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季羨林先生是“國學”大師嗎?
送交者: 葛劍雄 2005年08月14日15:15:56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近日,溫家寶總理到醫院看望季羨林先生,媒體的報道稱季先生為“文學家、
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以為是恰當的。因此想到了前幾年從北大聽來的一則
笑話:你知道,現在印度歸咱們中國了!要不,專門研究印度學的季老怎麼成了
“國學”大師呀?這多少反映了“國學”的名稱被濫用而產生的尷尬。

  這不是說季羨林先生不懂國學,或者說他不具備國學的根底,但一個人的研
究領域和學術貢獻總會有所側重,有主次之別,不會面面俱到,更不能都達到巔
峰。像季先生留學德國十年,學的是梵文,研究的重點是古代印度,運用的是西
方現代研究方法,在北大長期擔任東語系主任,教學和研究也都是以梵文、中亞
古語文和相關領域為主的,他的主要學術成果是印度古代經典著作的翻譯和研究,
近年有影響的著作是《糖史》。

  當然,季先生對中國文化和傳統文化也發表了不少意見,還寫了很多文筆優
美、寓意深刻的散文,涉及面很廣。但這些畢竟不是季先生的主要研究領域和學
術貢獻,如果一定要強調他的“國學”,實際上是忽略或貶低了他作為學者的主
要身份,以至連不少文科研究生也不知道季先生是研究印度學的。

  如果說“國學”就能涵蓋全部學問,那就難免不鬧出“印度歸中國”的笑話。

  幾十年來一種不好的風氣,就是颳風跟風。什麼事只要由政要權威一肯定,
一提倡,馬上群起響應,惟恐不及,而且必定極而言之,擴大到最大限度。像
“國學”,我們這些上世紀40年代出生的人,從小得到的教育是“批判繼承”,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到了“文革”期間更是當成三大惡源(“封資修”之
“封”)之一,清之、避之猶恐不及。但到了政府重視傳統文化,倡導國學時,
又什麼學問都要貼上“國學”標籤,只要沾上點邊就自稱或互稱“國學”。像首
先稱季先生為“國學大師”的人,十之八九算得上“國學師”或“國學生”了,
如果壽長些,說不定也能當上“大師”。果然沒有幾年,有人已以“大師”自居,
更不用說圍着他轉的人已經用“國學大師”代替他的名字了。

  儘管對“國學”的確切涵義目前還沒有取得共識,如創辦國學院的大學校長
對“國學”的解釋就強調要採用現代研究方法,但“國學”的基本領域應該是中
國傳統的學問,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譬如“古籍”,一般不包括清朝以後的作
品,至多擴大到跨時代人物用文言撰寫的論著。並非所有的人文學科都能歸入
“國學”,如白話文、現代文學、現當近史、世界史、西方哲學等都不屬“國
學”。大多數社會科學也已超出“國學”的範圍,儘管中國傳統文化中也具有相
關的因素。

  更重要的是,學者自己要有清醒的頭腦。如果不是另有所圖,難道還不知道
自己究竟是幹什麼的嗎?當然,如果本人已經喪失了辨別和糾正的能力,只能聽
憑他人或媒體擺布時,任何高雅聖潔的桂冠都已毫無意義,只能看成為強加的諡
號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北外校長又如何?
2004: 耶魯大學博士:計劃經濟辦不出一流大學
2003: 含淚問教育:你憑什麼產業化?
2003: 趨富斥貧的教育危機
2002: 令人擔憂的北大文科教學----進軍一流是
2002: 清華園裡可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