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王陽明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
送交者: 芨芨草 2024年11月25日04:09:22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王陽明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
徐青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是明朝傑出的思想家、哲學
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出生於明憲宗成化八年,逝於明世宗嘉靖七年,享年57歲。曾
在會稽山陽明洞築室,因此世稱陽明先生。學術成就顯著,是“心學”集大成者,提
出“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等重要命題‌。其實“心即理”最早是由南宋理學大家陸
九淵(1139-1193年)提出的,王陽明將其發揚光大,成為陽明心學的邏輯基礎。
王陽明在《傳習錄·下卷·門人黃省曾錄》中寫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
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因心與
物同體,感知即存在。由此王陽明認為,當你未看這朵花時,花與你的心都處於一種
寂靜狀態。當你來看這朵花時,花的明媚就生動地展現在你的眼前。此句以花為媒,
花之存在,既在眼中,也在心中,心花一體,映射出人對世界的感知與理解,富有哲
理。這體現了心與物的緊密聯繫,詮釋了主客觀的關係。即心物同體。王陽明強調,
“感知與存在”的關係。事物的存在與人的感知密切相關。只有當人感知到事物時,
事物才在人的心中呈現出其存在。
在此“心”是指人的主觀意識和認識能力,“理”是指超乎自然和社會之上,為自然
和社會必須遵循的抽象原則。陸九淵認為,人心之理就是宇宙之理,宇宙間萬事萬物
之理和人心之理是完全相同的。這一命題強調主觀意識與客觀規律的同一性,認為人
同此心,心同此理,即一切人內心中的是非善惡倫理道德準則都是同一的。它既體現
了心與理的共生關係,也強調了心學入門需深刻體會“心即理”的重要性。可以說
“心即理”作為陽明心學的核心命題之一,對於理解陽明心學的整體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1506年,王陽明因仗義執言被貶謫至貴州龍場,歷經艱險,終在龍場悟道。龍場地處
偏遠,條件艱苦,王陽明在此地開化教導當地人,受到愛戴。並在龍場潛心研讀經
典,日夜反省。在1508年的一個月圓之夜,王陽明突然大徹大悟,悟出“吾性自足,
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即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外無理、心外無物,這打破
了傳統儒家“格物致知”的框架。這一事件史稱“龍場悟道”。“龍場悟道”也標誌
着王陽明從求理於物向心即是理的哲學轉變,是王陽明個人命運的轉折,更是他思想
體系的形成與確立的關鍵時期‌和重要的轉折‌期。悟道後,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
“致良知”等心學命題,擘畫出完整的心學體系,有力衝擊了朱子理學,將中國古代
主觀唯心主義哲學推向巔峰,對中國、日本、朝鮮半島均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也是
他創立“心學”體系的關鍵時刻。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陽明心學也由此
生發並走上歷史舞台‌。這不僅是王陽明個人的思想飛躍,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重要事。
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年譜》載,正德四年陽明於貴陽
書院“始論知行合一”,然在年歸途中就產生悔意(“悔昔在貴陽舉知行合一之
教”),“紛紛異同,罔知所入。”這倒不是說王陽明很快就放棄了知行合一之主
張,相反對這一命題的闡述一直貫徹於其成熟時期“致良知”教誨之中。陽明所
“悔”只在於“教法”而非“教義”。陽明在申明自己知行合一立場時,亦反覆強
調,“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即,“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王陽明
強調知和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知是行的先導,行是知的體現。知中有行,行
中有知。這一理念體現了王陽明心學中“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
影響。它告訴我們,在學習和實踐中,要將知識和行動緊密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做到
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3: 本來以為這裡很高大上
2023: 呀,那麼快過了半夜12點了。今天最新掛
2022: 七分飽,無宵夜,少炎症,活得長
2022: 郭台銘應當是好運到頭了。但後邊會死得
2021: 學習Killer Patterns來提高英語流利度
2021: 1006誰在呼喚我?人生苦短莫蹉跎;幸運
2020: 中國話語的人類智慧之於人類精神文明的
2020: 愛欲兩難分的後現代(二)
2019: How to make revolutionary ideas publ
2019: 844豬瘟鼠疫--國之苦難;呂祖釋義‘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