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廁所里”的教授以及隱性教育功能的喪失 |
送交者: 賈舟子 2018年06月19日14:18:47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我的母親,年輕時是一個小學教師,前兩天她拉着我看她朋友圈裡的一個笑話,名字叫“困在廁所里的教師”。說的是一名小學教師,因為班級里的小朋友上課時候上廁所總是被告,第一次一個小朋友上廁所,老師沒讓去,小朋友尿褲子了,於是家長到學校把老師給告了。第二次,又有一個小朋友上課上廁所,老師讓去了,小朋友在廁所摔倒,於是家長到學校把老師給告了。第三次,又有一個小朋友上課要上廁所,老師一想,我陪着去吧,結果班級由於沒人看管,大亂,於是家長到學校把老師給告了……小學教師表示很崩潰,我的母親退休已經20多年了,她問我,現在的小學真的是這樣的嗎?我很淡定的說,哦,這不算什麼,我們大學更血腥一些。 我今年39歲,在吉大法學院從教14年,我帶的最小的研究生出生於1996年,今年教的最小的本科生出生於1999年。我日常的工作除了寫文章,上課,就是指導學生進行必要的學術訓練,尤其是論文寫作。這個很重要,因為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司法實踐部門反映,這些高學歷的孩子,其實在工作崗位上都拿不出一個像樣的法律文書,有的甚至連通知都不會寫,也缺乏吃苦耐勞、勤勞勇敢的精神。寫作雖然看起來是一門課或者訓練,但是從布魯諾教育金字塔理論來看,教育的效果分為六個層次,我們平時上課是屬於知道,考試主要看看大家是不是領會,這些都是低級認知,而論文寫作涉及分析、評價屬於高級認知,因此是整個教育中最難的部分,也是最鍛煉、最考驗人的一部分。這也就是不論學士、碩士還是博士學位的獲得都伴隨着論文寫作和答辯。一個教師的基本職能就是儘可能地幫助學生通過論文寫作來獲得高級認知。在我指導學生寫作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些故事,有的甚至是“事故”讓我不禁反思我們的教育該何去何從,我們的青年人應該怎樣對待他們自己所受的教育。
大約六年前的一個晚上,我大約花了三個小時,對一篇碩士論文提出了修改意見,很詳細,很具體,沁透着我的思考和汗水。稍後,學生發過來一封郵件,上面寫着,老師,我不想修改了,我受夠了,我想放棄了。還有一名法律碩士,修改論文的時候跟我說,老師,別的老師對學生都很寬鬆,你看看你整天都這麼嚴厲,我們本來基礎就薄弱,您能別這麼較真了。 其實面對這種情況,作為一個過來人,作為一名教師,我心裡非常清楚——孩子遇到困難了。但只要堅持下去,過了這關,我們的孩子就會在技能和訓練上前進一大步。要想成長,就必須要努力和付出,no pains no gains!所以一個教師在這種情況的正確處理方式是:不僅要繼續指導學生,還要繼續push這些學生,幫助他們走出困難區。 而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老師也必須這樣做,因為只有這麼做才能實現教育的功能。教育有兩種基本的功能,一種是顯性教育功能,一種是隱性教育功能。顯性教育功能用普通話來解釋就是學知識,看得見的一些知識的傳播。隱性的教育功能泛指在學習的過程中而形成的個人品格和心智模式。我們接受教育表面上是為了獲取知識,但實際上在充滿挑戰和困難的學習中,還塑造了個人的迎難而上的品格和擁抱困難不逃避的心智模式,這才是完整的教育。 但如果我真的繼續push我的學生的時候,打算實現教育的隱性功能時,我發現我就會被困在“廁所里”。有時候學生就會鬧情緒,甚至會以失眠、抑鬱、自殺來逃避眼前必須完成的工作。有時候他們的父母參與其中,一名研究生的母親找到我,質問我是不是對他的孩子有意見,為什麼要讓他讀這麼多書?前幾天更可怕,有一個學生開題報告實在太不讓人滿意,於是重複改了很多遍,他先是在某天半夜向我傾訴了他的苦惱,然後突然發了一條短信給我,說我要逼死他。然後我就不得不住手,我住手了,但是我的內心特別複雜。第一我心裡特別清楚,孩子們並沒有完成應該完成的學術訓練,看的書還不夠,文章寫得特別水,說起話來啃啃哧哧;第二,這算個啥事?你說抑鬱就抑鬱了?人生有多少挑戰,你知道嗎?你現在就讓自己抑鬱了?但是在現在的教育體制下,我們老師還真沒轍,如果學生不認為老師是在幫助他,反而認為老師是在挑刺、施壓、過於嚴厲,就會引發很多問題。事實上,全國高校每年都會因為博士畢業論文答辯什麼的跳樓幾個學生,這是我們高校圈裡都普遍了解的情況,也有很多學校領導因為學生跳樓被免職。但是卻沒人思考他們為什麼自己選擇了讀博士,又不接受了嚴格的學術訓練,最終選擇輕生,同時還要教師和相關人員接受問責。 現在的教育特別讓我困惑,總害怕孩子有壓力,總害怕他們抑鬱,總害怕這個,害怕那個。前幾天我的兒子在幼兒園,摔了兩跤,老師特別重視,跟我解釋,又是道歉什麼的。有必要嗎?三歲的孩子摔跤不是正常的嗎?不摔跤怎麼走得更穩?跟老師有什麼關係?我上我女兒的學校想跟老師交流一下我女兒在家的情況,我話都沒張口,老師先跟我道歉,不管是因為什麼,肯定是我們做的不夠。這都哪跟哪啊,把我弄得特別不好意思。我說咱們都是老師,我不是來找茬的,我想跟您進行家校配合,我老心酸了。大家看看,現在的教育把老師弄得多緊張。還說回大學,我和我的同事和處在教育環節的所有的老師一樣,都被困在“廁所里”教授,對於學生應該做的學術訓練,怎麼都無法完成,因為在現在的體制之下,只要學生不想幹的事情,只要會引發學生抑鬱、失眠、各種精神問題的事情,我們統統得放棄,而不管這是不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訓練,否則就會被困在廁所里,就是會不停地給自己、給家人、給學校找麻煩。 但是,教師的天職又提醒我們,儘管我們飽受着各種制度的苛責,我們得教育我們的孩子啊。人性當中有沒有避重就輕,舍難求易的本性,我不敢確定,但我知道的是,現代社會,孩子們的物質生活都比較豐富,生活的都比較舒適,如果在長期的學習生涯當中沒有人給予壓力,沒有人給予督促,沒有人能夠保證你有嚴苛的訓練,很難保證學生在學習的痛苦和挑戰中獲得能力的提升和品格的培養。⑤所以作為一名老師,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光是出於對教育的責任,還是出於對於學生的熱愛,都應當幫助孩子形成堅毅的品格,完成教育當中的隱性功能。我們不去提李政道、唐敖慶這些在戰爭年代,冒着炮火求學的堅韌不拔的經歷,因為這離你們太遠了,我們就說說我們的生活中的例子。 我的父親是一個書法愛好者,他跟我說他小時候練習顏體,一個字要寫成百上千遍,枯燥的,默默地就是在寫。我的好朋友,星海音樂學院鋼琴教師,他告訴我小時候在爸媽的強迫下,一遍一遍的練習鋼琴曲目,那時候覺得很苦,多少次想要放棄,然而堅持下來了之後,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感謝父母當時的嚴厲和嚴格的要求。我想說的是那些從小受到很嚴苛訓練的人,在學習的時候由於種種壓力必須要完成某種任務,包括練鋼琴,練毛筆字。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特別枯燥,特別困難的時候,他只能去解決,只能去完成。時間長了,當他長大了,當他面臨困難的時候他有一種自然而然的擁抱困難和解決困難的勇氣以及征服的快感。 菲爾普斯在北京奧運會上拿了八塊金牌,其實有一塊在中國人看來,是根本拿不到的,原因是,剛跳進水池,眼鏡就進水了,根本都看不到,只能憑着自己的意志和感覺完成了比賽,竟然還拿到了金牌。原因就是他的教練在訓練他的時候,總是故意製造各種困難,總是故意給他造成痛苦,目的是為了讓他擁抱這些麻煩和困難,困難來了,他首先不抱怨,不僅不抱怨,而且還接納,不僅接納,甚至還隱隱地產生了某種要征服他和戰勝它的欲望。菲爾普斯自己說,一遇到困難就來勁,就會迸發出一定要把這件事情解決的心氣。心智模式中對困難有一種接納和擁抱,並且還有期待,認為一旦有困難,一旦有挑戰,就是自己要成長,要超越自己的時刻。 我們的學生寫論文也是這樣,學術訓練是很苦的,我自己做博士論文的時候就曾經數月難眠,甚至痛不欲生,我經過了這一個過程之後,我意識到,不瘋魔不成活,我感謝那段艱苦的歲月,他成就了我寫作的能力,讓我今天遊刃有餘地進行自我表達;他磨練了我的意志,讓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永不退縮,他給了我明確的自我認知,我自信我是一個能夠戰勝困難的人。也讓我明白,其實人沒那麼脆弱,什麼失眠、抑鬱都是正常的,挺過去就好了。 古時候講天地君親師,老師的地位是很高的,十年寒窗再苦,學生也不敢跟老師討價還價。現代社會,每個家庭就一個孩子,我們的孩子他們總是被過度的呵護,他們的需求總是被過度的滿足。現代的教育沒有成為學生的練兵場而變成了他們的避風港。一旦而這些折射到教育的鏈條當中就表現為,學生一旦遇到挑戰,他就希望回到舒適區。我的一個學生跟我說,“老師我可不想像你那樣掙命,我要活在當下,我要快樂。”我說:“你的快樂其實就是懶,真正的快樂是戰勝困難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是會刺激你分泌多巴胺的。”教育的本質就是要通過不斷提出新的挑戰、給學生以適當的壓力來幫助孩子迎接挑戰、戰勝壓力從而達到自我實現。吃苦這件事情是繞不過去的,老子說:“多易必多難”。人生無處不是選擇,你越是在前半程做出容易的選擇,你就越會在後半程面對艱難的處境。 所以,親愛的孩子們,你們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拿一個文憑,也不僅僅為了知道掌握某一個學科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接受教育當中的隱性功能的洗禮,培養堅毅的品格,培養迎難而上、接受挑戰的優秀品質,培養頑強的鬥志,最終能夠自我實現,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人生。同時,也不要拒絕在你前進道路上一直鼓勵你、督促你的那些老師,不要讓他們困在廁所里,因為他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讓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原創: 吉大秋果 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 2018.06.13 (轉載時略去一段官話)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7: | 287 背部有28個穴位與腦、髓、骨,息息 | |
2017: | 增智健體活動階段性小結-霧霾討論(續1 | |
2016: | 科技進步與普世價值ZT | |
2016: | 老幾:古希臘哲學的萬物之源 | |
2015: | 波士頓名高中第一名畢業為什麼只能讀一 | |
2015: | 三角形歐拉線所揭示的人心偏離狀態淺析 | |
2014: | 老幾:唯物論對笛卡爾上帝的反駁 | |
2014: | 如何判別真假基督教,天主教教徒? | |
2013: | part 19 The Good Citizen好公民 | |
2013: | 閒談清華精神 - 經典重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