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在耶魯的時候” |
送交者: 洋自重 2005年06月02日12:13:01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看過《圍城》的人,也許不記得了錢鍾書刻意雕琢的連珠妙語,卻會對似乎只是順筆涉及的這句諷刺留下深刻印象。經電視劇的渲染,連沒看過小說的人也都知道了這個典故。但這句話的流行,卻是因為它能很好地用於諷刺現實。許多“海龜”、“海帶”的談吐,的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這位挾洋自重的視學大人。有一位名叫薛涌的,隨妻子去美國陪讀,自知英語太差,靠考托、考G的正規途徑難以在美國讀研,據其自述,他跑耶魯大學歷史系旁聽了一節課,卻被教授破格錄取為碩士生,完不成作業去找教授求情,又被破格錄取為博士生,用中國民間的說法,叫撞上了狗屎運。如此撞上的“耶魯博士生”(在中國經常就簡稱“耶魯博士”)的金字招牌格外閃亮。他在《南方都市報》辦的專欄,作者名字後面必註明“耶魯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不管文章是有關哪一方面的內容,也言必稱“耶魯”。“耶魯”成了薛候選的賣點,雖然他在耶魯的專業其實是“中國歷史”,而他的專欄文章所涉及的內容淨是些和中國歷史“八杆子打不着”的事情,但對許多中國編輯、讀者來說,只要一句“兄弟在耶魯的時候”就被震住了,好像人在耶魯講什麼都是權威發言了,管他在耶魯是研究什麼的。 挾洋自重雖然令人討厭,但我們也沒必要因此因人廢言。喜歡在本專業之外發言也無可厚非,只要言之有理有據也值得聽取。可惜,薛候選雖然撞進了耶魯,博士生候選了那麼多年,卻沒有受到美國名牌大學嚴謹學風的薰陶,連發言之前要先做家庭作業這點常識都不知道,還是和在國內大學讀文科時那樣靠信口開河混日子,只不過有了“兄弟在耶魯的時候”更容易混日子而已。下面我就以《計劃經濟辦不出一流大學》(登於2004年8月14日《南方都市報》)一文為例,舉文中兩個例子,看看這位耶魯兄弟是個什麼樣的混混。 “哈佛大學起家時,也是一所窮得丁當響的私立學校,據說因為有個叫哈佛的人捐了自己的書給學校,就把‘冠名權’給了人家。耶魯大學也有同樣的故事。靠捐這麼幾本書就把自己的名字變成世界一流名校的校名,可見當時學校是多麼寒酸,化緣是多麼迫不及待。” 哈佛大學是在1636年由殖民地政府撥款400英鎊成立的。400英鎊在當時是一筆巨款。在當時,一名教師的年薪不過十餘英鎊,一英鎊可以買一頭豬。1638年,約翰·哈佛死時留下遺囑,除了大約300本藏書,還將財產的一半贈送給哈佛大學(另一半留給其遺孀),價值800英鎊,是政府撥款的兩倍。這所新學校因此以哈佛為名。(參見:http://www.harvard-magazine.com/issues/jf00/vita.html) 薛涌對自己的母校的歷史也了解甚少。耶魯大學是在1701年成立的私人教會學校。1718年,該校為了建新樓,向伊利胡·耶魯募捐。耶魯除了贈送該校417本書外,還送了9大包貨物。學校賣掉貨物後,得560英鎊,用於建新樓並將其命名為耶魯大樓,之後又以耶魯命名整個學校。(參見:http://www.yale.edu/about/history.html,http://en.wikipedia.org/wiki/Elihu_Yale) “撇開中美兩國貧富之懸殊不說,你真要和哈佛大學比,就首先要把清華大學變成一所私立大學,不靠皇糧吃飯。哈佛大學一年經費多少,筆者沒有考證,但這錢是哪裡來的,卻可以說說。”“人家這麼謙卑,原因就是學校不靠皇糧,而靠學生吃飯。” 哈佛大學一年經費多少,錢從哪裡來的,只要到哈佛大學網站一查就知道了。2002-2003財政年度哈佛大學的經費是24億7千萬美元,其中從美國聯邦政府獲得的科研經費是4億1千萬美元,而從學費和獎學金獲得的經費是5億2千萬美元。哈佛大學既靠學生吃飯,也吃皇糧,而其實最主要是靠投資收入吃飯(9億1千萬美元)。(參見:http://vpf-web.harvard.edu/annualfinancial/) 薛候選因為在一所美國私立大學當候選,就以為全美國的名牌大學都是私立,把政府撥款辦學校當成計劃經濟的產物。且不說像哈佛、耶魯這樣的私立大學也從政府獲得大筆的科研經費,美國還有眾多的公立大學的行政經費是直接依賴政府撥款的,其中也不乏可與哈佛、耶魯相比的名牌大學,例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學。其實,只要花點時間查一下資料,就可以知道公立大學在美國研究型大學中占了主流地位。在2004年美國共有248所能授予博士學位的全國性大學,有162所是公立大學,占65%。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評出的126所美國頂尖大學中,有64所是公立大學,占51%。在上海交通大學高教研究所發布的2004年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中,前100名有51所是美國大學,其中公立大學占26所,也剛好過半。世界一流大學是可以用納稅人的錢創建出來的,而且也只有公立大學才能創造出快速發展的奇蹟(在上海交大的排名榜中排名第13位的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創建於1959年),關鍵在於如何合理地使用而不是像北大、清華那樣糟蹋納稅人的錢。 有人願意把“兄弟在耶魯的時候”當口頭禪,本來也不關我事,但講出來的話,寫出來的文章,總該對得起“耶魯”這塊牌子吧?並不是什麼東西都能靠撞狗屎運撞出來的。 附:計劃經濟辦不出一流大學 薛涌:耶魯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最近中外大學校長論壇,又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運動給炒熱。在這一大躍進中獲益最多的清華大學,其領導們出語最為驚人。其中一位領導說,清華要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每年還缺10億-20億的經費。也就是說,現在國家三年給清華18個億,還只是個小頭。應該再追加經費兩三倍甚至更多。 理由是:哈佛大學每年經費有十幾億美元。另一位領導則強調另一面:錢少不怕,要有個精神。清華大學要發揚“兩星一彈”的精神,在經費不如人的情況下,建設出一個“世界一流大學”。 頭一位領導的話,當然是最有氣魄的,要直接在錢上和哈佛大學比拼。可是,撇開中美兩國貧富之懸殊不說,你真要和哈佛大學比,就首先要把清華大學變成一所私立大學,不靠皇糧吃飯。哈佛大學一年經費多少,筆者沒有考證,但這錢是哪裡來的,卻可以說說。 哈佛大學起家時,也是一所窮得丁當響的私立學校,據說因為有個叫哈佛的人捐了自己的書給學校,就把“冠名權”給了人家。耶魯大學也有同樣的故事。靠捐這麼幾本書就把自己的名字變成世界一流名校的校名,可見當時學校是多麼寒酸,化緣是多麼迫不及待。可是,人家窮日子窮過,堅持自己的學術傳統,培養的學生成了社會精英,有了財富,於是回饋母校,哈佛大學、耶魯大學也就這麼富起來了。而且,你的教育質量越出色,培養的學生越成功,校友回饋也就越多。想要錢嗎?先把學校辦好再說!哪裡有沒幹事先要錢的道理? 另一位領導要有志氣一些。說錢少不可怕,要發揚當年“兩星一彈”的精神,艱苦創業。不過,這位領導似乎有些天真。當年搞“兩星一彈”,中國確實很窮,但成功還是離不開錢。竅門是把一個一貧如洗的國家僅有的一點資源集中起來。你可以說這是個成功。但這種用計劃經濟搞“攻關”的辦法,只能在全社會付出代價的基礎上換來局部的“成功”。
前蘇聯的軍工,是把全國的資源集中在一起,與社會隔離,造就了龐大、昂貴的軍事機器。這個機器越先進,要的錢就越多,社會就越窮,所以幾十年下來土崩瓦解。美國則不然,軍工由民間的企業經營、競爭,軍工技術的每一個突破,馬上就能被這些私營企業用於民用生產,回饋社會。所以,軍工越先進,社會受益越多,經濟越發達。最後美國在冷戰後崛起為世界獨霸,也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 這些歷史,對我們辦大學並非沒有意義。那位清華大學的領導說得不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就像搞“兩星一彈”。但問題是怎麼個搞法。是像前蘇聯那樣集中全國的資源,一年向國家要二十幾億呢,還是像美國那樣,讓私人出來競爭,誰在競爭中獲勝,誰就賺錢,誰就發展呢? 筆者還要重複那句從來都沒有人聽的話。北大、清華大學,應該被分解為幾所學校。國家不應該對這些學校進行財政撥款。錢要直接分給那些通過一定分數線的學生,讓他們決定到哪所學校繳學費。如果這樣,你就看吧,中國就不是學生追學校,而是學校追學生。美國的一流名校,別管多神氣,普通的中學生說要來看看,學校馬上提供免費導遊,領着這些學生週遊校園,旁聽有關課程,介紹各種信息,殷勤備至。等到了錄取,一個學生手裡拿着幾所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哈佛也好,耶魯也好,也只有禱告上帝,希望學生選擇來自己的學校。人家這麼謙卑,原因就是學校不靠皇糧,而靠學生吃飯。 我們這裡呢?錄取個博士,筆試第一,複試通知也不屑於發給人家。這副傲慢勁兒,當然只有以計劃經濟的模式搞“兩星一彈”、集中全國的資源不通過市場競爭搞“世界一流大學”才培養得出來的。遺憾的是,我們的大學校長,目前大部分還是以計劃經濟的思路搞教育。據說清華大學要在2020年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從現在的趨向看,這個目標比上世紀50年代“超英趕美”還不現實。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4: | 新一代華裔科學家在生命科學中的貢獻 | |
2004: | 過去的教授和現在的教授 | |
2003: | 受控核聚變在中國 | |
2003: | 一個從絕密到解禁名字--中國“氫彈之父 | |
2002: | 原來中國科學院也是藏污納穢之地〈轉貼 | |
2002: | 控人剽竊應遵守學術規範與道德(修訂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