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堂溝的名儒--記舉人劉增廣
京西人物之廿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84476e3f0101ga8u.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齋堂溝的靈水舉人村,在明清時另一位知名的舉人,就是清光緒甲午科中舉的劉增廣了。劉增廣,字心齋。生於同治四年,卒於民國三十二年。因其年幼時因病落下麻子,人們被地里叫他麻子舉人。
劉增廣出身的中等農戶家庭,幼年求學時,時常沒有乾糧而帶大扁兒--齋堂人把甜杏仁叫大扁兒--充飢。因此落下了“大扁兒” 的外號。但增廣天生聰穎,先生喜歡。其父又在束修之外送先生十兩紋銀,先生在課餘又給增廣加開小灶,增廣的學業有成,弱冠之年即中秀才。光緒甲午中舉,時年,二十八歲。三十歲時出任山西左雲縣知縣。後又任靜樂知縣,吉州知州,候補知府。在任上,劉知縣抑制豪強,剷除訟棍,關注民生,為官清廉,深受百姓愛戴。可就在此時,其父病逝,增廣按制丁憂。離任時,百姓夾道相送幾十里,送萬民傘,依依不捨。三年後,其母又逝,又丁憂了三年。待可復出了,已經快民國了。
增廣從此閒賦在家,就專事村務了。靈水老人說“體仁主外,心齋主內” 。說的就是村外的事務,靠譚體仁譚天元。村內的政務則靠劉心齋劉增廣了。增廣治村如烹小鮮。他制定了包括水池三禁,牲畜圈養,煤炭限采等內容在內村規民約。今年秋上,我到靈水喝秋粥。走在靈水的街上,街道十分乾淨整潔,不見雞犬。村上的百姓告訴我,靈水村至今傳承着牲畜圈養的傳統。雖然用上了自來水了,但絕沒有人亂倒污水。早年,村中有三十六盤碾子。劉增廣丁憂時看到村民為推碾子有爭搶現象,舉人老爺在碾子旁貼上“君子不爭”的字條,從此,村中人再也沒有發生爭搶現象。推而廣之,村中人們再辦其他事,也變得彬彬有禮了。如今,您若到了靈水,隨便走進哪一家,都會受到歡迎。沒有現代城市人的警惕,宛若到了君子國。這與舉人村讀書人多,知書達禮,歷代傳承不無關係。當中有增廣先生的心血。
劉增廣是齋堂溝現代教育的開拓者。光緒未年,他翻越大寒嶺到大台溝,在玉皇廟創辦學堂。募捐善款修造校舍,所募款額不足,他自掏腰包補足,使得校舍臻茸。民諺說,中華民國大改良,大廟變學堂。看來不確,增廣先生創辦學堂時,民國尚在母腹。我以為,玉皇廟學堂領京西之現代教育之先。現在玉皇廟還存有劉增廣書丹的辦學碑,那雋永的館閣體看了都是一種享受。我想,如若修京西教育志,增廣先生不可或缺。
劉增廣還是齋堂溝的 名醫。他學醫,源於他的長子幼年患病,吃牛黃過量,成了殘疾。為此,他潛學醫術,漸成齋堂溝里的名醫。他家的德茂堂就兼售參茸飲片丸散膏丹。他善治疑難雜症。至今村里還流傳着劉先生治病救人的故事。
增廣先生最讓人稱道的是他愛國。這可能是儒家傳統。衛立煌將軍在抗戰中組織髽鬏山戰役。司令部即設在劉增廣家裡,劉增廣仗義疏財,支援抗戰。戰役失利,劉隨衛部撤退到山西。到民國三十二年回到北京。因日寇占領,家道已大不如前。早先劉舉人衣着綾羅,食必飛籮。他吃的麵粉,要吃籮面時飛出的細麵。現在國土淪喪,到女兒出嫁時,只能“窮到萬民傘做衣” 了。突然一天,小鬼子包圍了靈水。把百姓集中,讓百姓們交出八路。鬼子漢奸對百姓又打又罵,以武力相逼。這時,人群中走出一老者,身穿長衫,胸飄銀冉,正氣凜然,怒斥日寇暴行。此人正是78歲的劉舉人。一軍曹用槍托猛擊劉增廣的胸口,老人當時就口吐鮮血,染紅了長衫。從此,老人鬱鬱寡歡,不久就去世了。老人去世前對身邊的兒女念了陸放翁的<<示兒>>。特意叮囑孩子們“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齋堂溝名儒,京西的文曲劉增廣,殞落了。
不過,靈水劉增廣宅院還在,如果您有機會到靈水還能看到。只是土改後偌大的豪宅被分得七零八落了,以前的威嚴只能靠想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