不僅等同“非存在”(黑氏,薩特)。存在的“邏輯”出現,是在“潛在”之後產生的。也就是說,存在必須分為“潛在,存在(非存在)和定在,思在”,這幾個部分的範疇。換句話是,“存在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的邏輯發展完結之前,我們不能稱之為“存在”。
第二,我們不可能在“存在”中發現存在的來源,這就是海氏為什麼沒有完成第二部分“存在和時間”的原因。他本人,用他自己的話叫,被“thrown into the world”。所以他無法看清。中國的說法叫“只源身在此山中”。只有範例出現後,只有“跳出”存在的世界,才能看清存在的真面貌。這個新的“世界”叫“絕對”,完全擺脫了相對的束縛。
第三,在,是存在的基礎。也就是“潛在”是存在的“邏輯前提”。沒有潛在就沒有存在。
第四,存在與“非在”,都是純粹的邏輯概念,比較貧乏和缺乏內容。真正有豐富意義的存在是“範例”。就是範例本身是“有具體規定的存在”。範例的形成,不僅是僅僅存在,而且包含了誕生,功能的釋放,完畢,等一系列過程的概念。因而其意義更加豐富和飽滿。也就是說,範例包含了在,存在和定在,思在,這一系列的概念而成為一個“package”,一個抽象但注重“功能性”的集合。這樣,絕學就由哲學的找尋“實體”的努力,轉彎到注重“功能”的發現階段。
最後,存在的含義更加細緻因而更令人信服。存在不僅在物質世界,如“宏觀世界”,而且在“微觀世界”。兩個世界的規定性不同,決定了存在的形式也不同。將本體論的概念具體化,清晰化,一直是“分析哲學”努力的目標之一。範例的絕學存在,就是運用分析哲學的思想重新定義存在概念的努力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