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數學家必須要具有詩人的氣質。
-- H. Wyle
作為人類關於數量和空間的經驗的總結,數學被看作一門科學。然而粗糙的定義是不能
完全涵蓋數學豐富多彩的內容,特別是現代數學的抽象,以及現代數學家對形式美的愛
好和追求。這些都與古代數學有極大的區別。與其把數學看作科學還不如看作藝術。
數學知識的積累更像藝術作品的積聚,而非科學知識的替換。科學知識只是對現實世界
的或精巧或拙劣的模擬,時常是精巧的會代替掉拙劣的。A.L.L.Lawaxi的氧氣燃燒學說
出來之後,燃素說便無地自容了。廣義相對論也使Newton力學相形見拙。然而藝術品卻
是不斷的積聚的。並不因為有了Stravinsky的《春之祭》就無人傾聽Mozart,
Vincent van Gogh和Leonardo da Vinci畫風不同,卻同樣受人喜愛。數學也是這樣
,每個時代的數學家都是在為數學大廈添磚加瓦。十九世紀的大師的著作現在看來依然
毫不遜色。A.Weil便是從《Gauss全集》中受啟發,做出Weil猜想的。[8]Anorld居然能從
Newton的《自然科學的數學原理》中汲取營養。每個數學定理只是它本身,而非其他,
它自身就是一個宇宙。我們完全能像欣賞一首詩、一幅畫、一部樂曲那樣欣賞它。C.G.J
.Jacobi曾寫道:"Fourier先生認為,數學的主要目的是服務人類,解釋自然現象,但像
他這樣的哲學家應當知道,科學的唯一目的是為了人類心智的榮耀,因此,一個關於數
的問題與一個關於宇宙體系的問題具有同樣的意義。"[1]G.H.Hardy把數學和詩歌相比,
突出說明數學的形式美。按Hardy的說法,詩歌的內容不重要,關鍵是遣詞造句,以及由
此而構建的意境。[2]這種看法與D.Hilbert的形式主義是相通的:數學是一堆沒有意義
的符號,數學家只是在一定的遊戲規則下作符號遊戲。葉蔥奇在《李賀詩集註疏》序言
中寫道:"古詩歌的組成全在詞彙的穠縟,音調的鏗鏹,用典的精妙,用字的輕重、濃淡
,從這上面生出的幽深、超逸的風致,構成的美妙、雋永的意味。"[11]其實所有高級的
藝術形式都是這種形式化的傾向。京劇不是嗎?C.Maxwell也曾說J.B.J.Fourier的《熱
的解析理論》是一首數學的詩。[3]邱成桐曾把數學比作繪畫,有廣告畫和印象畫之分,
似與應用數學和純數學相對。"我想做幾何也跟畫畫差不多,不過我們畫的圖更廣泛一點
,物理要畫的圖畫基本上只是一張圖畫,就是自然界的現象。我們可以亂畫,我們可以
畫廣告畫,也可以畫印象畫。"[4]還說可以亂畫,就更把數學的藝術性表現的淋漓盡致
,試問一個分子生物學家敢不敢亂畫人體DNA結構圖。
數學的美在於它的抽象、簡潔、對稱、優雅,以及出乎意料的完美。這正是Mozart音樂
的特點,當然也像是莊嚴而空靈的星空。當你欣賞一個定理或一套理論時,會發現它的
每一步推理都象是人為的,局部地似乎看不出它們存在的理由,然而所有推理奇妙的組
合在一起,便指向一個偉大的結論,那樣鮮明生動,像蜿蜒的山路,石縫的清泉。數學
家為何普遍喜歡Atiya-Singer定理(光滑流形的橢圓型微分算子指標和拓撲指標相等)
這樣的工作正是因為它的出乎意料性,因為它揭示了兩個相距很遠的數學分支之間的聯
系。
數學的魅力更在於它的永恆性。"和其他思想家的追求相比,數學家所追求的是更加理想
,並且也許是在藝術上更加令人滿意的形式。時代可以變更,語言可以發展和消亡,畫
家的畫布可以腐成碎片,雕像的材料可以溶濁分解為灰塵,然而這種形式卻保持不變。
它的確是永遠使人快樂的美麗事物。"[5]數學定理一旦被找到,它就會永遠存在,而且
還會無數次地被人重新發現、欣賞、吸收。
G.H.Hardy說,數學家跟畫家或詩人一樣,也是造型家,區別僅在於畫家造型用形和色,
詩人用語言,而數學家這是用概念來造型。[2]他們都在從事一種創造。感覺、直覺在數
學創造中的作用和在其他藝術創造中的作用一樣,都是它們的源泉。一個記憶力、注意
力很強的人可以成為一個好的數學學習者、應用者、教授者,但不一定能成為創造者,
假如他沒有一種數學直覺。正如繪畫需要許多技巧技術,但所有的技術都不足以使人成
為繪畫大師。在藝術的天堂里重要的是感覺。H.Poincare用形象的比喻來說明數學的創
造過程,各種數學概念在潛意識裡碰撞組合,數學直覺從中篩選出有意義的組合,進而進
行創造。他強調頓悟。先是緊張的工作,然後完全放鬆,把任務留給潛意識,隨後頓悟
發生。潛意識做出選擇時,所用的標準便是"數學的美感,數和形的和諧感,幾何學的雅
致感","這種和諧同時是我們審美需要的滿足,以及支持指導我們思想的助手","有用
的組合恰恰是最完美的組合,我意指最能使這種特殊情感着迷的組合"。
[6]了解Mozart的人可以把他的音樂創作與Poincare 所說的相印證。Mozart的創作完全
是憑一種音樂直覺,他可以一邊和人談話一邊寫曲譜。李白也正是在醉酒狀態,即意識活
動放鬆潛意識活動興奮時,寫出他的詩歌。
理解數學時用的也是一種感覺。數學證明並非邏輯三短論的簡單疊合。在一個證明中有
一種一般的原則。"它是按某種次序安置演繹推理,這些元素安置的順序比元素本身更重
要。如果我是有這種次序的感覺,也可以說這種次序的直覺。以便一眼就覺察到作為一
個整體的推理,那麼我無需害怕我忘記這些元素之一,因為他們之中的每一個都在排列
中得到它的指定的位置,而且不要我本人費心思記憶。"[6]這或許是對數學感覺的最生
動形象的描述。簡而言之數學感覺便是一種整體次序感、和諧感。
數學和藝術一樣可分為各種流派,存在各種風格。各個流派感興趣的東西不同,思考問
題的方法也不同,論文著作的行文風格也不同。Poincare 曾說,數學家可以分為兩類:
幾何型、分析型。分析型的數學家思維精細而嚴密注重推理,比如A.Cauchy 、K.T.W.We
ierstrass ;幾何型的數學家想象力豐富,注重直覺,喜歡迅速把握問題的實質,比如
G.F.B.Riemann 、F.Klein 。[7]且不提第三次數學危機時的三大數學基礎學派,比較一
下德國抽象代數學派,中國數論學派和美國低維拓撲學派的著作,便很清楚藝術風格的存
在。
以E.Neother 為中心的抽象代數學派,永遠是那種優雅閒適,甚至有點浮華輕靡的氣氛
。不論是E.Neother 的女性身份,Van der Waerden 的名著和他的鋼琴愛好,還有E.Art
in近乎完美的講課風格。然而華羅庚的高貴莊重中有明顯的劍橋分析學派的影子,陳景
潤的樸實無華是典型的中國風格,翻開二人的著作均是積分號與近似估計,讓人頓生冷
峻之想。美國低維拓撲學派的書幾乎全是扭結、曲面、環鏈的天地,讓人眼花繚亂。美
國人務實、具體、效率的精神也表露無遺。
當今的數學主流,據說還是D.Hilbert 的形式主義和Bourbaki 風格。兩者都是以公理化
思想稱著於世。Bourbaki學派曾以《數學原理》巨著為手段,懷抱統一數學的雄心,但
現代數學的紛繁複雜也令其於1985年封筆至今,但他們那種整齊、抽象,"定義-定理-證
明"的格式卻幾乎成了現代著作的標準。
各門藝術中都有它的大師和怪傑。歷史上也湧現了許多風格獨特的數學家。C.F.Gauss為
人孤僻,追求完美,他的作品可謂美侖美奐。結果不成熟,他是不會發表的。而且他可
以對一個定理一證再證,精益求精,有名的代數基本定理便是如此。
G.F.B.Riemann是一個極富創造力的數學家,他的全集很薄,但幾乎每篇論文都開創一個數
學方向, Riemann猜想、Riemann積分、Riemann幾何、Riemann面。他的作品寫得很簡略
,結論多於證明,留下的工作足以讓後來的數學家工作幾百年。
印度怪才S.A.Ramanujan 在艱難的環境下自學,他的幾乎所有知識都來自他唯一的本書
。他寄給G.H.Hardy 的筆記本中包含幾百條未加證明的數學式子,包括定積分、無窮級
數、連分數。G.H.Hardy 當時的驚奇也許是每個見到那個筆記本的人都會感到的。"單單
看一眼,就足以說明這些公式只能出自最高級的數學家之手,它們一定是對的,因為否
則的話,沒人能具有這樣的想象力去發明它們 。"[2]
P.Erdos 是世界上最多產,與人合作最多的數學家,留下了1500 篇論文,而且幾乎每篇
都包含一個有意義的結果,甚至有里程碑似的結果。他的生活方式更是令人驚嘆,孑然一
生,週遊世界,瘋狂的討論數學 。[8]
Bourbaki 學派第二代精神領袖 Grothendieck激進的政治觀點並不影響他的數學的宏偉
與崇高。他製造了一個統一的概形理論來處理代數幾何,將代數幾何完全抽象化。有人
說他是:不論告訴他什麼,他都翻譯成自己那套語言。典型的法國人。後來他發現政府仍
在干預數學,於是憤而隱退,回家種葡萄。[9]
這種例子還有很多,數學便是這樣在發展中帶上了各種數學家的個性、人格特色,使其
更如同藝術作品,使我們可以沉迷其間,涵泳其間,盡情欣賞。
科學追求的是對大自然的理解,是對真理的發現,而數學更多的是對美的追求。K.Godel
的不完全性定理指出了數學的缺陷,也阻絕了以數學為絕對真理的想法。數學家們一反十
八世紀以前為科學服務的態度,全身心投入數學美的構建。擺脫了為客觀世界所束縛的
數學,從人類的自由心靈中汲取力量,湧現出無數在客觀世界中無法存在,只能存在於
人類頭腦里的抽象概念,比如:高維空間、流形、抽象群、由選擇公理導出的分球悖論
。數學家從而獲得了自由,甚至宣稱,在數學中你想幹什麼都行。於是有了Poincare 所
言各種概念相互碰撞而創新。
不可否認在數學中有一套客觀標準來衡量一項工作的重要性。比如說:它是否解決了歷
史上遺留下來的問題;它對整個理論的完美性有何貢獻;它是否揭示了幾個表面上相距
很遠的數學分支之間的聯繫;它是否創造了新的方法,該方法是否有普遍性;它是否體
現了和諧與美。然而每個人都可以去喜歡去做他所感興趣的那部分數學.這裡遠離政治、
種族、戰爭,甚至煩惱,有的只是專注、安詳、寧靜,領悟後的歡樂,創造時的興奮。F.
Riesz說:"我不高興時搞數學,使自己高興。我高興時搞數學,使自己更高興。"或許數
學最適合小平邦彥這種悲觀厭世之人。"早八時起床,九點四十分是Segel的關於三體問
題的課,十一點十五分至十二點是Weyl的討論班,一點二十分到兩點二十分在小平的討論
班講自己的論文,回家繼續寫論文,五點三十分街上餐館晚餐,回家工作到深夜。"[10]
數學是一座為其擋風避雨的象牙塔,也是其所有的精神寄託。
[1] Jean Dieudonne 沈永歡 譯 當代數學:為了人類心智的榮耀 上海教育出
版社 1999
[2] G.H.Hardy 李文林 譯 一個數學家的辯白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6
[3] J.B.J.Fourier 桂質亮 譯 熱的解析理論 武漢出版社 1994
[4] 邱成桐 幾何學的未來發展 數學譯林 第十六卷第十期
[5] J.N.Kapur 王慶人 譯 數學家談數學的本質 "本 大學出版社 1989
[6] H.Poincare 李醒明 譯 數學創造
[7] H.Poincare 李醒明 譯 數學中的直覺和邏輯
[8] 李心燦 當代數學大師 航空工業出版社 1994
[9] 胡作玄 趙斌 菲爾茲獲獎得者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4