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遠方的孤獨是極富思辯的一位博主,最近他的一系列博文牽扯到對於中國歷史的評價,正好我也喜歡歷史,受他的激勵這裡也寫出我對中國歷史的看法。由於本人只是業餘愛好歷史的理科生,不僅歷史知識不全備,許多文科的詞語也未必準確,請專業人士見諒!
我想許多人都注意到了馬克思主義以階級鬥爭為主線的歷史觀根本不適合中國的歷史,這個學說和史觀作為共產黨奪取政權時的理論工具的確起到了一些正面的作用,但它既不符合中國的歷史實際,也對現實的中國發展沒有好處。比如最近北京大學學生成立的馬克思主義學會就讓當局非常尷尬。另一方面,中國傳統上孔夫子的春秋筆法試圖以禮教治天下, 看不到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最後形成了久分必合,久合必分的無奈感嘆。中國的歷史也不應該是僅僅記述帝王將相活動的年表,或者探求統治術的資治通鑑。而應該通過客觀地記述歷史,揭示歷史發展的動力,探求歷史發展的規律,將中國歷史觀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
首先,經濟活動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基石和動力,所以,一部中國歷史也應該是中國人的經濟活動史。中國傳統的歷史觀不注重經濟活動的基礎,而馬克思主義把經濟活動簡化成階級鬥爭都是不恰當的。經濟活動是人為了生存和發展不斷地提高利用自然的水平,從而提升人類文明向上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與人之間有鬥爭和爭鬥,但合作是主要方面。對人類歷史影響最大的發明是文字和貨幣,這兩者都是促進人與人的交流,提高人與人合作的水平。有意思的是,這兩者都經歷了從具象到抽象,從流通到儲藏,從少數人壟斷到大眾普及的過程。它們的演變史就是一部人類文明史。歷史發展的動力也不是所謂的階級鬥爭,而是不斷提高的利用自然的能力。而這個能力的提高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密切相關。當然這個能力也決定了人與人之間鬥爭和爭鬥的方式。人類的戰爭和改朝換代根本上也都是經濟活動或者經濟活動的結果。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替和治亂循環實際上就是不斷發生的經濟危機,跟階級鬥爭和專制或民主沒有關係。這一點至少在香椿樹博和我看來都是再明顯不過的事情。
有了經濟活動做為基礎,一個國家就是經濟活動的最大組織。國家的職能就是組織,維持,保護,甚至拓展其成員的經濟活動。這和馬克思所謂的國家就是階級壓迫的工具截然不同,馬克思過份片面地強調國家機器的階級特色不僅與事實不付,這樣的認知也會造成國家機器對於內部的壓迫,從而導致國家的衰亡或分裂。所以必須剔除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將國家建立在與每一成員息息相關的經濟活動的客觀基礎上。即使歷史上的封建領地,領主也都有組織,維持,保護,甚至拓展其成員經濟活動的職能,在這裡統治者跟被統治者之間也不僅僅是壓迫和被壓迫的關係,統治者有保護被統治者被外族外國侵占的義務。國家的經濟活動本質要求國家有人口,領土,疆域,國防,外交,以及對內的教育,貨幣,交通,法律,秩序等一系列功能。法律和秩序也不僅僅是統治階級為了統治為所欲為的工具,而是國家經濟活動組織 維持、優化的手段。中國歷史上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以及毛澤東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人類歷史前進的動力”實際上都有這樣的思想,可惜在實際的操作中往往統治術占了上風。中國歷史上每當國家偏離了經濟活動這個基礎的時候,國家就會分崩離析。一次再一次地證明了國家的經濟組織本質。
國家也是迄今人類經濟活動的最高級的組織,是文明的最高承載體。人類經濟活動能力的提升主要源於人腦力的開發。人類的經濟活動不僅是利用自然,更重要的是在利用自然的過程中開發了人的能力,特別是腦力,於是,腦力是人類所有活動中最重要的因素。一個國家的自然資源,包括土地,礦產,氣候等等,為人腦的開發提供了條件和場所,但把這些自然資源轉化成經濟活動的是人的能力,包括組織在一起形成一個穩定的組織的能力。國家是迄今為止這樣性質的最大、最高級的組織。所以國家的一個重要職能是保存,繼承,利用,和擴大人腦的能力。這就是國家的祭祀,圖書館,教育等一切文化職能。由於人群的經濟活動既有地域的特點也有發展的先後,所以文明具有特色和先後兩方面的屬性。否認不同國家之間文明的先進和落後的差別是不科學的。
既然人的能力,特別是腦力是一個國家的重要資源,那麼國家文明之間的差別是不是人種基因決定的?在這一點上,中國人長期將自己看作是高於蠻族或者異於西人的另類,甚至至今有人試圖證明中國人是中國的猿猴進化而來的。可是這都不是真的。人類進化的研究表明中國人和其他各國各民族的人一樣都是同一個人類祖先,都是同一個地方進化並擴散而來的。中華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分化的發生只有幾千年的時間,這在人種的進化史上是極其短短的一瞬,不可能造成巨大的智力差異。所以應該將中國歷史納入整個人類文明史,不自高自大,也不枉自薄非。這對於正確看待中國歷史上和周邊各民族的關係,以及正確處理當今日益相互靠近的世界各國之間的關係大有裨益。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中國人應該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
基於這樣的歷史觀,中國歷史可以分為四個主要階段: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先秦是華夏文明的形成期,華夏文明的主要思想都在這一段形成了,這對應於西方文明的希臘文明和希臘前文明。秦漢時期是中國作為一個國家形成期,秦的統一和漢的鞏固使中國形成了大一統的國家,這和先秦時期形成的天下觀結合在一起,成了中國國家文化的主流。即使經過魏晉南北朝三四百年的分裂,最終仍然又統一起來成為一個國家。秦漢對應於西方文明的羅馬時期,羅馬的軍事能力,拉丁文,基督教是維持羅馬統一的基本要素。在羅馬帝國的軍事能力被蠻族摧毀之後,拉丁文和基督教仍然維持了西方文化上的統一。隋唐宋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頂峰,得益於科舉制度和較為平等寬鬆的政治,中國人的能力得到了空前的釋放和發展,中國人最為推崇的唐詩宋詞產生於此,中國的疆域和經濟也達到空前的水平。隋唐宋對應於西方的中世紀黑暗時期和伊斯蘭帝國時代。伊斯蘭教實質上是統治西方的亞伯拉罕一神教在阿拉伯人中的一個分支,這和隋唐時期是漢化的鮮卑人政權也有某種有趣的相比性。元明清是中國的中世紀黑暗時代,異族入侵不僅極大地破壞了中國的生產力,異族統治和宋明理學的結合也禁錮了中國人的精神,這類似於西方中世紀天主教和蠻族封建制的結合。有意思的是摧毀中國文明的蒙古鐵騎也摧毀了西方的伊斯蘭帝國和羅馬帝國的封建殘餘,但這給西方帶來的卻是文明的復興,文明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西歐平原,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探索,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以及民族民主國家的建立等一些列接踵而來,創造了近代人類文明的輝煌成就。從這樣大線條的中西對比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即使在人類交通尚不發達的古代,中國人的歷史和其他民族的歷史都是相似相通的。
關於中國特色的大一統,實際上並不能算是真正的中國人的特色。如果伊斯蘭教不是出現在遠離歐洲的阿拉伯半島,而是出現在離歐洲比較近的巴爾幹半島或小亞細亞的突厥人中,或者信奉東正教的斯拉夫人中,那麼也許在伊斯蘭時代歐洲就被重新統一了,就像中國的隋唐時期一樣。另一方面,請不要忘記近代歐洲拿破崙和希特勒的故事,他們所從事的正是軍事統一歐洲,統一西方文明。只是因為有強大的英吉利和廣闊的俄羅斯的存在,他們的統一戰爭才沒有成功。為什麼國家會追求大一統?說穿了還是因為經濟,大一統意味着規模效應,意味着穩定和安全感。創新是困難的,簡單重複擴大規模比較容易,如此而已。
中國的大一統更直接地是求穩定和安全的結果,除了最初統一六國的戰爭外,此後每一次大一統的建立和版圖擴張都是因為外族入侵的反彈。對於異族入侵,中國人築過邊牆,也搗毀過入侵者的巢穴,“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但最終將這些落後的民族變成了自己的一部分。至止今日,中國的漢人核心區每年仍然要給邊疆的少數民族自治區,比如西藏和新疆,進行巨量的財政轉移支付,這其實和歷史上的歲幣沒有什麼兩樣。而這樣的政策竟然出現在在國力強盛的漢武唐宗,這顯然不是委屈求全,而是對於人性和歷史的深刻領悟。
需要明辯的是大一統只是手段,一個國家的目的永遠是不斷上升的經濟,所以維持大一統不應該以犧牲人的能力(包括屠殺精英和愚民)為代價。以屠殺和愚民為代價的大一統和被落後民族集團統治的效果是一樣的,這正是中國元明清三朝停滯落後的原因。另一方面,人類的歷史發展是相通的,與其他民族的交流和向外發展有助於保持活力,克服封閉系統的熵增效應,從而克服中國歷史上不斷地治亂循環。在人類歷史上,古埃及遠遠領先於其他國家達兩千年之久,但封閉的地理環境和被法老禁錮的思想,最終讓綿延了三千多年,歷三十一個朝代的悠久文明淹沒在了黃沙之下,成了人類史上的一聲嘆息。中國應該汲取這個教訓,走出封閉的死循環。中國人不僅居有一條母親黃河,還有長江,遼河,和珠江,還有廣闊的海洋和陸地交通,中國人只要不自我封閉,任何其他人都不可能封閉中國。而要不自我封閉,客觀、科學地認識國家和歷史就是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