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經義(1920-1995)生物化學家,江蘇興化人。1942年畢業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化學
系。 1953年獲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
2005年度的諾貝爾獎項相繼揭曉,關於中國科學界何時能夠實現到繃愕耐黃圃俅?成為熱門話題。
1965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人工合成胰島素,很多國內外的著名科學家都給予肯定
,認為是當年獲得諾獎的大熱,而我國也正式提出申報。至於後來這一重大成果怎樣與
諾獎擦肩而過,到今天演化出很多版本,甚至以訛傳訛,錯誤的說法廣為流傳,湮沒了
歷史真相。
近日,當年的歷史見證人、中科院院部長年從事生物科研組織管理工作的薛攀皋在近日
的《科學時報》上,首次向公眾講述了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傳聞之誤
近幾年,國內出版的一些專著、傳記、報刊,都把我國人工合成胰島素的科學家失
去登上諾貝爾獎領獎台的機會,歸咎於我國有關機構違規申請諾貝爾獎。其中有代表性
的說法當推兩本專門研究中國人與諾貝爾獎的書,即欒建軍的《中國人誰將獲得諾貝爾
獎——諾貝爾獎與中國獲獎之路》(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和吳東平的《華
人的諾貝爾獎》(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兩本書的說法大同小異,概括起來就是:(1)我國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成果是在“文
化大革命”期間向諾貝爾獎委員會推薦的;(2)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推薦了兩次
;(3)“我國有關機構”也寫了申請,推薦了四個候選人,雖不符諾貝爾獎的規定,卻又
不肯更改,從而導致中國科學家失去了諾貝爾獎。
以上說法都是錯誤的或毫無根據的。事實是:(1)向諾貝爾獎委員會推薦我國人工合
成胰島素研究成果只有一次,是1979年1月;(2)楊振寧確實十分關注向諾貝爾獎委員會
推薦我國人工合成胰島素的研究成果,1972年、1978年先後向周恩來和鄧小平提出過,
但也只在1979年這一次作了推薦;(3)中國科學院只是應楊振寧等有資格提名或推薦諾貝
爾獎候選人的人士的要求,向他們提供了一份代表人工合成胰島素工作的全體人員的名
單,作為諾貝爾獎1979年候選人的有關資料,而且沒有以自己的名義同諾貝爾獎有關部
門進行任何聯繫。
1972年 第一次擬申請
我國對諾貝爾獎持批判拒絕態度不是始自“文化大革命”,其發明權也不屬於江青
或“有的領導者”。拒絕或反對諾貝爾獎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在“左”的思潮影響下,
對學術獎勵制、學位制、學銜制乃至於軍銜制等採取全盤否定的必然結果。
我國人工合成胰島素的研究成果,正式通過國家鑑定的時間是“文革”前夕的1966
年4月。在這次鑑定會即將結束時,有人發言:“諾貝爾是靠搞炸藥發了財的,後來拿出
一些錢作獎金,我們要打破諾貝爾獎金的迷信。獎金本身是資產階級物質刺激辦科學的
手段。諾貝爾獎是為資產階級政治服務的,我們不要這些獎金,我們要的是人民的獎賞
,這是最崇高的。”(1966年4月19日,鑑定會議簡報第14期)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席捲中國大地。我國科學事業在“文革”中遭受空前浩
劫。1972年,楊振寧向周恩來提出,擬向諾貝爾獎委員會推薦我國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
成果。考慮到中國當時的形勢,周恩來婉言謝絕。“文革”期間,它提不到日程上來。
1977年 開始運作諾貝爾獎申報
錢三強為促進推薦我國人工合成胰島素成果參與1979年度諾貝爾獎評選做了大量工
作。1977年6月12日至30日,以錢三強為團長的中國科學院代表團訪問澳大利亞。在同澳
大利亞科學家的一次談話中,有人對錢三強說:“你們人工合成胰島素的工作是應該獲
得諾貝爾獎的,問題在於你們願不願意接受。”
在同澳大利亞科學家的這次談話後,錢三強才從同團出訪的童第周、王應睞那裡知
道了事情的梗概。他認為,中國科學家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這一可喜的重大成就,不管
能否獲得諾貝爾獎,應該藉此擴大中國的影響。他願意出面推動這件事。
1978年11月 向諾貝爾獎委員會推薦候選人
1978年9月,楊振寧向鄧小平提出他準備提名人工合成胰島素的中國科學家為諾貝爾
獎候選人。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所長王應睞收到瑞典皇家科學院
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主席B·烏爾姆斯特洛姆等6位教授的來信,要他在1979年1月31日前
推薦197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候選人。
在得到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方毅、副書記李昌的同意後,錢三強便開始運作,向楊
振寧發去電報和信函。
1978年11月3日,國家科委黨組與中科院黨組舉行聯席會議。會議認為我國人工合成
胰島素的科學家,可以作為候選人向諾貝爾獎委員會推薦。
1978年12月 初評出4名候選人
接下來的難題是按諾貝爾獎的有關規定,從參與人工合成胰島素的眾多科學家中推
選出代表,作為諾貝爾獎的候選人。我國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成果,是3個不同單位人員
共同合作的結晶,僅最後一兩年直接參加研究工作的人員就有30餘人。
為此,1978年12月11日至13日,錢三強組織並主持召開了人工合成胰島素工作總結
評選會議。與會的有3個單位參加合成工作的主要研究人員和科研管理人員30人,以及通
過協商組成的評選委員會委員 17人,評選委員會的任務是對會議最後推出的候選人進行
無記名投票。
會議初步選出在合成工作中4名成績突出者:鈕經義(生物化學研究所)、鄒承魯(原
生物化學研究所,1970年調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季愛雪(北京大學化學系,女)和汪猷
(有機化學研究所)。
1978年12月 正式推選出鈕經義代表我國申請197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會議認為,如以4人申請難以被接受;出3人,矛盾較多,而且聯邦德國、美國在胰
島素人工合成方面也取得較好成績,有可能此獎將由兩國或三國科學家共同獲得。據此
,我國以一名代表申請為宜。北京大學和有機化學研究所認為,如出一名代表,理應由
生物化學研究所選出。生物化學研究所則推薦鈕經義為代表,認為他自始至終參加B鏈合
成,成績突出,也有一定學術水平。評選委員會表示贊同。
錢三強主持起草亦代表中國科學院,簽發了1978年12月25日呈報國務院的《關於向
諾貝爾獎委員會推薦我國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成果的請示報告》。
《報告》在匯報人工合成胰島素工作總結評選會議的情況,推薦鈕經義一人為代表
的原因和過程後寫道:“我們建議,以鈕經義同志一人名義,代表我國參加人工合成胰
島素研究工作的全體人員申請諾貝爾獎金,擬由楊振寧教授和王應睞教授分別推薦。”
一周后,請示報告獲得批准。按要求所需的各種推薦材料,由錢三強具函,以最快速度
寄給楊振寧以及也受諾貝爾獎委員會邀請推薦候選人的美籍華裔科學家王浩。與此同時
,王應睞也作了推薦。
我國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集體的代表鈕經義,被推薦為諾貝爾化學獎1979年度候選
人的過程和事實就是如此。
最後,197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為美國人布朗和德國人維提希。我國鈕經義未
能獲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