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解(22)
1、“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蟲魚之名”。(語譯:小伙子們,為什麼就沒有人去學習《詩》?《詩》可以讓人振奮起來、可以讓人滿足觀看的願望、可以讓人變得合群、可以讓人學會諷刺,往近處說,可以讓人(很好地)服侍父親,往遠處說,可以讓人(很好地)服侍君主,可以讓人見識到很多鳥獸草木的名稱。)
成為專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要想成為有關《詩》的專家,你就必須對《詩》有全面的知識——儘可能多地知曉《詩》的各種功能;一旦成為了專家,我們可以訓斥那些外行——一句“何莫學夫《詩》”包含了對那些“小子”的訓斥;一旦成為了專家,我們還可以不假思索地過足說話的癮——只消傾瀉我們那一肚子的學問。“成為專家”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2、“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語譯:子游請教孝的問題,孔子答:“現在人們把孝理解為養活父母,人們都能養活犬馬,不敬,怎樣給區別開來”。)
如果說名言中的孔子成功地指導了子游,則成為他人導師是不容易的。想要成為他人導師,我們必須了解現實——“今之孝者,是謂能養”反映了孔子對現實的了解;想要成為導師,我們還必須足夠機智——孔子運用機智,用“至於犬馬,皆能有養”反駁了社會上流行的“孝就是養活父母”這樣的觀點;想要成為導師,我們自己必須有明確的主張——孔子的主張是:孝的實質內容是對父母的“敬”;另外,成為導師也是有價值的,因為這個世界上有人(譬如子游)需要得到指導。“成為導師”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3、“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語譯:祭祀不應當祭祀的鬼,是為了討好;應當做的事情不去做,是因為沒有勇氣。)
我們不能平白無故地去自我反省,羞恥感是讓我們反省的一個前提——我們因為自己有過“非其鬼而祭之”和“見義不為”這樣的行為,而感覺羞恥,進而想了解這都是因為什麼;自我反省可以帶來財富——此名言中的兩句話都有知識的外觀,它們都是自我反省的成果:“非其鬼而祭之”是結果,“諂”是其原因;“見義不為”是結果,“無勇”是其原因,或許,自我反省是形成知識的最快捷、最可靠的方法之一。“自我反省”受到了隱秘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