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一章對比佛教概念
高中時就開始看道德經。被第一句迷了個半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實完全不懂什麼意思,就是覺得太酷了,乃至到後面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就更是覺得酷呆了!有段時間就每天捧着念。那時候都基本上能背下來。其實根本沒有人要求我去背。因為記性好,英文單詞政治題目都不在話下,很奢侈地花很多時間做這些”無用功”。
前兩天小白網友問六祖悟道的偈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與道德經的致虛極守靜篤是不是一回事。N年前在萬維玩的時候俺就順便討論過佛道本是一家的思想,分析過道德經里的“無”和佛家的“空”之間的關係,現在俺更是認為兩個宗教其實都是試圖解答宇宙人生的大問題的:我是誰?我為什麼在這裡?當然了,有些人可能根本不會問這一類的問題,但是,對於別的一些人,似乎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不找到個答案,就總會與我心有戚戚焉,總會覺得心裡不安定,少了什麼似的。
道可道,非常道。能把“道”描述出來並跟着修行的,不是一個恆常不變的道。就是說,我們只是用了“道”這個字,來勉勉強強地稱呼這個時刻變化的being; 以金剛經來解釋,就是”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佛說法39年,最後教誨我們如來無法可說,無法可得。法在這裡,可以看作道的對應。與”非常道“對應的,是三法印之一的”諸法無常”。 就是說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個無常的世界。沒有任何人任何事物是恆常不變的。假如你要抱殘守缺尋找永恆,那你一定是自找苦吃。下面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就是更進一步的闡述。無名,即是最初的真如法性,亦即大空性,佛法里屬於聖義諦,不是我們凡夫的眼耳鼻捨身可以只接觀察到的。有名,萬物之母,佛法里對應的是名言量,亦即世俗諦。這是我們凡夫生活的必須對境。無名屬於量子物理的能量範疇,有名則是物質範疇。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沒有欲求心的時候才可以觀察到道的妙處。這句話換成佛經語言,就是證悟者才可以實際看到“實相”即的空性;五欲熾盛的凡夫人只能觀察到粗大的外在顯現,即“色”的一面(物質的一面),而無法觀察到空性的一面。此兩者同出而異名,這個直接翻譯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幾乎完美,顯空雙運,同出而異名,有邊無邊皆不可取。同謂之玄,佛經里說顯空雙運,可我們凡夫人哪裡能觀察到!所以才“玄”。菩薩證悟空性的路,是一層一層上去的,從一地菩薩到十地菩薩到證悟大空性的佛陀,他們所能實知實證的境界是不同的,所以才有“玄之又玄”一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注意是“妙”(空性)之門,不是“徼”(顯現)之門。徼沒什麼稀奇的,我們有着七情六慾的凡夫都看得見。妙—空性,才是稀有的,我們凡夫人看不到,是為菩薩道,空性見,智慧之源。
- See more at: http://bbs.creaders.net/newland/bbsviewer.php?trd_id=1152003&blog_id=257995#sthash.ZLzNSvBf.dp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