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在“微觀世界”的四個邏輯階段(Instancology)
質,在範例所劃分的“微觀世界”有四種邏輯存在狀態。它們分別是,“在”,“存在”,“定在”和“思在”。
質處於在的形式是質作為相對事物的邏輯開始。處於在階段的質,是一種“潛在”的存在。也就是說,從本體的意義上講,邏輯的存在必然來源於潛在,既邏輯的“在”。之所以稱質的潛在狀態為在,是因為在是邏輯的開端。
在,是以後一切邏輯發展的基礎。沒有在,既沒有潛在,就沒有以後的邏輯進展。在,是柏拉圖的“形式”表述的概念的發展。在康德那裡就是“物自體(noumenon)”。在黑格爾那裡就是“邏輯學”。
在的邏輯位置位於存在出現之前。以往一切斷哲學本體討論,都是走到存在,或是,既停止。從巴門尼德到海德格爾。西方哲學史上從未再繼續探討存在的來源,而總是從存在開始作為開端,然後從存在開始發展,其典型的代表是黑格爾。
究其原因,也許是受物理科學的發展限制所導致。現代物理學,尤其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發表以後,人類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到了新的高度。重新思考時間和空間的二維性質,是哲學重新思考存在的基礎。對時空的性質的新的認識,使我重新認識的時空的維度可以作為存在的“條件”來看待,既,對哲學的存在研究可以跳出時空的局限,從一個嶄新的角度重新考慮。這樣,就產生了範例體系認識到,“時空是事物發展的一種性質”,而不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時空不是自始至終陪伴事物的質地發展,猶如生命體的“性”特徵不是自始至終陪伴生命體的發展成熟一樣。
相對論與光的關係,類似時空觀對範例體系的關係。範例體系一旦跳出傳統的西方哲學對存在研究的窠臼,範例體系開創的新的“哲學”就是一番新的天地。範例體系從整體上結束了哲學的目標,既對時空下的存在探討。這種結束,猶如相對論對牛頓傳統物理學的關係,相對論不是整體拋棄了牛頓經典物理學,而是將其作為物體在低速時空運動時的一個“特例”。範例體系也不是簡單地拋棄傳統的哲學,而是將傳統的哲學作為質在發展過程中,到達時空階段的出現時的一個邏輯展開中的“特例”。
質,既然有邏輯開端,就有邏輯的結束階段。而其邏輯結束必然是在時空的出現的邏輯進展之後。質的開端沒有原因,猶如邏輯的開端是非邏輯一樣。如果繼續尋找質的開端的理性根據,我們只會陷入到“邏輯循環”這一錯誤中。
質的相對性,決定了質只能來自與“絕對的絕對”。質具有時空性質的屬性,又決定了質的邏輯結束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