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為什麼我對中國文化持基本否定態度?
有同學要求我說文化與文明的定義,讓我定義它們(不查字典)。
一切與人類有關的事物,我都稱之為“文化”。比如,“中國文化”指的是與中國人有聯繫的事物。什麼是文明呢?一切實現人類的集體美好願望都是“文明”。其努力和成就,都是文明的進步。最後,我們如何跳出一個文化圈呢?我想應該分二步,一是我們“置身世外”,比如出國;二是,從精神上或思想上學習其他文化圈的成就,然後回過頭來審視自己的“出身文化”,或“文化源”,並找出區別與原因。後一步比前一步更重要,也更難,需要時間和理解力,不是容易作到的。
作為一個中國的讀書人,或知識分子,如果你不作這種“脫胎換骨”,或我稱為“去中國化”的努力,你多半一輩子還是一個思想文化仍然守住“出生族籍的”人,不會對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新的貢獻。這種重新審視自己出生地帶來的價值或世界觀的過程,蘇格拉底叫作“re-examine life”,或“沒有檢驗過的生活不值得繼續”。我在自己的書中稱為“重生原理”,都是類似的意思。 據說今天在海外的華人有半個億,華人在國外都有一個如何看待自己祖籍文化的問題。海外的生活重新開始何嘗容易?但在物質生活滿足以後,如何發揮作為“人”的最大“價值”和功能,是每一個人類成員都需要考慮的事情,這當然包括華人。在西方科學昌盛的五個世紀以來,中國人雖然人口眾多,但在發明創造方面值得慚愧,除了世人爭議的“四大發明”外,實在沒有太多引人驕傲的了。究其原因,我認為中國文化是罪魁禍首。
有四種中國文化里的對象,是每個華人都需要面對的:黨魁,共產黨,共產制度,和文化本身。黨魁來自共產黨,共產黨來自共產制度,共產制度來自文化的庇護。例如,毛澤東不喜歡孔子,但不影響習近平組織孔子學院,中國的共產的制度不會因對孔子個人的喜好而被動搖。但如果哪個黨魁不喜歡馬克思就問題大了,這就是政治上根源的重要。我認為,中國要走向世界,必須中國的讀書人先變為世界的大多數知識分子的一部分。完成這個從讀書人到知識分子的轉變,沒有“脫中國化”的努力不可能。要成為世界的知識分子,中國讀書人必須“徹底造反”,既“一杆子戳到底”:四個都反。任何折中都會半途而廢,而且必須是集體,或多數人。
有人說,法國兵跟印地安人作戰比較,一對一,法國人完敗。十對十,印地安人完敗。在海外的華人也是如此。一比一,華人各個都厲害,誰不見藤校許多華人?但獲得諾貝爾獎的確少的可憐。因為獲獎需要集體的努力,而華人擅長“窩裡鬥”,終究一事無成。看看海外的政治組織,無一不是各自為政。
什麼原因能解釋這些現象呢?我認為是“缺乏理性”的結果。華人還在自己原初出生地的“感性文化”的圈子裡無法自拔。當年日本侵華,有“十個日本兵殺一萬個中國俘虜”的事發生。而在911期間,美國有機上人員共同與恐怖分子格鬥而同歸於盡的事。如果是華人在飛機上,這事不會發生。這些事的原因,都可以從一個根源解釋,既,華人缺乏西方人的理性。
理性和感性的問題是一個哲學認識論的問題。在目前的四次討論中,我都涉及的是現象,醜媳婦要見公婆了,下次希望討論理論問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