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氣候很大程度上是被地質運動自身所調節的,地球的球體不是“向某某黨的黨中央某主席某總書記保持高度一致”的鐵板一塊,而是可以互相摩擦、互相滑動的液態鐵鎳地核上覆蓋的幾個固體板塊,於是就有了豐富紛繁的地貌、海溝、造山運動、洋流、丘陵、平原、以及對應的豐富斑斕生態環境都得益於地球不是鐵板一塊。比如南極大陸如果沒有從岡瓦納大陸中分離出來而飄逸到南極部位,那麼就不會形成環繞近似圓形形狀的南極大陸環繞的西風漂流,就不會和其他陸地氣候原因一起形成風速1000千米/小時的南極大陸強冷高壓,因此就不會有大量冰川和積雪、海平面就會對應升高很多,進而夏季颶風和暴雨會增加,這樣的環境進而又會促使熱帶雨林甚至溫帶森林和蕨類植物的茂盛。
這就聯繫到為什麼澳大利亞大陸的本土哺乳動物中比較低等的有袋上目和單孔目占據統治地位,而更高等的有胎盤下綱動物卻後來沒有了澳大利亞大陸原住民的物種。這個現象的原因現在還不清楚,過去有的推測認為有袋類比較低等、靠着胎盤類沒有進入澳大利亞大陸而得以繁榮,但是後來的古生物學發現,5500萬年前大量的胎盤類古生物在澳大利亞繁榮,但是後來就來滅絕了,那麼是胎盤類不適應澳大利亞的環境嗎?後來人工引進的老鼠、歐洲兔子等等都在澳大利啊繁殖得非常成功、成功到甚至引發澳大利亞軍隊出動兵力消滅兔子也消滅不掉的程度,在澳大利亞還沒有變得乾旱,早對應着在胎盤類的化石消失的澳大利亞大陸的地質時期還沒有近幾千年來那麼沙漠占據腹地,胎盤類為什麼不能適應呢?至今原因還在被探究。
但我想其中一個原因,是岡瓦納大陸還沒有分裂成南美大陸、南極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的時候,這塊大陸十分溫暖濕潤。南極洲大陸也曾遍布茂密的森林,有袋類哺乳動物正是從北半球進化形成、絕大部分遷徙進入南美大陸進而又大部分經過南極洲而進入澳大利亞大陸,那時候因為南極大陸的極地氣候還沒有形成,所以澳大利亞大陸得到濕潤溫暖的海風、有着充沛的降雨,形成了和南極大陸剛剛分離時及其之前全澳大利亞大陸遍布雨林的生態地貌,這種水分充沛導致植物和昆蟲的營養豐富的資源環境,很有利於高等哺乳動物憑藉更優勢的生理去占據更多的生態位里的比例,因為占據了更多的生態位里的比例,所以更加依賴對應的生態環境的資源結構,當南極大陸形成極地高壓,澳大利亞大陸變為典型溫帶乾旱少雨氣候之後,原本在雨林中占據統治地位,占據更多生態位而更依賴雨林的胎盤類反而因為從食物鏈到生理形態過於依賴自己占優勢的雨林環境而無法轉變從而滅絕,相反原來競爭不那麼有力、占據不那麼依賴雨林的有袋類從生物環境消費競爭中勝出。這是一個可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