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為什麼我對中國文化持基本否定態度?
一個集體的思想或理論,構成了這個集體的文化結晶。對思想和理論的進一步探究,包括通過語言的研究,並形成體系,則出現了哲學。中國的古代思想家僅僅完成了前一步。
集體的思維成熟過程,與一個嬰兒,和整個人類的思維成熟過程,黑格爾認為都是一致的。我們可以理解這個過程為,由感性到理性,和在社會生活中,由奴役到自由的過渡。孩子看世界的眼光是模糊的,畫人的手時五指總是分開的。一個集體的思想家在初期的思維發展中,看世界也是三言兩語,思想簡陋的,如人類古代的情形。隨着文化的發展,如果不限制人的欲望和行為(中國人認為此限制為“智慧”,如閹割太監的出現,裹小腳等),人類的集體自然要走到思維的深處,既在發揮其積極的一面中,走入發現邏輯和公理體系的道路上,為以後的開始的自然科學所需要的“分析思想”打下基礎。在我們下面往前走,既分析文化的形成前,我們需要後退一步,看看最初的情形是怎樣的,也就是說,我們集體在追溯世界的“本源”方面形成了什麼樣的認識,或深入到哪一步了?
古希臘哲學家在探究世界的本源時,提到過許多不同的物質,如“水”,“氣”,“火”,“數”,“存在”等,這些都是哲學的本體討論。本體研究的進步,後來又有柏拉圖的“形式”,亞里士多德的“物理”,中世紀的“上帝”,康德的“物自體”,黑格爾的“精神”等。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本體論的進步表現於,除去宗教的因素,基本上,從經驗的發現,到對經驗的抽象,到內在的觀念,這麼一個“實與名”的發展過程。最後到了海德格爾的“存在”,本體的研究重新回到了“原點”,既“結束了哲學本體”的探究。這就是當代物理學家霍金批評“哲學已經不能引領科學前進了”,因為“哲學已經死亡”的原因。就哲學本身來說,除了海氏代表的“歐洲大陸哲學”,在英語國家,分析哲學走到“語言的盡頭”,與亞里士多德的語言研究也畫了一個完整的圓圈句號。語言的本質是“指代功能”,既語言必須有所要指的對象,“某物”。失去了對象,既失去了語言存在的意義。不論是物質還是精神,都屬於語言功能的對象。而絕學恰恰穿過了語言來發掘“某物的背景“,所以這個背景不可能被言說。是不是這個道理?所以沒有任何對世界“存在”的研究能更深入下去了。哲學家追求了二千五百年的“哲人之石”或“絕對真理”,究竟在什麼地方?
正是處在我們時代這個十字路口,我5年前提出來“範例哲學”。我的想法首先是從“內部”開始的,與傳統本體論相反。想想,你的第一個思想是怎麼來的?你的大腦是“localized Absolute", 它連接着 "Absolutely Absolute". 雙絕對產生“singularity" 後的自然和宇宙大爆炸,與大腦產生 ”第一個思想“, 是一致的。絕學,只有在追求智慧的意義上,是哲學的發展。在研究內容上,是哲學的終結。這就是為什麼絕學真正宣布了 ”哲學死亡“ 的原因。五年以來我的看法沒有變過,雖然我還沒發現有人真懂我的意思.真理必須“本身發光”,沒有錯。更何況絕學是-我毫無羞恥地說-絕對真理。它是千百年人類哲學家所追求的目標 ,五年前我這樣說的時候將網友氣瘋了直到今天。其實不怨別人,因為我自己是“oddball”。但我們不應該忘記自己的處境:人類一般都在“柏拉圖的岩洞裡”生活。所以需要努力克服的是人類的目障,而不是責備真理的光芒不夠閃亮。
範例的最大不同是在“本體上的推進”。就是這句話:哲學是研究”某個什麼“,而絕學是研究”這個什麼“的”背景“,既 ”絕對的絕對“。”雙絕對“ 不是”想出“的,更不是證明出來的,而是通過我所謂的”純粹悟性“。沒有別的辦法。哲學的本體是“某物”,不論是"存在","道",還是“卡瑪”。只有這樣的本體和其發展,才有邏輯可言,證明可言,規律可言。絕學的革命性在於,不再討論這個“某物”,而是轉到了它的“背後”,既“背景”的研究上,但又無法說出 (因為語言必須有指代)。所以理解的關鍵在於“純粹悟性”上。而要傳播真理則必須“藉助語言”來"暫時用以表達"。這就是我說的“哲學本體”研究的進步。在知識方面,社會科學追求的是“相對的相對"; 自然科學追求的是”絕對的相對“;哲學追求的是 ”相對的絕對“;絕學追求的是 ”絕對的絕對“。這是絕學對所有知識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