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例的起點
我寫了幾篇着重介紹範例本體論,絕對概念,的網文,引起了一些有興趣的朋友參加討論。我感謝大家對哲學的興趣,因為哲學在西方是探求真理,探求真理是人類最神聖的活動,本不該分東西。如同我們中國,如果老子說了“道之道非常道”之後,沒有人再深入研究到底“道”是什麼,怎樣達到共識,怎樣發展,那麼二千年後還是六個字,就基本等於白說,與西方思想家比較起來,簡直不值一提(僅亞里士多德個人就寫了三百多萬字)。但我需要指出,我感覺絕對的觀念對大家還是有理解困難的。實際上,是相當的困難。我感覺我自己還沒有將這個概念使其他人懂得(好像只有中軍網友提到絕對和上帝概念的是有區別的)。所以我必須要再次甚至反覆講這個概念,直到有人懂了或我去見我的絕對了才能停止。
讓我再重複一次關於哲學的上帝和神學中上帝的區別。哲學,首先是一種精神,一種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這就包含置疑,批評,驗證,反思,採用邏輯理性的手段等。以往的大哲學家們提到上帝時,有點像自然科學家,僅僅作為一個“邏輯起點”,既哲學理論的出發點。在此之後,理論系統中是不容許再出現上帝的字眼,而要嚴格遵循邏輯或理性的方法來推演。所以哲學和自然科學都是基本認為上帝在給予了我們的世界的一切之後(或物質對自然科學家),基本就“撒手不管”了,然後就是哲學體系的天下,或數學/物理學規律的天下。否則,我們就混淆了各個學科的區別和嚴密性。當然,這些規定不是主觀的規定,不是哲學家或科學家自己情願這樣作與否,而是哲學和自然科學本身的規範,“paradigm(Thomas Kuhn)”,所決定的。就範例哲學本身來說,我挪掉了最後這一哲學/自然科學所假定的出發時和神學,這一“交匯點”,既世界開始前的上帝,而代之於“絕對的絕對”,這個概念。可以說,範例是企圖用完全系統的理論體系,從頭至尾完整地使人可以信服地解釋,人對“世界一切”的認識過程。當然,範例是否能達到這個目的,既不是作為作者說了算,甚至也不是當下的大眾和哲學家們說了算,只能是由歷史說了算。叔本華一生坎坷,直到老年殘燭之際才被世人認識。他講述自己的心酸經歷時說過:“真理可以等待,因為真理的壽命很長”。愛因思坦在英國伯爵亨亭頓沒有出發去北非探測相對論公式預測的水星光線彎曲前就說,“這個公式是如此美麗上帝是不會錯的”。所以這些“神聖的自信”,是一切真理發現者的“hall mark ”。它跟畏畏縮縮,躊躇不決,顛三倒四的態度沒有絲毫共同之處。
首先我必須指出,尤其是基於我在前一段與西方多所大學的哲學教授們打交道,範例作為整體,如果要理解你必須懂黑格爾的系統作為一個“必要條件”。黑格爾臨死前抱怨,沒有人懂他的體系。我認為今天基本仍然如此。而且更糟糕的是,根據我的經驗,英語國家的這些哲學教授居然對自己不懂的東西斗膽判斷,不拿黑格爾當回事,既不認為黑格爾的系統是哲學的理論頂峰。哲學如同數學一樣,粗淺的見識首先被發現,高深的理論,真知灼見必然要晚成。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先學習微積分,然後再學算數。範例是今天時代的產物,是在總結了哲學歷史走過來的主要古希臘和德國的哲學思想體系之後而形成的。範例如果是真理,就必然要在哲學歷史的頂峰上再往上攀,困難程度必然增加。所以,難懂是必然的,我需要告誡提醒其他人的注意罷了。
絕對只是範例系統的其中一個概念,雖然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但仍然不能代替對其他概念的理解。我覺得理解絕對概念的一條也許“容易”點的方法,是問自己的內心,“我的第一個思想是如何來的?”。待想清楚了,再問“人的第一個思想是如何來的?”。人的大腦中的思想來源,如同宇宙大爆炸,都是從這個“一團漆黑”中來的。這個一團漆黑就是“世界背景”,就是“絕對”- 當然我只是用個比喻,真實,需要自己省悟才行,因為“邏輯思維的鏈條”在此已經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