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的定在“-微觀世界的第三邏輯階段(Instancology)
在開始討論“定在”之前,我認為有必要討論幾個前面被理所當然當作已經清楚的用語。
第一,“存在”是針對“非存在”而言。存在的同義詞是“質”。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認為存在是真實的,是由於“質”的生成。質的生成是“邏輯”的開端,是邏輯的“第一因素”。第一因素的來源是“絕對的絕對”。第二,“邏輯”是一個“逐漸展開”的過程,也就是一個發展的過程,雖然不是從時空的維度中開始。因為時空的生成,是邏輯的發展的某一階段才開始的。第三,邏輯的開端是“非邏輯”的,是潛在到存在的過程,既,從“在”到“存在”的過程。非此,無法解釋邏輯的起源,也無法解釋邏輯的後來發展和在時空維度中的變化。第四,一切質,或存在,的本質都是“相對”的,因為它們來自“絕對的絕對”,這個理由很簡單。相對,既有“條件性”,或“規定性”,“有限性”等等。
定在,是黑格爾在《邏輯學》中提出的範疇之一。黑格爾的定在被規定為“有規定性的存在”。範例體系藉助黑格爾的範疇名稱,但在定義方面存在不同。
第一,範例體系的定在,是“潛在的規定性”,而不是“時空中的規定性”。既,範例的定在,是在範例“微觀世界”中,而黑格爾的定在,相當於存在於範例的“宏觀世界”之中。
第二,範例的定在,是質的規定性基石。也就是說,我們人類在宏觀世界領域的探索,無論到什麼深度,比如對生命的基本因素,RNA或DNA的研究,基因,染色體的排列等,我們知道在它們底層還有更隱藏的結構或系統沒有被揭示。由於受科學儀器的限制,或更本是受時空的限制,我們的環境決定了我們不可探測到它們更底層的結構和體系。或物理學上對某些基本粒子的預測,除了運用大型加速器之外,我們無法看到這些更基本的粒子出現在普通的時空維度之中。而加速器的速度肯定是有限制的。人類的加速器到了一定的規模就無法繼續擴大了。這樣有些基本粒子或基本基因元素,人類根本就無法在宏觀世界或時空維度中發現。我將其人類無法通過其他科學儀器探測到的微觀世界存在的邏輯部分,一律規定為“潛在的規定性”,既範例的微觀世界的範疇“定在”。
第三,定在的發展是相對事物發展過程的第三階段。是相對事物的“質”,經過“在”,“存在”到達的第三階段,“定在”。只有定在的形成,從開始有了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如在宏觀世界的顯現。比如在時空存在的宏觀世界,我們有不同的基本粒子,有無機物與有機物,有植物與動物,有生命與非生命的區別等。這些宏觀事物的質地不同,其來源都是微觀世界的潛在的“規定性”所決定的。比如一個種子,從開始入土到後來長成參天大樹,其規定性,既它為什麼如此生長,為什麼如此美麗和有用,都是來源於其基本的決定性或邏輯。這些決定性就是來源於微觀世界的規定性。
所以,規定性的重要在於,規定性的形成,是相對的質潛在的“設計藍圖”,雖然這個藍圖是自我形成的。沒有規定性,就沒有一事物於他事物的區別。本體意義上的規定性是人類認識過程辨別事物,積累知識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