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情愛史---原始的激情(禮・人倫・男女之防) |
送交者: 芨芨草 2022年03月03日04:12:47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人類情愛史---原始的激情 蕾伊·唐娜希爾 著 (台灣)李意馬 譯 6、中國篇 禮・人倫・男女之防 師法自然,放任無為的道家色彩雖是中國思想的一大主流,但中國社會裡講求規范的另一主流最後終於凌駕道家之上,而成為正統,這就是由孔子所奠基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公元前2世紀發皇,它強調道家所反對的一切―包括儀式、祭典、行政控制、法律、階級、權威主義等由人制定的社會法則。但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並非水火不容的兩種意識形態,事實上,兩者的關係就好象中國宇宙觀中的陰陽交互作用,道家是直觀的、柔性的“陰”,而儒家則是剛性的、不妥協的“陽”。直到公元12世紀,中國人仍對這兩者兼容並蓄,在私人生活上以道家的法則為依歸,同時認為儒家的禮法相當適合社會與國家的需要。 儒家思想中的一個基本要素是關係密切而有條不紊的家庭,一個家族中的成員,不管是過去、現在與未來,就像道家的創造觀一樣,是生生不息,同時存在的,一個人只是他祖先與子孫間的一個環節而已。“孝道”不僅是對自己父親還包括對無數列祖列宗的職責,他們在另一個世界的福祉,是整個家族未來幸福之所系。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個人必須使他得自祖先的血脈綿延不絕地傳遞下去。但這個“後”指的是兒子,女人的地位是卑下的,連孔子也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在傳統的觀念里,女人似乎只是生育男孩、傳遞香火的必要工具而已。 從西方人的觀點來看,儒家這種重視子嗣的想法產生了如下奇怪的結果,一個極端嚴謹的哲學體系以最寬容的尺度來看性活動。在“無後”的壓力下,為了生出健康的兒子,一般人在私下乃採用源自道家的“房中術”。 道家的“房中術”雖含有濃厚的哲學色彩,但亦有實質上的重要性,它是中國人密如蛛網的家族觀念中的一根活線,與“無後為大”、一夫多妻制、人口中的性別與階級比例等是相因相成的。 中國一夫多妻制的“尺度”和世界其他社會也不太一樣,而且延續的時間也較長。所羅門王的妻妾如雲,他屬下大多數的國民只要擁有其中的一個女人可能就會覺得是無上的幸運,這對中國農民來說也是一樣的。但中國在農民與貴族之間有相當多的中產階級,這些中產階級的家庭意識非常濃厚,一般中產階級的家庭,妻妾數目大約在3到12名之間,有的則多至30名以上,道家房中術里“夜御十女”的說法似乎有實際上的需要。 在禮制之下,每一位妻妾各有其權利與義務,丈夫對每一位妻妾的職責不僅是經濟上的,還包括情感與性方面。有一本書(有人說是“禮記”上就規定,即使是妾已年老色衰,但若尚未滿50歲,丈夫仍應每5日與她行房一次。在閨房中若有所偏袒,以致妻妾失和,常被視為敗家的徵兆,所謂“家齊而後國治”,一個男人必先能“齊家”,然後在擔任公職上才能受到信任。 在“詩經”這本古書里,雖有很多歌詠男女自由戀愛的詩歌,但禮儀既備之後,婚姻即需“媒妁之言”(明媒正娶)、要娶一個妻子就象現代要買房子一樣,“中間人”(媒妁,男方的代理人)需先驗明對方(女方)是否足嚴謹守禮法的處女,有沒有什麼身體上的缺陷,父毋做人如何,這筆“交易”有沒有法律或社會上的麻煩,特別是男女雙方有無血緣上的關係——這種血緣關係可以扯得很遠,只要雙方同一個“姓”,就註定無法結合,有沒有什麼不好的預兆(如生辰八字不合),及雙方的聘金嫁妝是否合適等。 如果這些都沒有問題,在締親之後,由新郎正式前往岳家迎娶,新郎將禮物(包括一隻鵝)呈獻給岳父母,然後帶着新娘子回家,當天晚上舉行婚宴,宴請賓客,新郎與新娘入洞房行周公之禮。 通常,在一次婚禮中和新郎結合的不僅是新娘(元配),可能還有新娘的妹妹或者婢女,這些陪嫁的女人就成為她丈夫的妾。這不僅可以為丈夫節省時間和金錢,同時也使新娘在面對一個新世界時不會感到孤單。新娘子在過門後就完全屬於夫家——一個有父母、兄弟、姊妹、叔伯、嬸嫂的大家族,他們有他們的家規與門風。在洞房花燭夜後的第二天早上,新娘才有機會認識這一大堆親戚,然後到祖祠里,由夫家將她介紹給列祖列宗們。兩天歸寧,回到娘家向父母辭行,因為她以後可能永遠再見不到她的父母。 新娘在入門後,需經過三個月的考驗才能確立她的元配地位。丈夫有權利休妻——通常以不孕或得了不治之症為理由,但實際上,休妻的情形並不常見,這部份是因為它會觸怒女方的家族,部份是因為被休棄的妻子會將她陪嫁時跟來的女人一起帶走。 但不管東西方的結婚禮俗有多少不同,中國丈夫仍可發現他們和同一時代的希伯來、希臘、羅馬丈夫有很多共通的地方,特別是對“什麼是好妻子”的看法,一個好妻子並不需要特別聰明或者漂亮,中國漢朝一位知名的女學者班昭在她所著“女誡”一書上說:女有四行,一是婦德,二是婦言,三是婦容,四是婦功。所謂“婦德”,並不是才智優越,而是幽閒貞靜,規矩禮貌。所謂“婦言”,並不是說要辯才好.而是未經考慮的話絕不輕易出日,平時也絕不有一句惡言。所調“婦容”,不必顏色美麗,而是一身乾乾淨淨,清清楚楚。所附“婦功”,不必工巧過人,而是專心紡織,不好戲笑,潔酒齋食,以奉賓客。 這是中國人心目中一個“好妻子”的條件,也是中國“女教”的重要內容。班昭是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女學者,但絕非一個女權主義者,象很多儒家一樣,她的“理論基礎”也含有道家的宇宙觀。她說:“陰陽殊性,男女易行。陽以剛為德,陰以柔為用,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先有了這個“陰陽”的基本前提,然後再引入儒家的倫理觀:“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夫,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違也。„„故事夫如事天,與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 男尊女卑的現象,跟兩方傳統社會裡的情形沒有兩樣。一般說來,妻妾只有在餐桌和床上才能碰頭,談話的內容也都限於家務。儒家不喜歡女人分享丈夫的興趣,和羅馬人一樣,他們亦認為女人參與政治是一切禍害的根源,中國歷代都有儒家抱怨因皇帝的後妃干政而使朝綱不振的事例。 儒家亦非常忌諱男女間的肉體接觸,儒“以禮為防”,禮記上說“不自授”,也就是“男女授受不親”的意思,男女之間不能直接受付一件東西。即使女人生了病,請醫師診療,醫師亦不能直接觸摸到病人的身體。 中國社會,從小就教人注意男女之別,有“男女七歲不同席”的說法,男女不能到同一個井挑水,不能將衣服掛在一起,總之,男女越少接觸越好。但對女人的要求似乎又特別嚴格,《女論語》上說:“內外各處,男女異群,不窺壁外,不出外庭。出必掩面,窺必藏形,男非眷屬,互不通名”,即使是夫妻之間,也應“相敬如賓”、“舉案齊眉”。 有名的儒者孟子即曾因“禮”的問題而和妻子鬧過幾次不愉快,一次是孟子走進自己家中,看到妻子在私室裡衣服不整,裸露出身體,竟怒而離去。一次是看到妻子兩腳張開蹲在地上,氣得要將她休掉。 淳于髡曾問孟子一個問題:“嫂嫂落水就要溺斃了,可以伸手去救她嗎?”孟子回答說:“當然可以援手而救之,但這是危急場合的權宜之計。” 現代人看這些“男女之防”也許會覺得太過火,但不管怎麼過火,跟早期基督教界的“男女之防”可以說是半斤八兩,各有千秋,譬如,基督教亦有規定過,一個男人的屍體不可以埋在女人屍體的旁邊,除非那具女屍已經腐爛。 儒家要人嚴守男女之防,儘量避免能勾起情慾的場合或機會,跟基督教是一樣的。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21: | 《多因邏輯》認為:環境和教育必定影響 | |
2021: | 禍港撕裂滅亡中國的正係蘇俄外來統治Do | |
2020: | 李躍華親口講述發明經過 ZT | |
2020: | 878發願-終生修持高度的防護力;河洛13 | |
2019: | 分形的隨想 | |
2019: | 人是什麼做的? | |
2018: | 佛經應該怎麼讀? | |
2018: | 393 "素秋無月,清天如水,長誦一句, | |
2017: | 有沒有普世價值? | |
2017: | 文化沉思錄(5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