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景路:也说日本的物哀文化
物哀,(もののあわれ、物の哀れ)字典上释义为日本平安时代的王朝文学中重要的文学审美理念之一。原指人们通过触感、眼见、耳听等所感受到的隐隐含有人生无常、事物无常的一种淡淡的哀愁美。
不过,个人认为早在平安王朝文学形成之前,物哀意识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这与日本特殊的自然环境有关。我们知道,在日本列岛上,存在着诸多自然美景如雪山、海滩、山涧、峡谷、温泉、瀑布,葱郁森林、似锦繁花的同时,火山、地震、雪崩、海啸,飓风、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也是从未间断。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极端自然现象,让日本人自古以来所感受到的都是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这样一种人生世相。这一切使得他们相信,美好的事物都是不稳定的。于是,虽尚未能用语言表述,但一种对人生,世事的无常的体感应该早就已经出现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物哀意识应该说主要就是因由列岛的特殊地理环境而使得日本人形成的一种带有哀愁感的无常意识。那时候,尚属茹毛饮血穿贯头衣时代的岛国先民怎么琢磨也不应该从这种无常感中体会到美感来吧,所以说,后世日本人把它美化、神圣化了,因此才形成了所谓的“物哀美”这种文化现象。
据说物哀之“哀”字就原本没有,是后世把这个汉字硬给加上去用以来表意的。结果,一个“哀”字,就生出了诸多解读出来,这里所说的“解读”,是指国内对“物哀”的各种解读。比如,有的说这个概念就是指“真情流露”,是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的时候自然涌出的或喜悦、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等等情感。有了这样的情感,便是懂得“物哀”之人了,也便是“物哀”的“性情中人”了。
个人认为,这种认识大体上没错儿,这种释义也包罗了许多情绪变化,但感觉还是有点忽略了隐藏在后面的“哀”字在这个词语里的真意。固然,正如某些人士所说的那样,如果把“物哀”两字分拆,“物”代表了所观赏之客体,而“哀”应该是指一种审美情感。但请不要忘记,其他所有衍生出来的任何情感,其根本都是有着“哀”这样一种底色存在的,是由“哀”引申、发展出来的种种复杂情感。
所以说,虽然我们认为“物哀”的这个“哀”字就相当于我们触景生情的“情”,不过,日语里“物哀”的“哀”字还是有着它独自的意义存在的。因它毕竟是通过对于自然,人生的情感体验,以生活无常、人生无常以及短暂易逝为基调的。所以无论怎样变化,这个“情”多少还是带有一些淡淡哀感的。
在中国文学里,触景生情一般重在于“情”,重在于物我合一的意境,而日本文学里的“物哀”这个触景生情从俳句、和歌里看来更注重描述的是“物”。在日本文学里,此时的“我”是或有意或无意的被淡化处理的。当然,其中的“哀”所含之悲观意识也是显得更淡一些,给我们的感觉就似乎是日本人对于导致自己产生悲哀情绪之事根本就缺乏抗争和不满之意向,而是表现出一种对人生无常、宿命必然的理解,也许,这也是日本人自古就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由之一吧。
看来,日本人眼里的“物哀”之“哀”,更多体现在对人、对事、对外物的同情共感上,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感情表现,个人认为日语环境里的“物哀”之“哀”,确实是永远含有哀愁、悲伤之意的,只不过那已正如孙楠所唱的歌词一样,已然是“淡淡的忧,淡淡的愁”罢了。
我们看日语对“哀”的释义,可以领会到日本人对于“哀”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之“绊”(羁绊、束缚、无法切断的联系)了。日本辞典不仅用汉字“哀愁”来释义“哀”字,还用 “哀欢、哀怜、哀愿、哀诉”等来表现“哀”字的衍生意义。此外,成语“乐极生悲”在日语里被译为“楽しみ尽きて哀しみ来る”,请注意,这里用的也是一个“哀”字,而不是“悲”字。要知道,日语环境里“乐极生悲”的“哀”字,同样也可以用“悲”字来表现的,但日本人却弃“悲”用“哀”,可见他们对“哀”字的情有独钟了。也因此,就连这样一个成语都被特意嵌入了“哀”字来体现这种情感,我们还能说“物哀”之“哀”仅仅是一种“情趣”吗?何况,汉语的“情趣”二字本来也是没有“哀”的意思存在的。
不过,可悲的是,在今天的日本,一般人已不大知道物哀是什么意思了,尤其是日本年轻人,你若问他们“物哀”是何意,保准儿很少有人答得上来,这却是日本人的另一种“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